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离上一篇文章的发布已过数天。这些天里,虽想写文以笃志,但怎奈学业繁重,烦心事又一件接一件地来,写作的念头便只得先放在一边。有时灵感来袭,竟在诺大的校园里寻寻觅觅,方得一隅,关掉手机,安心写起东西来。
回想我过去的这十几年,从有记忆的那一刻起,写作似乎就成为了我生命中小小的一环。很多人在说明事物的重要性时,总是不能避免地用到“不可分割”一词。而写作和我,却没有那样紧密的关系。平日里忙的时候,无暇顾及太多文字,但文章总是在它该来的时间来,或抒发畅意,或记录灵感,或回忆过往。
当我打下“还记得”这三个字时,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我的第一篇文章是怎么来的?小时候的文字总是从模仿开始的,而文字从稚嫩到成熟总要经过照猫画虎的阶段。不求思想的深度,但求词藻的华丽,通篇都是修辞手法的范文在那时才能算是合格的范文。而一篇范文拿过来,最重要的便是结合老师给定的要求,改编或者模仿成为属于自己的文章,这也使得我的作文在班中常常被老师当成范文念。现在想想,改编的痕迹这么明显,老师又何尝看不出来呢?只是老师不忍心点破罢了。
再到后来,升到初中,初中的语文老师对我的影响最大。老师要求我们每两三天就要写一篇随笔,而对这些随笔的篇幅要求常常都是以行计数的。记得第一个学期,我的语文积累本十分宽大,一行要写甚久,因此,每篇随笔都要写上一段时间,但我却乐在其中。所以后来,每学期的积累本我都故意选择宽大些的。
初中时期的文字逐渐变得有思想起来,随笔虽说是随便写写,但每次的选题都不得懈怠,流水账式的文章我是不屑于写的,也写不好。于是只得选择一事、一物、一人。而当时的文字也逐渐开始讲究结构和中心思想,没有任何一句话是无缘无故出现在文章里的。
辗转着来到高中,这时的写作大多是以应试为主了。日常的精力不再支持我完成课外的创作,但阅读的脚步从未停下。我开始接触到了更多经典的名作,这些书籍各式各样,有的宛若惊鸿巨作,通篇前呼后应,逻辑紧密却又不失优雅;有的看似散乱无章,却聚精凝神;有的仿佛在描写心情和经历,但背后却是整个社会。有幸的是,我完成了我第一篇小说的创作,篇幅很短。后来拿到知名的写作比赛参赛,却了无音讯。小说的内容已经无从查起,但当时把作品寄走的邮递单至今还在卧室的书架上。说来奇怪,人总是对某些无关紧要的小事记得很清楚。
后来的后来,也就到了现在。大学生活是缤纷多彩的,但从某种程度上,实际体会到的远没有看到的精彩。在这个听思政课都要想办法找点其他事做的地方,专注成为了一种奢侈。有的时候,甚至无法认认真真的看完一本书。万幸,现在,我又有了一些思考,写作在消失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终于回归于我。
简单写了写文字与我的故事,写完发现已是深夜。下次的文章不知何时何地能发出来,但希望它能来的快一些。抱歉这次并没有把文章的中心思想在开头处写出来,因为这是“一点随想”。
于湖畔,深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