今天是学习《创伤与复原》第六天,重点和大家讨论下创伤记忆。
对于创伤记忆,很多专家都有很精辟的描述。让内形容其歇斯底里症患者受到“顽念”所支配。弗洛伊德说“如果有人说受创患者被固着在受创当时……这一点也不令人惊讶。罗伯特将创伤记忆描述为一种“抹不去的影像”
在这些研究者中,我认为最值得大家记住的是精神科医生莉诺.特尔。他通过对20位有早期创伤记录的儿童进行研究发现,没有一位能对一岁半至两岁前发生的事能做言辞上的描述。然而,那些经历却深深烙印于记忆中。由此推论,创伤记忆是以意象和身体感官为主,且难以言辞描述,与幼儿的记忆很类似。另外一位精神科医生贝塞尔的研究也充分证实了特尔的研究成果。贝塞尔推测,在交感神经系统受到高度激发的状态下,语言性的记忆受到抑制,而中枢神经系统则回到如幼儿时期一般,使用感官与图像的形式记忆。
作者以为,创伤的再体验,也许是征服记忆侵扰的一个机会。对创伤的再体验以本人的有限视野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体验,即对造成创伤的现场进行创伤情境重演;一种是间接体验,即通过游戏、绘画等形式进行创伤情境的艺术重演。特尔采用的是用儿童游戏进行创伤情境的重演,特尔描述道:创伤后的游戏会不由自主地强迫重复着……创伤后的游戏是如此真实的呈现原貌,以致当你看到它进行时,不需要其他什么线索,就可能对创伤内容猜得十之八九。这种方法既符合创伤记忆的儿童记忆模式,又贴合儿童在这个年龄段的喜好行为模式,应该是治愈儿童创伤记忆的好方法。
我国心理咨询师、心灵疗癒师郑启涓则是通过绘画让一个八岁的男孩经历车祸引起的创伤后重新回归到正常的生活轨道。第一幅画:红色和黑色的乱石,还原车祸现场;第二幅画:蓝色叮当猫,强化积极的解决问题的力量;第三幅画:绿色的毯子,代表用和平美好覆盖恐怖破损;第四幅画:车祸现场的马路和红色太阳,代表遇到困难时,能随时调动内心积极的力量去帮助自己,永远陪伴自己。很精彩的去除创伤记忆的案例!
直接的体验则貌似有点风险,就如书中描述的强暴受害者索海拉,知道那里就是不安全,但还是多次重复去被强暴的现场,怀着的是与创伤加害者斗个输赢的心智,没有再被伤害,那就是胜利,也是痊愈的探索。但如果再次受伤害,那就是伤口撒盐,很容易病入膏肓。也好像我们群里帅哥黑先生说的,长沙的心理咨询师陈明明也有个带领经历车祸的孩子去现场重演创伤情境的案例,治愈了就是我们学习的典型案例,如果再加深了恐惧感,引发更深的创伤,那就会被掩盖在无数的实验案例中而不为人知。因为大家知道,创伤后应激障碍,就是摧毁了我们逐步长大而建立起来的防御系统,使我们抵御外界威胁的能力回归到了儿童时代,抗挫力几乎为零。因此,这时候怎样保护好创伤患者,应是要优先考虑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