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多了穿越剧,就总想着如果自己穿越到古代,习惯了现代生活方式的人怎么适应古代生活。
吃穿住行都是必须面对的基本。
民以食为天,古代的厨房用具没有现在科学怎么办?古代没有现在丰富的调料怎么办?古代没有现代这么精致的锅碗瓢盆怎么办?古代有好多现代人吃的菜没有怎么办?
我们先从吃开始。
首先,了解古代的做饭做菜工具。
远古时期,人们厨房炊具还是陶制的,一直到殷商时期才发明了青铜饮食炊具,到春秋战国时期又出现了木雕漆食器,秦汉以后出现金银、陶瓷食器。不过,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饮食器具主要还是青铜器、木雕漆食器,那时候的贵族们用青铜制作鼎来盛装肉,用簋(guǐ)或者敦来装黍、稷、稻、粱等五谷杂粮,用盘或匜(yí)来装水,用爵或尊来装酒。
如果穿越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饮食器具上的生活水平肯定要比其他中原国家要高。
因为,所谓惟楚有才,除了人才,楚国还掌握着大量的自然资源、青铜矿藏、高端的冶炼技术和漆木髹饰技术。楚国无论是青铜器还是木雕漆器都领先于当时的中原诸国。
先看用来加工食物的炊具,主要有鼎、鬲(lì)、甑(zèng)、甗(yǎn)、釜、炉等
鼎。因为三足鼎立、问鼎中原等成语,我们对这个词再熟悉不过,然而,人类最初发明它却是用来煮肉和装肉的,有点像现在的锅。它既可以当做炊具煮肉也可以当做盘子装肉,形态大多为圆腹,下面三足,上面两耳,三足可以让鼎稳稳放平,两耳可以用来抬举。作为一种厨房用具,根据考古铭文和楚简记录,鼎也分为很多种,比如升鼎、镬鼎、汤鼎、馈鼎、繁鼎、匜鼎、桥鼎、贯耳鼎、陪鼎等,从用途上来说,一般镬鼎形体比较大,而且大多没有盖,用来煮牲肉;肉煮熟了后就会从镬鼎中放到升鼎中去,也就是说升鼎是用来装熟肉的盘子;然后一般在升鼎旁边还会配一个盛放佐料肉羹的陪鼎,升鼎和陪鼎相配使用。汤鼎是用来煮肉羹和热水的;一定是专门用于煮开水的;馈鼎则是用来祭祀和享宴宾客的,至于桥鼎、繁鼎、贯耳鼎只是以它们的外形而得名,属于典型的楚式鼎。
相传夏禹收天下九州之金,铸九鼎,后来这九鼎成为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代名词。鼎于是发展成为非常重要的礼器,在使用时也发展出一套符合贵族身份的使用规范,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一簋。
鬲(lì)。用来煮粥的器具,形状与鼎相似而无耳,它那大口、袋形腹,下面三个较短锥形足的样子可以使鬲的腹部具有最大的收获面积,使食物熟得快。鬲在楚国使用比较广泛,不论贵族还是平民都用。不过“鬲发达与殷商,衰落于周末,绝迹于汉代。”在商周时期,鬲还是国家礼器之一,到春秋晚期,鬲就已基本退出礼器的行列,到战国晚期,不论在祭器还是炊具范围内,都看不到鬲了。
甑(zèng)。用来蒸食物的,功用上有点像现在的蒸屉。形状像大碗,有宽沿,平底,底上有透气的筚孔。甑一般放在鬲或者釜上使用,就像蒸屉要放在蒸笼上使用一样,食物放在甑中,鬲或者釜内放水,水蒸气通过筚孔气熟食物。
甗(yǎn)。是蒸煮套装,由鬲和甑两部分组成,下部为鬲,上部为甑,也就是蒸笼蒸屉合二为一,相当于现在的蒸锅。楚甗分两种,一种是连体的,一种是分体的。分体的甗在蒸屉底部一般都有筚孔,连体的甗上下相通,相连处较细,使用时需要在相连处另放一个筚子。甗的使用时在下部放水,由水蒸气透过筚孔蒸熟食物,与今天的蒸完全相同。
釜。也是一种用于煮粥的器具,它与鬲的性质是相同的,偶尔与甑相配合使用,在江陵济南城内出土的一件铁釜,外形与甑相似,文献上也常常是釜甑连说。釜在进入战国后,由于炊具的改进,尤其是甗出现后,基本就很少派上用场了。
炉盘。是一种煎炒工具,由双层盘组成,下层盘为炉,形似有三矮脚的炭盆,盆底有通风的孔,上层盘为煎炒的锅,两边各有一个提链环。炉盘在曾侯乙墓中出土过实物,下层盘里还有木炭,上层盘内还有鲫鱼骨头,说明曾经用这个炉盘煎过鲫鱼。
炭炉。是一种用于炙烤的工具,形状与炉盘相似,但没有上层盘。炭炉在楚墓中很常见,在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盘内不仅有木炭,而且还配有用于添炭和除炭灰的铜箕和漏铲。
如此看来,虽然相隔两千多年,但那时候人们在饮食烹饪上已经蒸煮煎烤样样俱全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