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重新审视了自己的阅读系统,发现在精读方面,意识到自己踩了误区,同时对于快速阅读也有了新的认识。所以今天想跟你聊一聊在阅读方面所踩到的坑以及对应的反思,希望对你有启发。
第一个坑:追求阅读量,导致降低了思考量和实践量。
过去某个阶段,我因为追求阅读量,导致降低了实践量。因为追求快,反而没有深度思考,所以得到启发——阅读量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衡量阅读的指标。
于是就把目光投向深度思考、多实践方面,读书并不在于读了多少,而是你自己带走了多少,真正成为自己的又是多少。
所以不是用阅读量来作为衡量标准,而是要有深度、要读透,能带走多少东西真正成为自己的才是好的指标。
这大方向是没问题的,但是在实践道路上,稍微偏错了。
第二个坑:错把精读当慢读。
因为要读深,读透,怎么读呢?那就多读经典好书,好好品读,要精读。
但慢慢地发现,有些书慢下来确实能收获巨大,像我读《被讨厌的勇气》,在读的过程中,读一点写一点,写了 11 篇相关文章,还跟好友交流,并且最后在公司内部分享了一次,因为这本书带我给启发很大,也改变了我很多,这都有“慢下来”的功劳,因为要去理解,仔细体会下来,我感触很深。
但也会发现,并不是所有“慢下来”读的书,都能让我像这本书一样收获巨大。
这就踩到坑了,我错误地认为,精读=慢读,虽然有关系,但绝不是等同的关系。
真正的精读,不是慢读,而是多次阅读。
可能第一遍读不懂,隔一段时间再来看,因为这段时间经历了不同的思考、经历了不同的人、经历了不同的事,那再来读,也许就能懂了,这样你跟书之间的关系也就越来越近了。
当关系处于平等,能交流得上的时候,就会有比较深的理解。
这就是所谓的好书值得多读,每一次会有不同的体会。
那多读的话,岂不是更费时间?
这就要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
第三个坑:错把速读当非深度思考的阅读。
对于前面快速阅读导致思考不深这点,就建立起了这样错误的关系,即快速阅读=浅读。
就把快速阅读仅用做筛选精读书籍的手段而已,也因此错失了很多快速阅读的好处。
这里的快速阅读,并不是去追求阅读量,而是通过快速阅读找到更多你感兴趣的东西,找到更多引发你思考,能帮助你改变生活的东西。
因为最感兴趣的,说明是你当前最需要的、你是有最多问题的,或者是你有很大好奇心去了解的。那读这本书的时候,效果就是最好的。
去看你能理解的东西,或者一开始不懂但马上能理解的东西,而对于百思不得其解的内容,先跳过,因为现在你跟这些内容还缺少缘分,等阅历增长后再来看也是不迟的。到时候原来很费解的东西,就一下子豁然开朗。
如果不读快,就吸收得少,感兴趣的更少,学到的更少,收获的更少,改变的也就更少。
强调一下,精读并不是慢读。
第四个坑:慢读的陷阱。
因为前面的精读不知不觉掉进了慢读的陷阱里。
这个陷阱是——希望读一页,看懂一页。
因为是经典好书,确实不舍得错过什么,就慢慢品读,但读着读着,就容易陷入“看懂全部”的陷阱。
这就导致读的很慢,吸收很慢,有一些卡点很难翻阅过去,就更慢,那一年到头也积累不到很多,就失去很多东西。
最后,更好的姿势
以上,就是我曾经踩过的坑以及对精读、快速阅读、慢读的重新认识。
精读不是慢读,而是多次阅读;
快速阅读不是浅读,不是没有深度思考的阅读,而是只看自己关心的部分,只看自己看得懂的部分,其他部分以后有缘分再说。
慢读不是一页一页慢慢读,而是遇到有启发的地方,停下来思考,写卡(原文--自己的转述--关联个人体验--行动)。
从坑中跳出来,更好的阅读姿势是「用是最好的读」「真正成为自己的」。
学到了要立刻去用,用于自己的工作、运用于自己的生活,解决自己的问题。更进阶的是,把学到的用于完善自己的思维模型,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学到了还要立刻去分享。对自己,能检验自己的理解程度、学习效果;对他人,能给别人带来启发。
立刻去用,立刻去学,都加了「立刻」一词,是促进「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好方法。
立刻到什么程度?
上一秒刚读完,下一秒就可以去分享,或者下一个小时就在使用学到的东西了。
祝:你从阅读中得到更多的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