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春天:浅谈产品架构

作者: SnowDesign | 来源:发表于2019-09-29 15:52 被阅读0次

    上上一篇,聊了信息架构。这一篇,我们聊聊产品架构。

    等下,这俩儿,不是一个意思吗?在网上,有时候是一个意思。在这篇,不是一个意思。

    行,说说吧,产品架构,是个啥?个人的理解,除了共通的架构部分,信息架构,偏重内容的展现形式,比如是列表还是宫格;而产品架构,则偏重是什么功能。

    举个例子,微信和微信读书,都有一个叫“我”的一级页面。从信息架构的角度来看,二者极其相似;从产品架构的角度来看,因为所承载的功能有很大不同,所以二者区别很大。

    概括来讲,产品架构,就是对产品主要功能的一种提前规划和架构。 

    本文的话,主要以 App 为例,探讨如何更好的设计产品架构。内容未必全面,同时也只能涵盖部分类型的产品,所以仅供参考,也希望能够抛砖引玉,欢迎大家留言交流。

    01 从核心功能出发

    在电影或网络视频中,有时我们能看到类似以下场景。

    一对单身男女的初次约会。这位男生全程都大谈特谈,自己收入有多高,家里有几套房几部车,大姨夫在机关上班,二舅家里是开矿的......然后,这对男女的关系走向,可能在当场就画上了句号。

    现实生活中,男女之间,正常的交往,通常都是先从天气等话题开始聊起。之后要经历多次约会,自然而然的在不同话题之间切换,话题也是由浅入深。这样双方才会感觉舒服自然。

    其实不光男女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大抵如此。

    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会充满试探,并且像打乒乓球一样你来我往。曾经年幼的我也怀疑过,人类这样做,是不是套路有余、真诚不足。

    现在我会认为,这可能无关套路和真诚,而是自然规律。有人甚至为此写了一本书,而且是从科学的角度,那就是罗纳德・B・阿德勒的《沟通的艺术》,在此我也正式推荐给大家。

    我比较好奇的是,人类的交往模式,为什么是这个样子?

    个人有一些猜测,有两点比较核心。

    首先,相互理解和心灵相近过于稀有,所以孤独对于多数人而言,是一种常态,也导致人没有那么开放;

    其次,人类还要面临竞争、工作生活等各种压力,每个人都在孤独而艰难的“谋生”。

    基于以上两点,人类的自恋也好,自私也好,都是非常容易理解的。绝大多数人都还在为自己和家人挣馒头吃,他们是没有多余的馒头分给其他人的。这样的大多数人,确实是也只能是以“自我为中心”。

    “自我为中心”这一特性,导致人类在与他人交往时,每次都会像挤牙膏一样,只挤出一小部分。这一小部分,就是对他人的兴趣、信任、关心等利他的东西。

    我们人类,面对自己的同类尚且如此。面对一款 App 的时候,那份牙膏会挤的更多一点吗?未必,恐怕只会更少。

    做产品和做人一样,初次与“对方”见面时,如果就把自己的优势和大招都“和盘托出”,结果往往令人遗憾。

    笔者作为一名设计师,也接过一些外包项目。个别外包项目,可能出于各种原因,会把规划好的所有功能,在最初的 1.0 版本就统统加上。结果往往不太乐观。

    在很多互联网公司里面,情况当然不会这么严重,但类似的问题也存在。

    很多公司,都不会在 1.0 版本的时候,上太多功能。大的功能,也都是在大的版本更新时再上。然而,比较常见的是,随着功能越来越多,这款产品也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在市场上的表现,也越来越弱。

    我们都知道,小孩子都是越大越强壮。为什么有些产品,会越大越弱呢?个人的看法,是“养育”的方式不对。

    怎样更好的“养育”自己的产品呢?万里长征第一步,先从核心功能开始。

    1 核心功能,只有 1 个

    PC 时代,有不少网站的首页都是汇集了各个一级频道的内容。每个一级频道的内容都抓一些过来,右上角再给一个“更多>>”的链接,就是一个模块了。多个这样的模块,就构成了一个传统又典型的“首页”。

    移动互联网时代,这种类型的首页很少见了。即便有些 App 的首个一级频道也叫“首页”,承载的也是一个单一的功能。比如小红书,首页就是展示笔记。这其实很好。

    有哪些不够好的呢?根据我的观察,来分享一个例子。

    比如说,1.0 版本就会做 2 个甚至更多主要功能。而且这几个主要功能之间,看上去相互平行,权重基本一致,分不清主次。

    用户会觉得,这款产品,能干好几样事情,但很难说的出,最主要的一件事是啥。整体来讲,有点像多点突破,这必然非常艰难。

    因为“挤牙膏”这种现象的存在,所以最好是凭借一个功能,往往就是核心功能,来实现单点突破,从而赢得用户,并留住用户。

    所以,个人建议,首个一级频道,应该开门见山,永远放核心功能。其它一级频道,在早期,都要围绕核心功能,提供一些服务性功能(比如“消息”、“设置”等),做好后勤工作。

    2 核心功能即护城河

    前段时间,脉脉上有个问题,是“为什么很多社交软件中加好友后几句话就'加个微信吧'?"。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随着微信好友数量越来越多,朋友圈内容越来越多,朋友圈会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大家加好友其实也是比较谨慎的,但大家还是愿意去加一些素未谋面的人。为什么呢?

    个人觉得,最大的原因,也不是去看别人的朋友圈。而是说到随时随地、马上能联系上的即时通讯工具,很多人第一个就想到微信,一部分人只会想到微信。

    即时通讯,作为微信的核心功能,其体验是很优秀的。当初给微信带来爆发性用户增长的,并不是这个核心功能,而是语音对讲、附近的人、摇一摇这些功能。

    然而时至今日,这个核心功能,却是微信留住用户的核心(或至少是之一),成了微信的护城河,或至少是护城河的中坚力量。

    互联网行业,如今的现状是:一方面大部分需求已经被覆盖和满足;另一方面,强者恒强、弱者恒弱,马太效应非常明显。

    在这种形势下,只有把核心功能做到足够好,好到成为自己的护城河,才有可能后来居上,或与众诸侯“三足鼎立”,或至少“富甲一方”。类似的例子,还有网易云音乐、抖音等。

    02 加什么样的新功能?

    这段主要探讨大的新功能,或者说是重大功能。比如朋友圈、公众号之于微信,社区、电商之于 Keep。

    核心功能已经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或者核心功能已经做的非常好了。这时候,出于盈利、市场需求、兴趣等各种因素,企业通常都会考虑加新功能。

    加什么样的新功能?先来看下微信,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微信提供的功能实在是多。所以个人觉得,水无常形,人各有志,企业自由发挥即可。

    不过倒是有一些原则性问题,个人有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1 开弓没有回头箭,不做减分的功能

    一旦加了新功能,通常就会有用户用。一旦有用户用,就很难撤回了。如果这个新功能做的不够好,或者不太合适,减分了,最后往往得不偿失。

    所以,对于新功能,除非有十足的把握,否则的话,宁可不做,不可做错,宁缺毋滥。

    2 用户喜欢的是简单,反感的是复杂,与功能的多少没有必然联系

    通过大家的日常聊天,或者 App Store 的评论区,会发现,大家喜欢用“简单”这个词儿来表达对一款产品的认可或喜欢,同时会用“复杂”、“臃肿”等词语来表达对一款产品的不满。

    相信全世界的 Mac 用户都是喜欢 Mac 的,因为 Mac 的简单优雅,以及好用。

    Mac 虽然简单,但功能并不少,就拿触控板来说,我常用的功能很少,但其实这里支持的手势、承载的功能非常之多,是完全能够玩出花来的。

    难能可贵的是,如此多的功能,可以和一块再简单不过的触控板完美融合,这真是一种奇妙的感觉。 

    微信也是一个典型例子,功能很多,但看起来用起来都很简单。

    所以,个人觉得,企业其实不用担心自己的产品功能太多。要担心的话,也是担心产品是不是足够简单。

    3 用户要的功能,有些不能给,有些要变个花样给

    拿笔记产品为例,上知乎上搜一下,会发现会有一些用户希望笔记本能支持多层级(无限层级)目录。

    微信的朋友圈,也有很多用户说,我经常刷朋友圈,每次都得点两下,为什么不能放到外面,这样点一下不是更好。

    做产品,尤其是产品做的还不错的时候,难免会碰到类似的问题。应该怎么处理呢?个人有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a) 二八原则

    如果只有 20% 的用户需要这个功能,加了又会影响剩余 80% 用户的体验,肯定是得不偿失。就要考虑不给,或者变个花样给。

    b) 对“简单”造成严重破坏的不给,对“简单”造成小破坏的变个花样给

    笔记产品,其文件夹可以有无限层级,那和电脑就很像了。

    这个功能,一旦用起来,可能会出现如下情况。

    首先,用户有可能在一个文件夹里,既看到笔记、也看到文件夹;

    其次,用户的文件夹,有的是单层,有的是多层。最后他也记不住谁是单层,谁是多层,并不太利于整理;

    最后,如果文件夹有多层,在手机上用起来,会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剥下去,返回的时候,还得一层一层重新盖上去,并不方便。

    最后的结果,就是显得有点乱有点复杂,也很难再保持“简单”的形象,损失有点惨重。所以,即便有少量用户要这个功能,也不能给。

    其他的反馈,比如在朋友圈里加一个屏蔽朋友的功能,因为极少被用到,有了会打扰大部分用户,所以就没必要出现在朋友圈,出现在比较深的个人资料设置页,足矣。

    c) 列出重要的影响因素,并对其优先级进行排序

    把朋友圈作为一级频道单独放出来,个人猜测,可能属于 80% 的需求。但微信并没有这样做。因为微信做这个决策的时候,要平衡的因素至少有三个,优先级从高到低,排列如下。

    第一,微信只放 4 个 tab,没地方了;

    第二,朋友圈是个插件功能,可拆卸,作为一级频道也不合适;

    第三,少点一下,体验更好。

    如此一来,要把朋友圈放到哪里,结果就很明显了。 

    所以,大家在做功能决策的时候,最好是把重要的因素都拎出来,然后按优先级排序。如此一来,就比较容易做出正确的决策。

    03 什么时候加?

    聊完加什么功能,我们再聊聊什么时候加。

    大部分公司,上比较大的新功能,都是踩着大更新的点,比如 3.0、4.0 这样的版本。

    这样子好像没毛病,因为大家都是这样做的,结果却千差万别。这是为啥呢?

    我们都知道,通常而言,春播秋收,是自然规律。别人家更新 3.0 版本的时候,应该是春天。咱家更新 3.0 版本的时候,可能是秋天,甚至是冬天,收获肯定也不一样。

    所以,个人观点,还是要在春天的时候上大的新功能。那么,这个春天,有什么特点呢?

    产品凭借核心功能或重大功能,起码已经“富甲一方”

    对于那些有很多竞品的产品,春天的特征,不一定非得是依赖优秀的体验或服务而后来居上,也不一定非的是和各大诸侯“三足鼎立”,最起码,得 “富甲一方”——有一批稳定的用户,并且在用户中反响不错

    比较忌讳的是,已有的核心功能或重大功能,反响平平,甚至说反响不太好。这个时候,加新的重大功能,是比较危险的。

    因为旧有的核心功能或重大功能都没做好,用户对这款产品,通常是没有信心的。再贸然的加新的大功能,通常只会加重用户的不满和失望情绪。对于新来的用户,也很难留得住。

    这个时候,可能是秋天或冬天,应该怎么办呢?个人建议,还是需要先聚焦在核心功能或重大功能上,去找原因,为什么做的不够好。是体验不够好、内容不够好、服务不够好、方向不太对,还是别的原因。对症下药即可。

    核心功能做对做好了,春天自然就来了。

    核心功能之后,就是其他重大功能。

    重大功能的思路和做法,和核心功能一样。做到他加分为止,或者最起码,不能减分。如此一来,这款产品就有可能成为祖国的昆明,四季如春。

    最后的最后,核心功能可能不赚钱。但山不转水转,很大概率我们是能找到一个或多个能够赚钱的重大功能。

    即便最后没找到,那如果做到了行业前三,相信迟早会有人向你抛来橄榄枝的,Foxmail、Instagram、WhatsApp,都是很好的例子。

    04 加在哪里?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信息架构的范畴,也是非常关键,直接影响到人与界面的交互体验(IX)。而 IX 作为软件产品用户体验的基石,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因为,很大程度上, 用户是根据信息架构,来感觉来判断,这款产品,是简单还是复杂

    关于信息架构,可以参考上上一篇: 《以不变应万变:浅谈信息架构》

    结语

    春播秋收,是自然规律。

    四季里的春天,需要静心等待。

    产品更新迭代的过程,同样存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这里的春天,同样需要静心等待。所不同的是,这里的春天,不仅可以人为创造出来,甚至可以人为决定它的持续时间。

    核心功能、重大功能,做好做到极致,就会“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大的经济环境,也是有周期的。就像 2018 和 2019,对互联网行业而言,就是冬天。但如果你家产品的核心功能和重大功能做的足够好,不管大环境是什么季节,相信你家永远在春天。

    最后,借痛仰乐队《公路之歌》的一段歌词,来结束本文。

    一直往南方开

    一直往南方开

    一直往南方开

    以上。 

    参考资料:

    张小龙《微信背后的产品观》

    王诗沐《幕后产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等春天:浅谈产品架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kgzu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