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了赵桂霞校长的一篇文章《塑造而非雕琢》,感触良多,深受启发。
赵桂霞校长讲,雕琢孩子,眼里只看问题,就会放大孩子的缺点;雕琢孩子追求完美形象,难以尊重个性,就会影响孩子的自信;雕琢孩子用的是消极行为和消极语言,就会伤害孩子的自尊。而塑造孩子,就会不断张扬孩子的优点,激发孩子的自信,用的是积极行为和积极语言,就能培养孩子的自信,会极力发现孩子的个性特长,极尽所能的帮助孩子展现最精彩之处,能很好的保护孩子个性的发展。
我的理解,雕琢孩子就是问题导向,眼里只盯着孩子的问题,放大孩子的缺点,忽略优点,不停的去指责指正孩子的问题,让孩子长成自己希望的样子,这无疑是在一点一点剥离孩子的自信和自尊,极易引起孩子逆反。而塑造是优点导向,多发现优点,放大亮点,强化优点,及时肯定鼓励,激发孩子的自信,促进个性成长,让孩子长成自己的样子。
观察当下的家长,多被两大心病困扰。第一是我一切都是为你好,你却不理解,真是不可理喻。打着妈妈只为你好的幌子,处处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去改正问题,长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对孩子来说,越是小的时候,他的一举一动,都会得到及时的赏识鼓励,一直生活在一个充满激励和表扬的环境中,孩子生长得非常愉悦。而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家长把目光专注的盯向孩子的问题,不厌其烦的去指责指正孩子,一点一点要求孩子做到完美。而即使孩子做对了什么事,却往往视而不见,总觉得那是理所当然的。导致孩子越来越跟家长对着干,不听话,家长却越来越不理解,抱怨这个孩子怎么了,我对他这么好,他却一点也不领情。根据赵校长的观点,这就是典型的雕琢。雕琢实际是一种控制,一种补短的教育。如果一个孩子整天生活在指责的环境中,他就会逐步失去自信,失去自尊,自暴自弃。第二是抱怨孩子好吃懒做,什么也不干,什么也不会干。在父母的眼中,孩子从小到大,只要好好把学习学好就行了,其他的事情都是父母的,不需要孩子去做,处处包办代替。结果孩子逐渐长大了,依靠父母依靠惯了,自理能力不行,家庭责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淡薄。放寒假了,经常听到身边的家长抱怨孩子,有的说孩子上大学后,衣服不会洗,攒攒打包寄回家让妈妈洗了再寄回去,放假又带回一大包。有的女孩放假了,在家除了看电视,看看书,家务活啥也不做,卫生不愿打扫,一日三餐等着爸爸妈妈上完班回来做,眼里没有活。分析这些孩子的行为,固然有他们个人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父母的原因,完全是父母的包办代替,造成了他们的能力和责任意识的缺失,好多出息不好的孩子在坑爹的同时,其实是被爹坑了,正所谓子不教父之过,孩子才是真正的是受害者。
分析以上两种情形,应当均属父母教育方式不当,雕琢有余,塑造不足。对第一种情形,与其盯着问题雕琢孩子,不如多去发现孩子的优点,加长长板,带动短板。我们中国有一个木桶理论,大家一直都在考虑如何补齐短板,却很少有人去考虑加长长版。有一句话说,我们都是靠长板吃饭,让短板短着去吧。加长长板就是塑造,长板长了,孩子就会更加自信,更加自强,自然就会自己去发现短板,修正短板,带动短板。第二种情形是父母打着爱的幌子,事事包办代替,用自己的勤劳剥夺孩子能力的发展。如何去塑造呢?那就是放手放手再放手,让孩子自己的事情一定自己做,集体的事情分工做,该自己做主的事情自己做主,以此来塑造自理能力和责任心。
教育方式不变,教育就很难发生。是雕琢还是塑造?考验的正是父母的教育智慧。希望家长老师多读一读赵桂霞校长的《战战兢兢做教育》,多吸取教育经验和科学的教育方法,用智慧和艺术去塑造孩子,尊重孩子,促进孩子全面个性发展,努力长成他自己。(2019年2月9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