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7.8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注释】
愤: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
悱:音fěi,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
隅:音yǔ,角落。
【译文】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理解】
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一章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我们学校的教育便遵循了这一原则,先启后思再发,切不可心急,矫枉过正。
【原文】7.19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理解】
在孔子的观念当中,“上智”就是“生而知之者”,但他却否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他之所以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在于他爱好古代的典章制度和文献图书,而且勤奋刻苦,思维敏捷。这是他总结自己学习与修养的主要特点。他这么说,是为了鼓励他的学生发愤努力,成为各方面的有用人才。
所以,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就应当向学生多灌输这样的思想,要勤学,要好学,没有人天生就聪明,他们也是脑子用多了,因而才变得更加聪明,脑子越用越聪明,而我们也不光要只会做一种人才,要多方面发展,正所谓:技多不压身!
【原文】7.24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注释】
文:文献、古籍等。
行:指德行,也指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
忠:尽己之谓忠,对人尽心竭力的意思。
信:以实之谓信。诚实的意思。
【译文】
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项内容教授学生。
【理解】
本章主要讲孔子教学的内容。当然,这仅是他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并不包括全部内容。孔子注重历代古籍、文献资料的学习,但仅有书本知识还不够,还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所以,从《论语》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经常带领他的学生周游列国,一方面向各国统治者进行游说,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但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仍不够,还要养成忠、信的德行,即对待别人的忠心和与人交际的信实。概括起来讲,就是书本知识,社会实践和道德修养三个方面。
【原文】7.32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注释】
莫:约摸、大概、差不多。
【译文】
孔子说:“就书本知识来说,大约我和别人差不多,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评析】
对于“文,莫吾犹人也”一句,在学术界还有不同解释。有的说此句意为:“讲到书本知识我不如别人”;有的说此句应为:“勤勉我是能和别人相比的。”我们这里采用了“大约我和别人差不多”这样的解释。他从事教育,既要给学生传授书本知识,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他说自己在身体力行方面,还没有取得君子的成就,希望自己和学生们尽可能地从这个方面再作努力。
在这里,孔子认为‘行’更重要,主张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要结合在一起,‘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