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陆蓉《行为金融学》学习笔记

陆蓉《行为金融学》学习笔记

作者: 子龙札记 | 来源:发表于2018-12-17 16:42 被阅读0次

    《行为金融学》讲的是在金融市场上,怎么才能少犯错,同时又该如何利用大多数人的错误反向操作,来制定交易策略。大多数人都在犯的错误会在短期内影响价格的涨跌,而从长期来看,价格又会回归价值。掌握了这样的规律,不但能预测市场,甚至有可能战胜市场。

    课程目录:

    【一】什么是行为金融学

    【二】认知非理性

    【三】决策非理性

    【四】典型交易错误

    【五】股票大盘的奥秘

    【六】掌握7种行为金融学交易策略

    【一】什么是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是心理学与金融学的交叉学科,而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有规律、可以预测。金融市场是由人构成的,是人就会有行为规律,人的行为是可以预测的,因此由人构成的的市场就有规律可循,战胜市场是完全可能的。行为金融学擅长的是投资实战,制定交易策略,多数“量化交易策略”就是以行为金融学理论为基础。

    套利:有限套利使理性人及时看到有套利的机会也不太敢去做套利,所以套利的机会会存在很长一段时间。

    【二】认知非理性

    认知非理性:人没有办法正确的认识自己想要了解的事物。

    人的信息处理过程分为信息收集、加工、输出及反馈四个阶段,在信息处理的不同阶段,都会产生认知偏差。

    1、信息收集阶段

    信息的来源分两类,一类是当信息来源于被自己记住的信息时,常常容易产生易记性偏差,另一类,当信息来源于还没有被自己记住的信息时,容易受到首位效应末位效应的影响。

    易记性偏差:人有一种行为习惯,就是搜集信息时喜欢先在自己的记忆库里去找信息,容易被自己记住的就会认为它是真的。

    事物的新近性、显著性、生动性、可想象性等影响人的记忆。金融市场上无论哪一家证券公司的分析报告都很注重形式,目的就是为吸引人的关注,从而影响人的决策,因此形式与内容同等重要。

    首位效应:在做决策时给首次到达的信息赋予了最大的权重。

    末位效应:在做决策时给最后到达的信息赋予了最大的权重。

    当这两种效应都存在时,要看信息到达的速度与强度。

    2、信息加工阶段

    案例:看到一家公司连续3年利润翻番就想买,虽然3年利润翻番是一个好公司的代表性特征,但还有很多决定性的信息被忽略了,如公司高管最近减持股票,业绩可能是有意调整出来的;再如这家公司未来的盈利机会消失,业绩不能持续等等。人容易被公司的一些代表性特征吸引就冲动地做判断。

    贝叶斯法则:支持某项属性的事件发生得愈多,则该属性成立的可能性就愈大。

    代表性偏差:当事物的代表性特征表现出来以后,人容易冲动地做判断,而忽略了其他更多决定性的信息。

    代表性偏差就错在人们以为小样本的代表性特征(很少的信息)就可以用来做推断。比如挑选基金经理、评选分析师、预测公司盈余、预测市场、挑选股票等等。所以在做决策时,应该警惕直觉式思维,得认识到这样的决策有很大的风险。

    3、信息输出阶段

    自信是对自己能力的认知,传统金融学认为理性人对自己能力的认知是准确的,非理性则容易过度自信。

    过度自信:人对自己能力的认知超过了自己的实际水平。过度自信是生物的本能,但它在金融投资中却可能是有害的。过度自信使人低估风险,做出不必要的买和卖,因此减少交易次数是必要的,要多站在第三方的客观立场来看待自己的行为有助于减轻过度自信的影响。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4、信息反馈阶段

    无论是投资还是生活,人发现了自己的问题,仍然很难通过学习反思纠正自己。

    人的认知偏差主要有自我归因偏差、后见之明偏差、认知失调偏差、确认性偏差及神奇式思考。由于在信息反馈阶段的这些偏差,导致人们往往重蹈覆辙,踩过的坑下次会再踩。

    自我归因偏差:人容易把好的结果归于自己的能力,坏的结果归于他人或者客观原因。这会使得人不知道自己为何会盈利,也不知道自己为何会亏损,下次投资时不会变得更聪明,而是会重蹈覆辙。

    后见之明偏差:当事情已经出现结果之后,误以为自己早就知道结果的一种幻觉。这种幻觉使人们对自己的判断能力感到自豪,在估计风险时过度乐观,从而导致投资失败。

    认知失调偏差:当事情出现的结果与预想不一致时,人感到一种不协调的痛苦,为避免这种痛苦,可能会对事实选择视而不见或者故意歪曲。投资时,买入某支股票之后就不去看坏消息,卖出之后不去看好消息,因为这些消息会让自己感到痛苦,不关注并不意味着没有发生,只是认为规避而已,这会导致收集不到全面的反馈。

    确认性偏差:人一旦形成一种观念,就会从肯定自己的一面寻找证据,而不倾向于从否定自己的一面寻找证据。投资时,买入一只股票,满眼看到、满耳听到的都会是支持买入的好消息,卖出时则相反,实际是正面反面信息都有,只是有目的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信息。通常人们总能找到自己要的信息,但这并不代表决策就是对的。

    神奇式思考:将相关性误以为因果关系。比如一只笼子里的鸽子在喂食时点了一下头,它就产生了“神奇式思考”认为一定是点头导致了喂食,于是这只笼子的鸽子就频繁点头,另一只笼子里的鸽子在喂食时扇了一下翅膀,它也会产生“神奇式思考”认为一定是扇翅膀导致了喂食,于是这只笼子里的鸽子就频繁的扇翅膀。大多数笃信股票技术分析的人,会根据技术指标进行投资,盈利后认为某些指标对于指导投资非常有用,这很有可能就是神奇式思考。

    所以正确归因、见谅用反例来思考、寻找因果证据,可以改善信息反馈阶段的认知偏差。

    【三】决策非理性

    认知和决策时两个步骤,认知是对单个对象的了解过程,决策时对两个或者多个对象的比较选择过程。即使能准确认识投资对象,决策也可能出错。

    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

    描述和预测人们在面临风险决策过程中表现与传统期望值理论和期望效用理论不一致的行为的理论。发现人们在面对得失时的风险偏好行为不一致,在面对“失”时变得风险追求,而面对“得”时却表现得风险规避。参考点的设立和变化影响人们的得失感受,并进而影响人们的决策。

    1、参考点依赖

    参考点效应:任何选择不是看绝对水平,而是相对水平。

    ①参考点与历史水平有关:投资者总会将现在的价格与成本价比,我们称之为“往回看”,往回看是与历史在比,而理性人是“往前看”,看未来。

    ②参考点与期望水平有关:期望水平指心理预期的一个水平。比如买价是1元,而期望涨到5元,那么出售价格的参考点就是5元。

    ③参考点与身边人的决策有关:也称为“同群效应”,很多投资者不去看投资对象,而是看朋友专家买了什么,卖了什么,然后跟随决策。

    ④参考点可以被控制:卡尼曼和特沃斯指出可以通过改变参考点的方法来操纵人们的决策。比如商场里一件3千元的衣服,原价出售就不如以3万元原价、现在1折销售得好,原价是顾客决策的参考点,1折让人感觉便宜。公司的人力资源决策,在总额不变的情况下,固定工资的效果就不如工资稳步上涨给员工带来的效用高。工资的绝对水平不是幸福的决定性因素,与谁比才重要。

    2、风险偏好:在盈利时风险厌恶,在亏损时风险喜好

    为何牛市赚不到头,熊市一亏到底?

    人在盈利的时候,会风险厌恶,所以不愿意冒险,选择“落袋为安”;但是亏损的时候,人不喜欢接受确定性的损失,所以总是想要搏一把,于是一直在等待。这样的风险偏好导致投资者很难在牛市赚到头,却又在熊市一亏到底。

    厌恶风险:喜欢确定性、不喜欢冒险,理性的人都是厌恶风险的。

    损失厌恶:人在决策时,内心对利害的权衡不均衡,赋予“避害”因素的权重远大于“趋利”的权重。损失厌恶的心理会使投资者尽量避免做出让自己损失的决定。损失的痛苦值大约是同等盈利带来快乐感受值的2倍。

    “赌场赢利效应”(house money effect):指当赚钱很容易时,会轻视风险。不少投资者赚了很多“赌场钱”,这时就不太会轻易离场,而是乐观地高呼:“XX点指可待!”市场泡沫就是这样形成的。

    理性的投资行为只看投资对象,不会参考其他人的决策,或将错误归于其他人。

    正确的投资应该忘记买入价位,就不会存在赢利和损失这个概念,然后“往前看”,看未来,根据预期做决策。预期将上涨,则买入或持有;预期将下跌,则应立即止损。

    3、决策权重理论:错判概率导致的决策偏差

    人在决策时,内心给予一件事情的权重并不等于它的实际概率。在低概率区域,投资者会被极端损益所吸引,在心目中放大低概率;在高概率区又会产生“失去才最美”效应,在心目中忽视大概率事件。

    ①低概率事件被高估

    具有很高的绝对损益,但概率很低,投资者往往会被那个绝对收益吸引,在心目中放大了概率。高估概率的投资对象往往偏度高,特征是损益非常高,投资者会被极端损益所吸引,忽视了它的概率其实很低。个人投资者更容易产生高估低概率的情形。

    “偏度”高:特征是收益很高但概率很低的。偏度发挥的是概率权重的作用。比如,处于热点话题中的股票往往具有这种高偏度特点,高收益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追捧,但这些股票很多并没有基本面的支撑,盈利的概率是很低的,收益维持的时间非常有限,只有极少量入市早的人才能够获利,后面进场的人都是在为前人“抬轿子”,造成许多跟随的人亏损。偏度发挥的正是概率权重的作用。

    ②低概率事件直接降为0

    强调的是对低概率事件的忽视。投资专家或者自认为的专家,不太愿意相信与先前观念相抵触的微量信息,选择漠视。

    ③高概率事件被低估

    在投资决策中,低估高概率事件,典型的表现是不重视资产配置。资产配置的比例占到投资收益的90%以上,但大多数人却忽略了这个高概率因素,将大量的时间放在如何挑选个股上,导致投资收益不高。

    做金融投资最重要的就是抓高概率时间,充分发挥它的价值。

    ④高概率事件被升为1

    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连续决策事件中。金融市场的分析师,推荐决策往往包括连续的几步,如调研、分析、判断、决策,如每一步收到的都是大概率肯定的信号,则会倾向于做出确定性的推断,而忽略决策链条的长度,每一个步是90%的概率,七步之后只有47.83%,不足50%,并不是一个好的情形。

    4、狭隘框架理论

    形成人在决策时没有全局观,就是狭隘框架。

    投资上的狭隘框架主要表现在对资产组合没有全局观,关注单个资产的涨跌,导致没有正确的理解风险。

    横截面维度(在一个时点上,观察市场上很多投资品种)上的狭隘框架主要表现在对资产组合没有全局观,关注单个资产的涨跌,导致没有正确理解风险,理性投资者根据整个组合资产之间协同波动的方向和幅度来操作,而不是根据个股的涨跌来操作。

    时间序列维度(固定一个投资对象,看它在不同时间点上的表现)上的狭隘框架主要表现在频繁清点资产“往回看”,对每个时间点的资产孤立来看,这会受到参考点很大的影响,从而影响决策。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往前看”。

    “不知宏观者无以谋微观,不知未来者无以谋当下,不知世界者无以谋中国。”--马蔚华。

    5、心理账户理论

    人的决策取决于心理账户,而非真实账户。投资者会将资金分为不同用途,为其建立各个心理账户,并对不同的心理账户采用不同的风险态度。这样的投资决策有约束有自己消费的作用,进而导致缺乏长远眼光,不能全局看问题,因为厌恶损失而使投资过分保守。我们对事物的评价可能并不取决于事物的本身,而取决于我们将其放在哪个心理账户中进行核算。

    投资时不要对各个资产单独决策,也不要太在意单个账户的涨跌,而应该放在一起通盘考虑。

    中国的金融市场,泡沫是常态,学会怎样与资产泡沫共处是一种重要技能。

    6、选美博弈

    金融投资就是在猜别人,你认为别人是怎么想的,比你是怎么想的,更重要。所以购买股票时应该购买那个你认为,别人觉得最好的股票。或者说当你觉得大多数人都觉得它会上涨时,就应该买入。

    人在真实环境下的错误认知和错误决策就是自己揣测别人的工具。

    【四】典型交易错误

    投资熟悉的资产是一种错误,因为它风险几种,悖离了分散化投资原则。理性的分散化投资与是否熟悉无关,是在一定风险下收益最高的配置决策,也称组合投资。

    1、本地偏差

    投资者偏爱当地的股票,如本省的,本市的,或者住所附近公司的。

    “雪上加霜”投资的变动方向与现有资产的方向一致,称为风险。

    正确的风险分散投资:不应该配置与你现有资产波动性一致(正相关)的资产。

    防御性行业股票对经济周期不民汉,一般经济收缩时配防御型行业的股票,收缩比其他行业的小,经济扩张时配周期性股票,会比其他股票扩张快。

    经典资产定价理论CAPM,风险源只有一个--大盘。大盘风险源代表的就是整个宏观经济,影响大盘的主要因素就是本国宏观经济。

    2、资产配置比资产选择更重要

    加里·布林森(Gary Brinson)1991年指出:资产配置,即资金如何在股票、债券、银行存款等大类资产中配置,对总收益的影响超过90%

    投资者在资产配置时,简单分散化,通常会按“1/N”来进行选择,称为“1/N法则”,这不是一种理性的资本配置方式。

    正确配置方式:在三种以上可选择的品种中,精确计算资本配置比例。

    最优的资本配置,让自己的效用最大化,效用值的三个变量:资产的收益、资产的风险和自己的风险偏好。

    3、过度交易理论

    个人投资者亏损的主要原因是交易太多了。越是觉得自己经验丰富的人,越需要注意过度交易的可能性。

    4、买入行为偏差

    第一种,追涨,正确的做法是做决策不要太冲动,且投资不要“往回看”

    第二种,有限关注所导致的行为错误,例如极端收益(涨停或者跌停)、放量、发布新闻等,都会引起投资者关注并买入。

    “涨停敢死队”的交易策略是预测别人的错误,并且利用他们的错误来盈利。

    重复做同一只股票以及摊薄成本偏好,都是由于狭隘框架及参考点效应导致,投资应“向前看”。

    5、羊群效应

    1634年郁金香热潮蔓延为荷兰的全民运动,1000元一多的化根,不到一个月升值为2万元,1636年开设交易场,一年上涨59倍,1637年2月4日崩盘。

    社会心理学认为当人非理性的一面在群体中被统一了以后,心理群体的智商就会低于单个个体理性人的智商。人的非理性行为不是随机的,而是会发生系统性偏差。

    “羊群效应”是指放弃自己的判断,追随大众的决策。心理原因是被高收益但低概率的时间所吸引。

    “信息瀑布”是指自用别人的决策,代替自己的鞠策,完全放弃了自己的观点。

    “行业轮动”是指随着经济从繁荣到萧条再到繁荣等的周期性往复变化。

    “板块轮动”包括地区、热点话题、热点事件等,其与经济周期或基本面并没有太多关系,更多的是投资者行为聚集而形成的,也就是羊群效应。

    正确做法:不要轻易跟随市场热点,不要仅凭技术分析指标操作,减少交易频率。

    【五】股票大盘的奥秘

    1、大盘可预测论

    股票代表的是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所有权,具有对上市公司收益的要求全,股东持有股票,可以以获得股息的的方式分享企业的收益,所以愿意用多少钱买股票,应该等于股票未来所有股息的贴现值,贴现值就是现在的价值。

    大盘短期噪音太大,导致预测效果不好,而长达10年的可预测性,由于时间太长,指导实践的作用有限。虽然股市短期择时非常困难,但对于判断股票市场当前的系统性风险高低来说,这个理论是非常有益的。

    通过实体经济的基本趋势,比如经济景气的先导指标,企业财务预测等找到股票市场波动的基准,如果股票市场偏离这个基准太远,就应该预测它将会回归实体经济基准线。

    2、股权溢价之谜和战略资产配置

    资产定价的基本原理是:资产的收益等于风险乘以风险厌恶系数。

    风险值得不是一只股票自己的上下波动,而是指股票收益与消费增长的协方差。

    协方差:两种资产共同变动的方向和程度。

    消费增长的波动率很低,这么低的波动与高波动股票的协方差当然很低,所以股权资产的风险并不高。

    无论如何都应该买股票

    3、价量关系理论

    交易量反映的是投资者的意见分歧程度,交易量越大,则意见分歧越大。

    米勒假说认为,均衡的时候股票的价格一定是被高估的,价格反映的是乐观者的预期。

    推论:①投资者分歧越大,股价高估越严重,②越是难卖空,股价高估也越严重。

    指导意义:①股价有泡沫是常态,②越是放量,越需要警惕泡沫的存在,③注意卖空困难的或者缺乏流动性的市场和证券。

    利好出尽是利空,利空出尽是利好。英文谚语“buy on the rumors,sell on the news”,谣言起则买,新闻起则卖。

    投资者意见分歧程度的5个指标:公司收入波动、股票收益波动、分析师预测差异、被股票研究数据库收录的时间长短、换手率

    投资者的情绪,受新闻报道的影响,新闻报道的内容、方式、次数等都会影响投资者的情绪。报道什么内容、用什么版面报道、是否在排行榜上出现、报道几次、这些都会引起投资者关注不同,从而影响其决策。

    预测投资者的情绪,就可以预测交易量(换手率),进而知道什么时候该买卖。 换手率下降之前,可以买入,当换手率快速下降时应该果断卖出。

    博傻理论:

    投资者愿意以高于基本面的价格来购买证券,这“很傻”,但这么做的是有目的的,只要可以快速在短期内交易给另一个投资者,还是有利可图的。

    资产泡沫对整个金融市场来说,是非常不好的,但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的意义在于,要充分意识到长期斥候的风险,不可盲目照搬价值投资理念。

    【六】掌握7种行为金融学交易策略

    1、利用人们的错误盈利

    行为金融交易策略,就是利用行为金融学原理而制定的交易策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陆蓉《行为金融学》学习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isc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