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随着得到平台里的佛学课不断上新,看得多越迷惑。
至于佛学课程里的内容,在此就不多说,因为我也不是很精通,那么,就简单说说在在学习佛学课程中的困扰。
佛陀在世时,通过自身领悟,找到一条通往幸福的道路,也就是“八正道”。佛陀说,世间有“八苦”,唯有跟我修行,方能到彼岸。
然后,佛陀阐述了他所理解的世界,也就是现今佛学的基础理论。但是,佛学经过几千年发展,佛法也经过很多人的改变,最终形成现在形形色色的“佛学”。
在今天以前,我一直有点困惑,“缘起性空”是佛学大厦根基,积极厌世是佛学处世观,八正道是通往彼岸之船。有点纳闷,佛说空,那我们干嘛追求财富?佛要我们五蕴皆空,那要怎么活?
其实,不论佛说什么,都只有一个初衷,那就是希望你过的好,这是毋庸置疑的。佛说佛法,既非佛法,是名佛法。所以不要执着理论研究,当你所学,能让你过得好,那么学不学佛,又有什么意义的。
感谢理解的指点。打开了我在佛学框架里的囚牢。你学佛,是通过怎么学佛而让自己过的好!这是我学佛的初心。
所以,学习佛学理论时,应该想想学的佛法能对自己有什么用,而不是把重心放在追究佛法说了什么上。
再次感谢郦姐的推荐书本和建议:《故道白云》,《超越宗教之路》,以及复盘私塾里《如何学习》。
前两天,朋友推荐一篇好文,值得深入思考下。
原文主要提到,查理芒格的知识格栅理论:
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认为,将不同学科的思考模式联系起来建立起融会贯通的格栅,是取得最佳投资回报最有效的方法。“真正和永远的成功属于那些先是努力建立思维模式格栅,而后学着以善于联系、多学科并用的方式思考的人们。”
确实如此,在之前学习一些模型或理论,比如沟通模型,将它们应用在生活中,的确有效果。作者自己对什么是格栅理论有一套理解:
佛学迷惑之拨云见日一,模型/方法论。其实也就是解决不同问题的框架,比如说番茄钟模型,通过问“什么”来了解,属于浅层。
二,思维方式。我们思维方式,决定了我们的认知,思维方式是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比如,动静态分析,逻辑,批判等等。我们可以想想,“作者是怎样思考出来”,这样可以培养我们的思考模式。这属于深挖一层。
三,原理层。再深近一步,就是“为什么”也就是底层知识。比如大脑原理,生命科学,数理化等等,
所以我们学习,不要光知道表面,还得多问问什么,并你自己去找答案。
自我成长之路,感谢那些志同道合的伙伴,我会努力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