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气度的分量

气度的分量

作者: 诗与远方2021 | 来源:发表于2022-08-06 09:31 被阅读0次

    气度指气魄风度,是一个人综合心理素质的表现形式,也是一个人的魅力和“软实力”之所在。那么,什么才叫气度不凡呢?不妨看看唐朝武则天时代这两人的表现。

    一是娄师德。公元696年,娄师德被武则天任命为肃边道行军副总管,负责进攻吐蕃。不久又被任命为左肃政大夫,仍旧主持边境的政务和兵事。3月,唐军与吐蕃军在素罗汗山交战,唐军大败,娄被降职为原州员外司马。一次娄师德签署官府文书,此时他仍按原来的职务去签,当意识到已被撤职时,自己方吃惊地说:“官爵全部没有了”!接着又说:“也好,也好。”从此就不再把这事放在心上。简单的两句短语,气度尽显,显在哪里呢?这让人想到了河南内乡县衙里的一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又想到了《岳阳楼记》里的两句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娄师德的气度正涵盖了这两方面的内容。他把乌纱帽视为“身外物”,看得很轻很淡,得之不喜,失之不悲,故丢官后才表现得风轻云淡。

    二是徐有功。徐有功是武则天时代的侍御史和大法官,一次,因不同意判处武则天的政敌死刑而被判处绞刑。他的一个下属悄悄将判决告诉了他,他听后却像没事人一样,还陪那位下属吃了饭,“既食,掩扇而寝”。大家都以为徐有功是强作镇静,内心必定忧惧万分,于是“好事者”便在窗外悄悄偷看,谁知徐大人“方熟寝”,此时已鼾声大作。这正是其气度不凡之生动、具体的表现。苏轼曰:“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毫无疑问,徐有功正是这样的“大勇者”,体现出了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气度属于精神的范畴,它是怎样产生的?窃以为与一个人的品行、性格、胸襟、胆识、学养和修养都有很大关系,它们在人的意识深处综合作用后形成了人的气度。据史载,“师德颇有学涉,器量宽厚,喜怒不形于色”,连大名鼎鼎的狄仁杰都自愧其修养“不逮娄公远矣”。徐有功则是一腔正义,浑身是胆,把法看得比生命都重要。审案“卓然守法,虽死不移。他曾经三次因守法蒙冤,但‘将死,泰然不忧;赦之,亦不喜。’”徐有功在酷吏横行的年代,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前后纠正数百件冤假错案,救活了上百人家和数千条人命。有这么丰厚的“底气”担保,故娄师德、徐有功才会有那不凡的气度。

    在现实中,不乏一些人气度不足,得势时趾高气扬,不可一世;失势时则失魂落魄,呼天抢地。从一些落马官员身上,人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景象”。这也从反面启示人们,他们平时就应该多掂量掂量气度的分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气度的分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iimw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