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诗联学会六毋分会作品集
对联
1.(1)承三王儒雅建文明古镇
咏佳句美文歌美丽通化
(2)夕阳夕照白鹭孤霞齐飞
晚霞晚归秋水共天一色
——李喜胜
2. (1)怀念伟人毛泽东
上:救世主,推三山,缔五星,美欧封锁,苏联无情,应对自如,功齐日月,气贯长虹,德胜人心,梅岭高吟《卜算子》;
下:越古人,怀四海,行万里,完胜长征,黄河东渡,挥毫疾玉,笔走龙蛇,诗成马背,润之天下,东风总赋《沁园春》。
(2)对联(嵌通化)
水疏通,物流通,心沟通,政令畅通,党政兴修致富路;
道硬化,路绿化,镇进化,改革深化,村民跨进小康门。
金鸡圆我瓦都致富梦;
玉犬扶摇灰陶天下情。
——孙振家
3.怀念毛主席对联
(1)三年“解放战”里应外合围援攻坚蒋匪败逃台湾岛
八年“持久战”前扰后击避实击虚日寇龟缩大本营
(横批):领袖风采
(2)继往开来十九大,红旗高举,不忘初心,合力共圆强国梦;
承前启后五千年,民族复兴,常思百姓,同心齐绘富民图。
(横批):众志成城
——王德虎
4.(1)十九大春风化雨惠百姓
万荣县冬雪成画润万民
(2)滴水猫头爆花脊运遍天南海北
包沟脊兽真空瓦建起亭台楼阁
——畅月珍
5.《缅怀周总理》
文/黄云飞
呕心沥血扶社稷
鞠躬尽瘁为人民
虽死犹生
6.(1)日月山水情不老;
福禄寿喜爱永存。
(2)日映南湖灯,青山在握;
心拱北斗星,绿水长歌。
(3)辞旧迎新,五湖共酿美满酒;
承德播志,四海同唱太平歌。
(4)春潮滚滚,雄鸡白天下;
初心猎猎,玉犬富民生。
(5)雄鸡鸣旭日,乾坤共春色;
玉犬舞初心,环球同举杯。
(6)讲台三尺,固根崇德尚礼;
校园四季,浚源墨韵书香。
(7)种植山水精灵致富;
积蓄日月光华养生。
(8)法乎情为党保驾;
度者公替民护航。
(9)家事顺何止于米;
国运昌相期以茶。
——白杨
7.(1)
授之以渔,帮穷助贫拓宽致富途径
赠之以鱼,扶伤济残弘扬德善精神
橫批
精准扶贫
(2)
抓党建正党风,腾飞难离定舵雁
创政绩昌政廉,耕耘更需奋蹄驹
横批
政通人和
——贾建华
诗歌
1.过三王故里
文/白杨
华灯初上睹通化
疑是仙境,真是仙境。
通街构建透玲珑,
挑而有势,展者温柔。
遥想三王当年,字承正义,词载德艺,一篇美文灿星空。
清明盛世,通东西南北,化春夏秋冬。
尔辈何物寄初心?
心贴心,手挽手,身在何处也无妨,只缘书香济世长,中华文化自传承,华夏谁能敌?
2.清平乐.无雪
文/大东
预告有雪,未见纷飞蝶
重雾弥漫寒气彻
凝是乌云遮月
居家不觉霜寒
去它天淡云闲
回顾阳台栏杆
小花开上架阑
3.寄语瑞雪
文/畅月珍
清晨瑞雪飞,欢欣如过年。
千树梨花繁,万径车辙浅。
求学须趁早,健身何惧寒。
唯愿无暇心,勿让俗气染。
4.雪
文/谢旭红
瑞雪压枝颤,
麦苗静休眠。
红梅香庭院,
白玉耀群山,
太平百姓喜,
丰收万民欢。
奋斗谋幸福,
中华享万年。
5.拥抱2018
文/白杨
你,终于来了
满载着盈盈的喜悦
姗姗入怀
拥抱着你
不只有体温
更有沁人心脾的体香
就在昨天
你向天地许诺初心
就在昨天
你向世界铮铮亮剑
就在昨天
你面对猎猎的党旗宣言
令举世瞩目的心里话
漂洋过海翻山越岭
豁然开朗了人间的茅塞
你告诉环球
心怀感恩者天地佑之
你告诉人民
心有多大人生就有多精彩
你抒情山水
金山银山不及绿水青山
你呵护祖国的花朵
告诉后代
崇德尚礼是强国之大道
明智强身才能施爱予人
仰头望天宇
洁白的雪花正在梳妆打扮
低头睹山河
黛色可眼绿意盎然
你能无所思?
你能无所想?
借着时代风放飞梦想吧
乘着新年的波浪扬帆启航吧
敬畏天生我才的职业
从零开始
把堂堂正正清清白白
工工整整的写好
6.三王故里迎瑞雪
文/王德虎
三王故里,
终于迎来了入冬以来的
第一场瑞雪,
没有意外、只有喜悦,
带着少女的温润和羞涩,
带着冬的使命和春的嘱托,
梦蝶般地飞舞,
静静地洒落原野,
滋润着大地久违的干涸,
冰封着植物受寒的角落。
三王故里,
终于迎来了楹联名镇的
第一场瑞雪,
就象王通、就象王勃,
带着《止学》带着《中说》,
带着文韵带着词阙,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欢舞着千古的绝唱风姿,
荡漾着通化的隋唐古街。
三王故里,
终于迎来了十九大后的
第一场瑞雪,
就象序幕、就象号角,
带着欢欣带着鼓乐,
带着春风带着景色,
改变着生态环境,
传承着文化特色,
捍卫着百姓土地的合法权益,
呵护着农民穷困的弱势体魄。
三王故里,
终于迎来了期盼已久的
第一场瑞雪,
就象使者,就象来客,
带着纯洁带着传说,
带着美丽带着赞歌,
实现着两个一百年计划,
让中国梦在国人心中着落,
用一种颜色让整个世界纵横贯穿,
用银装素裹妆扮着正在崛起的东方大国!
7.美丽乡村“东孝原”
文 /王德虎
题记: 东孝原村,原属河津县管属,1972年归万荣县后,历届村干部奋发向上、努力创新,使这个有着“孝”风之“原”的古老村庄继续承载着他文明的传统、继续发扬着他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使他屡屡谱写出辉煌的历史、屡屡高唱着模范的赞歌、屡屡描画着这个美丽的乡村……
(一)
山西有个万荣县,
“三王”有个“东孝原”。
村庄位临“管裴”线,
“通化”“里望”正中间。
纸厂烟囱象大汉,
记载历史多变幻。
古来“孝子”有先贤,
百善为孝身言传。
(二)
七二年归万荣县,
平田修地谱新篇。
小麦棉花双高产,
连续多年都领先。
县委经常来查检,
夸赞村里好领班。
沟里果园在扩延,
农业生产称模范。
(三)
村里能人才艺展,
运城盐池把楼建。
“幸福”水池民称赞,
红白喜事管理严。
深井打了七八眼,
“大寨池”里常蓄满。
红薯加工淀粉面,
养猪闻名在全县。
(四)
打铁碾米村西边,
木器油坊加磨面。
保健机构很健全,
中药西医都完善。
学校全县成重点,
开会表彰作示范。
村里巷道画图案,
宅基规划早谋算。
(五)
每年热闹把戏看,
路灯亮到十一点。
干部眼光看得远,
建个纸厂大发展。
集体经济走在前,
纸箱加工又续建。
商家垫资来筹款,
面粉厂商早投产。
(六)
桃树栽培八五年,
苹果葡萄也建园。
硬化大巷普厦建,
成立集会民方便。
“文源学校”封闭严,
念书方便又安全。
“果品市场”客喜欢,
开通巷道整顿完。
(七)
“文教中心”舞台建,
“后土娘娘”把身安。
“文化广场”器材全,
“街巷命名”好分辩。
众人集资来助援,
“美丽乡村”在实现。
黄河引水来浇田,
下水排污沟里面。
(八)
村里能人妙策献,
绿化村庄“治四乱”。
文化建设“图书馆”,
网络快递到门前。
十九大来指航帆,
乡村战略皆体现。
村风村貌是典范,
美丽乡村“东孝原”。
(注):“治四乱”是指:治乱、治拉圾、治污水、治农业面源污染。
8.《愿岁月静好.书法不老》
文/孙振家
说相聚,相聚情依依,
一如际往的守侯着你。
这份情,这份爱,
都融入在练习的岁月里。
玉管的身影,浓墨的光亮,
永远留在我的心中。
墨液清香入砚池,
千年纸寿胜如纱。
用笔的时光在延续,
泼墨的风度在飞扬。
书法人生不迷茫,
艺术豪情永相系。
你无畏的浓香墨迹,
蘸透每一字的灵魂,
你无畏的玉管毫锋,
穿梭于字里行间。
向艺术挑战,
让世人认同。
以顽强毅力和执着努力,
重塑了一个超越的自已。
书法轨迹上写下不朽希翼,
将对艺术的理解和尊重。
赋予书法人生的特殊含义,
彰显民间艺术的精神魅力。
寒来暑往,春夏交替,
阳光依然灿烂,
蘸透的笔锋,
记录着书法生涯的点点滴滴
承载了对习字的渴望,
蕴藏着对生活的期许。
几经波折,几经沧桑,
勇敢面对,从不退缩。
毛笔是你的伴侣,不离不弃
书案是你的知已,永久相依
墨汁是一杯美酒,醉我人生
宣纸表示着纯洁,一路春风
砚台虽小,世界博大,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人生之路,书法相伴,
艺术路上并不孤单。
赏花开花落,
看云卷云舒。
同一个追求,
同一种声音。
愿岁月静好,
书法不老。
9. 红梅赞
文/张贵忍
衣裳红如血,
暗香遍原野。
择期寒冬开,
只怕惹蜂蝶。
10.美丽万荣通化镇
文/畅月珍
美丽万荣通化镇,
十九大后更添彩。
选举换届启新程,
良马扬鞭步更快。
唐古商旅一条街,
木刻对联门边摆。
街东高岭王通庙,
三王文化传四海。
灰陶制品出六毋,
方砖美瓦全国卖。
设备先进又环保,
产品过关销量快。
陈庄葡萄孝原枣,
畅村蜜桃等你摘。
东卫大棚一排排,
番茄辣椒像大海。
国家政策贴民心,
引凤还巢富起来。
扶贫攻坚穷帽摘,
一带一路大步迈。
11. 江城子.河汾新风
文/孙振家
通化巨变新成就,
敢拼搏,
民难忘。
万民致富,
无处不春风。
政府送暖惠万民,
新使命,
勇担当。
夜来幽梦回故乡,
借东风,
换新装。
复兴之年,
芳芬溢河汾,
鹏驰九域千山近,
抒情怀,
望明月。
12.瑞雪飘飘
文/畅红燕
捻玉成花一夜开,
清纯韵律点苍台。
皑皑幽径行人少,
独赏寒梅翘首来。
13.笑城雪景
文/贾建华
北国笑城数九天,
一场大雪景色嫣。
南瞻孤峰披银装,
北眺汾水铺素幔。
冬日映雪光色浅,
稚童玩橇不知寒。
长链交织裹车胎,
银花飞溅稳向前。
14.雪
文/孙尚平
一场大雪铺天盖地而来,
他遮住了人世间的污垢,
去除了人们的烦恼与彷徨,
给人间只留下一个白,一个净。
15.谢谢您,温暖了我们
文/青春微凉
盼啊,盼啊
就在这个冬天
终于盼来了翘首以待的飘雪
您,是天使般的精灵
飘飘悠悠
从那遥远的苍穹
不远万里之遥
穿越无数的障碍
投进了大地的怀抱
洁白无瑕,是你带来的温情色彩
遮盖了一切丑陋与世俗
于是乎
大地有了温度 、有了颜色
你是冬的使者
冬也因你有了应有的尊严
谢谢你 ,温暖了大地
盼啊盼啊
瑞雪飞飞扬扬
净化了尘世,充盈了人间
天气干燥 ,病毒肆虐
雪 ,带给人间的是一份久违的关切
谢谢你 ,让空气变得清新
盼啊盼啊
盼来了人心所向的十九大
如一缕春风,浸润着人们的心田
似酝酿已久的醇酒
甜醉了百姓的笑颜
乘着改革的东风
通化大街上的古建玲珑剔透
换届选举顺应民意
带来了富民好政策
带领我们共享幸福、共奔富裕道
谢谢你 温暖了人心
16.雪
文/畅月珍
冰雪聪明,轻盈舒展
乘着朔风而来
绽开六角形的花瓣
激活了思维几乎僵滞的人间
春用新萌的绿惊醒双眼
夏用火热的情为生命助燃
秋用丰硕的礼品收买人心
冬用雪的纯洁让人爱恋、让人怀念
与其在阳春三月
送你一个花香满园
不如在冷寂的冬月
把一朵雪绒花投放在空洞的心间
从此,天涯咫尺
从此,再不孤单
17.丰年瑞雪好兆头
文/李青平
飘飘洒洒落人间,
丰年瑞雪好兆头。
一带一路绕地球,
国际地位上高楼。
18.《雪》
文/黄云飞
是谁的素手盈袖
用这绝世的银妆
美白了大地沧桑的容颜
散文
1..品读《野望》,遐想东皋
文/刚子
野望
唐 ·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野望》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唐初最早的五言律诗之一。格调清新,摆脱了南北朝以来华靡艳丽的诗风,不以辞而以情动人,闪烁着独特的魅力。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鉴赏
王绩《野望》作品取境开阔,风格清新,对仗工稳,格律谐和,是唐初最早的五言律诗之一。王尧衢曰:此诗格调最清,宜取以压卷。
在薄暮时分,诗人徘徊与东皋之上,不知何所依。举目四望,秋色正浓,在落晖中越发显得萧瑟。而牧人和猎马的到来,打破了静谧,使画面生动起来。对着这样一副田园牧歌式的山家秋晚图,诗人不禁想追随古时隐士,退居山林。其实,诗人并非甘心孤独,“相顾无相识”,是因为他太过寂苦,无所依靠。整首诗语言朴素,风格清新,情味似淡犹浓,读来回味无穷难以释怀。也最能体现作者高古的意境和疏淡的诗风。
王绩这位个性狂放的斗酒学士,是当之无愧的五言律诗的奠基人和山水田园诗的先驱。
他自比梦里桃花源的陶渊明,在他的《醉乡记》里虚拟了一个醉里梦乡:殿宇楼阁,烟波悠扬,逍遥自在,嗜酒对歌。此后,他放情山水,以酒为娱,赋诗自慰。
品读《野望》这首田园诗的同时,读者往往会展开无限遐想,想象中那秋色风光旖旎,牧人驱犊,猎马追禽的东皋之地是何等的神奇和美丽。这个令人神往,又充满神秘感的地方到底在哪里。我们不妨一起去探究。
王绩故里在古万春乡甘泽里,他的隐居之地正是在诗中的东皋。
据《河津新闻传媒中心》烈士暮年撰文“东皋”位于河津市北午芹后的傍通裕内。
据《乡宁县志》中记载,黄颊山,(山下)即傍通峪,峪有永兴禅寺,明季山塌寺毁,即文中子授经地也。多断碑,有东皋子《黄颊山诗》石刻。(今全亡)由峪北上,路峻,名阎王坡,数里复折东北,有石楼,上狭下广,状方正似楼,东山壁立,崩崖尤峻削,有文中子洞,洞北百武,由佛店陟石梯而上,(今殿在西北,亦名永兴)。又架木桥,桥西为王绩洞,峪外即东皋也。东皋下为南渚,去峪五里有奇,东皋子栖此,赋之:”独居南渚,时游北山,西穷马峪,北达牛溪。“马峪,即遮马峪。牛溪,即白牛溪也。刘禹锡《王通碑》云:”在隋朝诸儒,惟通能明王道,隐居白牛溪。游其门者,皆天下俊杰士。“(碑今不存)。
从县志中我们可以看到,傍通峪中有东皋子《黄颊山诗》石刻,有王绩洞、洞外之地名东皋,“东皋下为南渚,去峪五里有奇,东皋子栖此,”由此可见,王绩与其兄王通就生活在此,并设教授徒,所以自称自己为东皋子。
元人王思诚在《河津县总图记》中载:“东皋子王绩,字无功,文中子之弟也。弃官隐居黄郏山,以琴酒自娱。”
当然,王绩的隐逸,不完全是隐逸山间野林,而是隐逸到文化里。他追慕陶渊明、嵇康、阮籍等人魏晋风度,把自己内心的精神世界,大化为一篇篇诗歌名著。这些诗篇包容了他的审美理想和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人文河津》周敬飞著
《图解唐诗三百首》
《河津文学/东皋之地在何处?》烈士暮年文
2.道冠古今 重振“王风”
文/王德虎
山西省万荣县有个“通化镇”,因为在隋末时期这里曾经出了个大教育家-----王通(文中子)而改名“通化”。另外他的兄弟-----王绩也是一个有名的田园诗人,还有他的孙子------王勃,三个文儒被后世称为“三王”。尤其是王勃,以一曲《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绝唱名震天下,被誉为“初唐四杰”之首,世代传颂!
说起王勃,确实有些“文学天才”的传奇色彩,十五岁就初露锋芒、仕途得志。但因不谙官场凶险、经验不足、文才骨傲,导致后来流落他乡、官场不济。但这些苦难的磨砺也使王勃的文才天赋尽然地发挥到极致,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王勃在27岁时海上渡船、因一场风暴遇难身亡、英年早逝,这令后人无限惋惜,也使得后人更加珍惜他遗留下的那些有限作品,这些文化财富也成为“通化人”的骄傲和弘扬传统文化之风的动力之一。
说起王勃文才的骨傲,这大概也是他成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说他第一次官场失意属于阅历经验不足,但后来他还有一次东山再起的机会而他却放弃了。朝廷邀他离蜀回京,但他看破了仕途的险恶和腐败,拒绝了吏部侍郎裴行俭的邀请,反而还“批评”裴行俭之流的不雅行为,这使他再次失去高就的平台,以致于后来噩运连连……但返回来说,也正是他孤傲的性格、愤世嫉俗、不入污流,才迸发出他骨子里的文学天赋和浩然正气。
这就是王勃的风格,这就是王氏家族的风格,这就是今天“通化人”的风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傲然风骨,是激励“通化人”不断掀起文化热潮的动力源泉;也是一种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振兴“通化王风”的民族气节,更是建设“新通化”、“文化名镇”不灭的火焰……
前多年,通化镇就成立了“诗联学会”,还办起了“通化文韵”杂誌,其中有书法、绘画,诗词、对联等栏目,极大地调动了农村文化爱好者的积极性,民间艺术活动也如火如荼。如今通化镇又被确定为全国楹联名镇之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再一次被提到新的高度,书法也走进了校园,还建了一条每个门面都有木刻对联的“隋唐古街”,重新修葺“王通庙”也已经起步,民族文化传承的优良风气正如雨后春笋、芝麻开花……
昔日的“隋儒”王通、王绩远去了,昔日的“诗杰”王勃也远去了,但“三王故里”还在、“通化王魂”还在,无数的“王勃”正挥毫泼墨、踊跃文坛,重振通化“王风”将指日可待……
3.当你老了
文/安定 芳芳
人老是自然规律,人人都得面对。
当你老了,没有了权贵的显赫,没有了登门拜谢,门庭冷落,那些以前老是捧你的人见你则是能躲就躲。
当你老了,你的话不再是重要指示,说的再多也没有人听你摆布。
当你老了,脸上失去了光泽,额头上有了沟壑,就是用再多的化妆品也掩饰不了眼角的皱褶。
当你老了,儿女长大了,上了大学有了工作,你跟他们不知不觉的就有了代沟,关心他们的生活竟已成了干涉。
当你老了,孩子们成了家有了自己的小窝,能带上他们自己的孩子来家吃顿饭都是对你的施舍。
当你老了,也像你年轻时看见的那些老人一样,蹲坐在村头的墙根下回忆着过去,谈论着小时候的如何如何,讲些电视里的故事,或是听着从别人嘴里传出来的这个那个。
当你老了,只能陪着老伴儿也许是你自个儿,忍受着因为劳累带来的病痛折磨,还要承受着没有人相伴的孤独寂寞。
当你老了,不管你有再多的退休金,也是孩子们的负担,已不能融入他们的生活。
当你老了,最大的愿望就是生活能够自理,不想麻烦任何人来照顾你,因为你清楚儿女们都很忙,各有各的事要做。
当你老了,应该清楚什么是自己的事,什么是别人的事,管好自己的事就行,儿孙自有儿孙福,别为儿孙做马牛。
当你老了,以前由于忙没去的地方就去转转看看,说不定哪天走不动就去不成了。
当你老了,不必太节俭,想吃的就吃点,想穿的就买上两件,以前为家为儿女,现在该为为自己了。
当你老了,最好是有点爱好,比如写字、画画、看书、锻炼……有点干的总比无所事事强。
当你老了,一定要开心乐观些,心情好身体才健康。
当你老了,回忆自己的一生该吃的吃过,想玩儿的地方去过,能想的想到了,想到的做到了,别管别人咋说,做一回真正的自己也就算是没有白活。
4.思念母亲
文/苏春英
母亲离开我们已经快三年了,但她的音容笑貌无时无刻不在我脑中浮现。和母亲相聚只能是在梦里。
对于母亲的离去,我是充满了无尽的自责和悔恨。因为母亲走的太匆忙了,来不及给她的亲人道一声别,甚至都等不到她的儿子从不远处的永济归来就永远地闭上了眼睛。谁能知道她对这个世界有多么的不舍,谁又能懂得她还有满腹的话儿想对儿女交代。
更让我悲痛至极的是我没能给母亲尽过一天孝,没让她享过一天福。而我活到了不惑之年却还在心安理得的享受着她对我的照顾和关爱。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回报。或许是我早早透支了母亲对我的爱。从此我也就失去了这个世界上最爱我的人。
母亲是个普通的再也不能普通的农村妇女,但对于这个家来说,她却是天。父亲是教师,常年在外教学。家里的担子全落在母亲一人身上,年轻的时候白天在地里干活,夜晚还要纺织到深夜,整日整夜地劳累。等儿子女儿都成家了,家里的条件也慢慢好了。为了儿子女儿能好好工作,她把孙子外孙一个个都照看大。由于常年的劳累,60岁时母亲的腰已经吃不上劲了!就是走的路稍微有点远都承受不住,即使这样,母亲仍不停歇,总是超负荷地干活。
母亲是勤劳的,更有颗善良仁慈的心。邻里只要有困难,她就热情相帮,从不计较吃亏便宜。只要母亲在家,家里总是人来人往,特别热闹。当母亲走了以后,和她相处过的人,一提到她眼里都闪着泪花。
就是这样一个勤劳,善良而坚强的母亲都等不及过2015年的正月十五,就在正月十四的那一天,她为她的亲人们捏了大家都爱吃的饺子,就在几个饺子刚下肚之际,突然晕倒在地,从救护车到家,再到医院紧急抢救,就两个小时的时间,两小时,无情的脑干出血就让我失去了最爱我的人。那一夜,下起了雪。老天也在为母亲的离去而悲痛。那一夜,我们全家人陷入了极度的悲痛之中,更不相信那是事实。
母亲走了,我才知道母亲活着就是我的骄傲,她没了,我也就没了骄傲,也成了灵魂不全的人。同时对死亡也无所畏惧了!但对生命更多了一份敬畏。也更加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尽孝不能等待,趁父母活着的时候,好好地善待他们,不要为自己留下无尽的悔恨吧……
5.王通和消散沟的传说
文/李周洋
2017年4月的一天,我与几位三王文化爱好者一道拜谒了通化村北圣人坟。坟墓前立一碑,正中书:隋儒王文中子墓;右侧文字:奉政大夫工部都水清史司员外郎高拱辰题,邑庠生候登翰书;左侧文字:大明万历二十一年十一月吉日邑庠生严自强立,石匠任朝宗、任省三。字迹虽模糊,但勉强可以辨认出。严自强何许人也?为何由严秀才立碑,而不是王氏后人呢?思索良久,但凡当时通化有王氏一脉相传的后人,理应亲临现场立碑,那么碑文上就会变成“王氏第x代人王xx立”了。以此反推,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十一月或许通化镇无王氏后人居住。严秀才能够为王夫子立碑,足见其尊重推崇王通的学术,是王通的粉丝无疑。我们擦了墓碑,以便看清明朝高官高拱辰老先生的题字以及碑上的文字。其中一位说,不知道两位先贤会知道若干年后有几位后生来这里看望他们的文字,感受他们的思想吗?大家都说一定会的。
王通墓园西北有一沟,绵延数里,名曰“消散沟”。这里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王通辞官回归故里后,在此建造了几间书屋,潜心读书立著,《中说》中的思想多诞生于此。后杨文帝多次派人召其入朝为官,通皆避而不见。有一次,官差们在村子里远远看见他,急呼其名,他假装听不见而快跑出村,在现在王通庙附近丢了一只靴子都顾不上捡起来。官差们一路追赶,追至此处时,眼看就要追上胜利在望,突然看见王夫子化为一道青烟,青烟散后,啥也没有了,“消散沟”由此得名。亦有一说,传王勃死后神游至此,化为一股旋风久久在此徘徊,多日后始消散故而得名。因沟内盛产小蒜,当地农人亦称此沟为“小蒜沟”。
站于沟边,身旁油菜金黄的花儿与青翠的果实并存,紫白相间的桐花自由自在地绽放着,杏树也已经长出了拇指大的青杏,再过月余即可成熟收获了。俯视沟南,小麦郁郁葱葱,长势喜人。中间苹果树开着粉白的花儿,向我们展示着美丽与风采。还有几块地覆盖着塑料薄膜,不知里面种着什么宝贝疙瘩,整个沟里打理的有条不紊,即使是空地也耕得整整齐齐,好像知道我们要来看它似的。沟北一直延伸到远方,极目远眺可见北山。看着远处的沟壑,想着夫子当年也站在此处远望河汾,身穿布衣,心忧天下。我们仿佛听到了夫子的吟唱,感受到夫子的思想。他淡薄名利,道不在位,以文化人。正所谓物朴乃存,器工招损,求誉不得,或为福也。王者不与人辩,辩则失威。大智知止矣。沟是隋唐的沟,也是现代的沟,一条沟,让我们能够和先贤站在同一个地方,穿越千年心灵互通,眼前之景致让我们暂时忘却世间之烦恼纷争,头目为之一清,令人心旷神怡,而后有所悟!以蹇为乐,蹇不为蹇,蹇亦消散也,真乃神奇之沟!
6. 圣人坟东边有个眊儿岭
文/畅月珍
《三字经》里说“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这里的文中子就是指隋末唐初通化镇一位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王通。第一次寻访拜谒王通圣人坟是在2017年春暖花开的季节,也就是这次寻访,才得知在圣人坟东边,还有一处和王通有关的地方,叫眊儿岭。
从通化镇东王通庙一直往北走大约五里路的样子,往东拐,路北就是圣人坟所在,当地老百姓也叫圣人坟为“大坟”,大坟当时有多大,不可想象,但王通去世一千四百多年,圣人坟历经无数次的战乱和千年风雨的浸蚀、又遭耕种时犁耧耙磨损毁,时至今日,能够仍然保存的相当完好,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从圣人坟所在地出来,和路边一拾柴禾的老大爷攀谈,他说,他小时候常在这块玩耍,当时这一片都归属王通墓园,里面松柏成林,周遭还建有围墙和大门。不知啥时,围墙拆除,树木毁坏,圣人坟周围也都变成了一片庄稼地。说完,他往东一指,“看,那个高岭,叫眊儿岭,传说,当时朝廷派人来请王通去当官,王通躲避不去,一直跑到这个高岭上,站在高处往后眊(看),看那些人追来了没有,后来,大家为了纪念王通,就把这儿叫做眊儿岭。”
听老大爷如此一说,我们便有意见识一下眊儿岭。顺着大道往东走,不到一百米的样子,右手边确是一片高地,一大片金灿灿的油菜花儿开得正好。我们顺着路走到尽头,有一条南北贯通的大道,从这儿看,路低岭高,这条大路往北走,过汾河,通往河津,也就是古称龙门的地方,往南走,通往万荣,也就是孤峰山和飞云楼所在地。我们从这里顺着农人耕种时所踩的小路攀登上去,站在眊儿岭的最高点极目四望,视野开阔,一派花香鸟语的美景,南边,孤峰山云雾缭绕,山路也依稀可辨,北边,吕梁山巍然耸立,犹如一道天然大屏障,将脚下的汾水,臂弯的这一大片土地都保护起来。
我们站在眊儿岭,想象着王通当时站在眊儿岭时的心情:年幼聪智,少年胸怀治国安民的抱负,进京奉呈治国《太平十二策》,却因奸臣当道,隋文帝杨坚听信谗言而没有重视王通建言献策之举,于是,王通“垂翅东归”,退隐故里,而后,在家乡设馆授学,潜心学问,一时名气大增,远近学子皆来叩拜为师。隋文帝驾崩之后,隋炀帝杨广即位,他重整旗鼓,广招贤士,闻得王通多才,便有意重用,三番几次派人去寻访和邀请,但王通皆避而不见。王通为啥无意仕途,只一心研究学问、著书授学呢?在《文中子·事君》里记载他这样说:“大厦将颠,非一木所支也。”由此可见,王通当时的心志。
站在眊儿岭,清风徐徐迎面而来,眼前黄色的是油菜花,粉色的是桃花,蝶飞蜂舞,美妙如画,犹如世外桃源,王通有能养家糊口的工作,又有这般绝世美妙的好地方,安居乐业,自由自在,夫复何求?!
那一年那一天,王通站在高岭上这一眊,心里便有了想法,朝廷追寻,不胜其扰,不如去北边的吕梁山,寻一处幽雅之地,专心授学著书吧!说做就做,他在吕梁山还真寻到了一个好地方,那就是傍通峪,这里以前有一条白牛溪,溪水常年流淌,清澈见底,他便依水而居,设馆授学,学子共计千余人,其中不乏栋梁之材。前些年傍通峪还有王通授学时的石洞、石制用品之类,可惜现在俱拆毀无踪。
时光匆匆,风云变幻,眊儿岭见证了圣人当年的一段经历与往事,这段传说故事历经千秋万代被后人口口相传至今,不能不说它是有关圣人生活的一处遗迹,也是通化人的一大骄傲,期盼不久的将来,眊儿岭也能和王通庙、圣人坟等其它一些遗迹,一并得到重视,加以修整美化并保护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