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指出,“学”字不只是学习书本知识,还包括一切实践的学习;“时习”不仅仅是时常复习,更含有在实践中不断体会、琢磨的意思。因此,“学而时习之”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在学习并实践中不断获得新的领悟和体验,这自然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
再来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在《朱子语类》中,朱熹解释说,“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当这样的人从远方来访,不仅可以交流学问、增进友谊,还能共同探讨人生的真谛,这当然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最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里的“人不知”可以理解为别人不理解自己或者自己的学问、思想不被他人所接受。而“不愠”则表现出了一种宽容和大度,是君子应有的风范。君子不会因为别人的不理解或不接受而心生怨恨,而是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继续追求自己的学问和理想。
这一章不仅是对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的阐述,更是对人生境界的一种描绘。首先,“学而时习之”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才能不断进步。其次,“有朋自远方来”提醒我们,要珍惜身边的志同道合之人,与他们共同交流、学习、进步。最后,“人不知而不愠”则教导我们,在面对他人的不理解或误解时,要保持宽容和大度的心态,不因此而影响自己的追求和心境。
这一章虽然只有短短三句话,但却包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智慧。它告诉我们,学习不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态度;朋友不仅是一种关系,更是一种资源;而君子不仅是一种身份,更是一种境界。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并践行这些哲理时,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和修养水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