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起因为意志力不够,而放弃的事情,相信每个人都能说出一堆。小时候时常订计划,可是常常是做上一两天就坚持不下去了。这里面固然有计划制订的不合理的成分在内,更有一些心理因素在里面。
大多数人都是希望能自我成长的。当你克服困难完成一件难以完成的事情时,心里就会升起一种自豪感,觉得自己真得很棒。人的自信心也来源于此。
可是当我们屡次无法完成自己的计划时,就会产生“习得性无助”,认为自己就是没有控制力的人,真的没有几件事能坚持下来了。
那么什么叫“习得性无助”呢?拿我家的猫举个例子吧!它最擅长爬纱窗,用尖尖的爪子伸进纱窗的细小格子中攀沿而上,一直爬到窗帘盒处,每天这个游戏要玩数次,乐此不疲。
因为它有时候和人玩的时候会把爪子伸出来,把人抓伤,有一天我把它的指甲剪短了些。当我拉窗帘时,它又一次激动的跑过来,准备一试身手,腾跃而上,可是因为指甲太短,扣不住纱窗上的小眼,于是很惨地从上面摔了下来。试过两三次后,它就再也不爬纱窗了。现在它的指甲长长了,已经不会再掉下来了,可是它还是不敢爬纱窗了。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我们人也是如此,你小时候无法做到的事,现在已经能做到了,可是因为你不知道你做不到的原因,所以仍旧还是不敢去尝试。要打破“习得性无助”首先要知道我们为什么会失败,其次就是避开“陷阱”去尝试。但是大脑设计的骗局,我们不易识别,正象一句诗所写的那样: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身中。
《自控力》一书为我们详细地阐述了我们一直以来没有意识到的三大自制心理陷阱。
第一个陷阱就是“虚假希望综合症”。
为什么我们会经常制订计划,因为我们相信自己会变得比今天好。当我们制订计划时就充满了良好的感觉。原来对自己的否定、罪恶感也会烟消云散。但是如果你没有针对性的方案,改变只是建立在想象中,你就陷入了“虚假希望综合症”,这就是“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的原因。
想要做出改变,一定要有切实的行动,如按照SMART原则,具体、可行、可以做得到、合理、可以量化这几个标准进行。否则你只会再一次受挫,再一次气馁。然后在情绪低落时,发誓要做出改变,来让自己心情好一点。这个循环要靠识破这个陷阱,理性代替感性来实现。
第二种陷阱:道德许可。
在计划的执行过程中,人经常会有一种趋向。就是我今天做了这个好事,可以稍微放纵一下自己,做点不能做的事。比如,一个减肥的人,因为早上跑步了,就觉得多吃点没有关系。
当觉得自己是个好人时,我们更容易去做一些不合逻辑的事情。比如你平常都遵守交通规则,但是有一天你因为急事就闯了红灯。这时候你并不会对自己有什么指责,也不会有愧疚感。因为你觉得自己大多数时候都是个好人,只是偶而为之,不算什么错,毕竟还有那么多人不遵守交通规则呢!
这常常就是我们的计划没有完成的原因。因为中断,最后就不了了之了。所以在完成计划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牢记我们的目标,而不是事件本身。比如减肥的人要记住自己的目标是健康的身体。做一件好事,并不能抵消坏事造成的危害。
第三种陷阱:今天犯错,明天补偿。
不要有今天没做,明天补偿就可以了的想法。有一句话说得好,今天你不做的事,明天也不会做。
《自控力》告诉我们如果想完成目标,就要减少行动的变化性。今天我们在做的事,明天也一样会继续做。不要想着,明天我就不这样了。如果你在做一件“不想做”的事,就要这样想“我希望以后我每天都这样做吗?”只有这样想,我们才会坚定我们的意识,做“我想做”的事。
比如,你今天不认真刷牙,如果想明天我再认真刷。那结果应该是你最终有一口蛀牙。当你不认真刷牙时,要想:我希望我每天都不认真刷牙吗?我知道后果是什么吗?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才能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
识破了这三个思维陷阱,相信我们坚持做一件事的成功率会大大提高。打破自己的“习得性无助”,在人生的路上保持向上的姿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