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
《儒林外史》中“腐儒”形象分析

《儒林外史》中“腐儒”形象分析

作者: 清风悦人间 | 来源:发表于2020-11-10 21:29 被阅读0次

    引 言

    黄小田名富贵,自小田,自号萍叟。他曾说:“与最服膺着三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石头记》也。”可见对《儒林外史》的评价之高。这本书的最高价值在于讽刺艺术,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里说过:“讽刺小说从《儒林外史》而后,就可为之绝响。”讽刺艺术的体现必不可少人物的刻画,与其说是讽刺艺术的最高点不如说是人物形象刻画的生动。

    周进,范进两个人都是您过半百中的举。二人深受八股文的毒害,同时又将自己禁锢在狭隘的儒家思想中。周进撞向贡院的号板像是疯魔了一般,范进中举后也失了疯。每一步好的作品不仅仅体现当时的价值,而是在岁月的长河里不断启示着人们。《儒林外史》中的周进和范进是典型的“腐儒”,对他们的形象分析有利于我们对那个时代的了解,也有利于我们对当代生活的感悟。

    1腐儒的特点

    典型人物通常是一类人的代表,在他们的身上有着很多人的影子。周进和范进在文本里讽刺的对象,他们可以说是命途多舛同时也是上帝没有完全遗忘的孩子。除了八股文,他们的人生就只剩下嘲讽。作者对这两个人的刻画十分的复杂也让这两个人的形象更加突出。他们身上的共同点来自于当时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充分了解他们的特点可更好地认识当时的社会环境,更好的认识这本书。所以对“腐儒”的形象特点进行提炼是很有必要的。

    1.1皓首穷经,迷信经典

    在周进和范进的眼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读书高”。中举是他们人生唯一的目标,八股也是他们唯一的生活技能。如果科举不能高中,他们再也没有生活的手段。所以周进进入贡院时想到自己迟迟不能高中,日日让人嘲讽,心中悲痛难忍想要撞住而死。他明白自己科举无路人生无路。周进和范进年过半百还在考功名,他们只会读八股文也只会写八股文。却不知经典子集的内涵不是八股文可以囊括的,更不知除了科举他们还有能力去做别的事。这也是儒家轻商的观念造成的。他们把书上的内容当成律条,把八股文当做不可逾越的神圣的上帝,自然没有灵魂。两个人穷其一生读尽经书,可惜只是在圣人的门外来回踱步而已。根本不关心书中的黄金屋,书中的颜如玉。

    1.2忠厚懦弱麻木

    学而优则仕,这句话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读书人,为了功名利禄,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地读书,丧失了是非观念,陷入麻木不仁的状态而不自知。例如,周进范进两人为了考取功名废寝忘食的读书,不顾家人的生活。不愿意选择其他的路来补贴家用,他们只为功名而活。考官周进因为自已有过辛酸屈辱的经历,所以对穷困不堪的老童生范进格外垂恩。最可笑的是只有两个人上交了卷子,作为考官手握富贵之命的考官竟然已经选出了第一名和最后一名。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他们不仅麻木还是分的懦弱。别人嘲讽他们时从来不敢站出来为自己说两句,别人可以随意取乐。例如梅玖叫周进“小友”,胡屠户痛斥随意辱骂范进。他没都没有反抗,反而习以为常,这不就是麻木和懦弱嘛!

    他们虽然性格软弱但是依旧是很忠厚善良的,只是环境下的牺牲品而已。梅玖侮辱周进,周进撞号板这事多多少少与他的羞辱有关。在中举当官以后周进并没有选择报复梅玖,梅玖还自称是周进的弟子,这些周进都没有去怪罪。范进也是如此。他们并未在己飞黄腾达的时候去碾压当初出言不逊之人。

    1.3热衷功名

    周进和范进两个人用一生的时间只为了一个功名,没有人和事可以比金榜题名更能打动他们。他们把圣人的话奉为经典也不用自己的大脑思考。为了功名放弃了自己的正常生活和自己正常恩爱的家庭。

    2腐儒形成的原因

    原因从来都不是单一的,周进和范进的人生是这样的,不仅仅是社会的原因,也有他们自己的原因。了解他们性格特点产生的原因有助于我们对人物的分析。外部的原因最主要的是科举制度下八股文的定式写作,内部原因则是儒生在激流中没能找到和守住自己的初心。

    2.1病态的社会面貌

        在那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考取功名是每一个儒生的志向。一波一波的文字狱之后,谁又有胆量再去斟酌字呢?不如将当时皇权下存活的经典奉为金科律例,好好钻研八股文的写法或许还有出头之日罢了。他们既不愿意放弃仕途之路更不愿意去尝试其他的事。虽然现在我并没有中举金榜题名,但我在读书的路上我依旧比那些商贾之人高尚的许多。他们的思想中读书是天大的事。例如《儒林外史》中其他的人物匡超人,马二教他奉事父母,也要以科举为重,无意间为他埋下了自私的种子。后来遇到潘三,终于成为了一个利己主义者。范进中举让我们看到科举制度下人们的愚昧和迂腐,通过中举前后的变化让我们了解到了世态炎凉,当时的社会存在那么多趋炎附势的小人。胡屠户在范进没有中举之前对他蛮横无理还动手动脚,得知范进中了举瞬间就改变了态度。范进一高兴失了神智,让胡屠户打一巴掌。胡屠户不敢,就算打了事后手掌还隐隐作痛,再过一会儿疼得更厉害了!他还说范进是天上的文曲星。可见胡屠户这种不通诗书的人都将举人看做神仙。中了举,四面八方的人都来送东西,有送房的、送仆人、送粮食的等等;周进中了举以后,各位大人都是捧着的,哪有人敢侮辱他。这样小的一角就可以瞧出从上到下对读书人是十分恭敬的,甚至是一种变相的痴迷。中了举的读书人有着尊重,这种尊重仅次于皇权!这样看来范进和周进努力的科考有事情有可原的了!这种病态的社会面貌迫使这些儒生必须走上这样的路。

    2.2僵化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在一开始就是为了巩固皇权,维护自家的统治。这是一种手段,既然这是一种手段生活在科举制度下的人怎么样生活这都是无关紧要的。只要这至高无上的权利没有被动摇,挑选出有利于皇权的人才这才是他想要的。唐太宗曾经说过:“天下英雄进入吾彀中!”这里的“彀”就是圈套的意思。虽然如此,科举制度的出现还是给了广大寒门学子摆脱命运的机会。到了后期,沿用了几百年的科举制度也出现了许多弊端。特别是在明清的时候,八股文的出现。八股文的内容要求从四书五经上取材,从而开启了“代圣人言”的时代。而格式上则要严格按照“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成对写作,并且要分别对应“破题、承题、起讲、入手”。如此严格的写作程式,其初衷是让考试更加规范化,同时最大程度降低阅卷人的好恶。但是,我们也可以相见:这样的"规范”,也最大程度上限制了个人的东西一-个人的风格、灵动的想法等,也就是会导致人们常说的“思维僵化”。

    2.3八股文对儒生的毒害

    正如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借王冕之口说:“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八股导致不少读书人异化。无数知识分子把生命耗在八股制义中,久而久之,他们知识匮乏。比如范进就以为苏东坡和他是同时期的人,说苏东坡文章不好,当然不能被录取;而长期执迷于科考中,甚至会让许多读书人神魂颠倒,精神萎靡,周进和范进就是很好的典型:周进科考考了好多年,几乎要发疯,后来乡邻给他捐了个监生,而后他心情大好,考试就非常顺利。终于媳妇熬成婆的周进对有相似命运的范进惺惺相惜,给范进的试卷判了第一名,没想到范进刚听到这样的消息却疯了。周进、范进的经历虽然可笑,但毕竟人畜无害。有一些读书人长期在这种追名逐利的环境中逐渐丧失了作为人基本的良心,比如匡超人就是由正直淳朴的少年逐渐耳濡目染变成一个虚伪、撒谎成瘾的利己主义者;即便是身居高位,活得不错的读书人,要么鱼肉乡里,要么附庸风雅、夸夸其谈。前者如严贡生,问没有借过钱的人收利息,收不来就把人家中的驴和米带走;后者如杜慎卿,结交地位不如自己的人只为衬托出自己的“高雅”。时人的这种文化素质,这种病态心理,这种畸形人格,这种国民性,正是封建专制主义者所需要的,八股功名所造就的,可它对国家、民族却兆示着灾难,岂只“一代文人有厄”而已。吴敬梓这么历史地、现实地描绘当时的社会风俗并使之与对典型性格的刻划浑然一体,这不能不说明在他的笔端渗透着一种历史的反思,文化的反思,哲学的反思。

    3腐儒形象的时代意义

    在当时的环境下,吴敬梓老先生用犀利的笔法讽刺了当时社会的科举制度中的八股文。这部小说自然不是作者用来宣泄对科举制度的不满而是希望在这僵化的科举制度中存活的文人不要被八股文所迫害。在纷乱的世界里能够找到自己,作者心中的理想人物是王冕,知道自己无力改变社会那就努力守住自己。当今的社会发展十分快速,社会压力也是十分巨大。各种各样的诱惑也在增加,这些是发展带来的我们也似无法改变的,所以只能在适应的同时清醒的认识弊端不要走进去。

    4结语

    周汝昌先生曾说 :“是以研究小说 ,并非消闲解闷之俗义, 实乃研求历史文化的一大重要途径 。”努力“研求 ”《儒林外史》中所赋予的文化内涵和文学价值是必要的。周进和范进两人的人生让我感受到了当时八股文对书生得残害,也感受到了在受到外界压迫时应该辨是非,守住自己心中的那片净土。文人身陷泥潭难以自拔,此时便是被社会改造的对象。“二进”被仕途迷了心智,将社会所推崇的定义为自己想要的,可事实上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生活需要听听内心的声音,最终成为了八股文的牺牲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儒林外史》中“腐儒”形象分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jhsb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