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班的时候一位阿姨来到窗口,让我帮她打电话。我以为是要借用我所在药房的电话打给家人,于是记下号码准备拨出去,阿姨递过来自己的手机,示意用她的。
她腼腆地笑着,说:“我不舒服,胸口闷得很,想给我儿子打电话。我不会。”
手机看外形是苹果5或6,应该是家人淘汰下来的。我点点头,划开手机,通话记录第一个号码就是她报给我的号,我拨出去,打开免提(预备阿姨如果沟通不清楚我就帮她描述),看到接通了,就示意阿姨接起来。
“我在医院呢,不舒服…”阿姨说的方言,我听不懂,根据前情只听到前面几句。
一分钟后电话挂断,阿姨又将手机递给我,“刚才那是我姑娘的,再给我儿子打。手机里有他的号。”
通讯录里有显眼的儿子两个字,我按前法拨出去,显示是上海的电话号码。我一惊,武汉和上海相隔甚远,阿姨向远方的儿子求助能起作用吗?
阿姨拿起手机将前一个电话开头的话复述了一遍,紧接着我就听不太懂了,隐约听到这样的话,“你和姐姐搞得吃”,听不懂,来看病怎么还操心起儿女的饮食了?
又是一两分钟的时间,阿姨的电话挂断了。她向我道谢,转身走出了医院的大门。她和儿女商量的结果我不知道,但绝对是没有接受治疗的。
作为执行零差价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我们医院没有挂号费,药品和检查价格都十分低廉,如果有医保还能报销一部分。老年人看病舍不得花钱很正常,怎么连儿子女儿也不督促妈妈赶紧接受治疗呢?真希望是儿女们要带妈妈去更好的医院检查治疗阿姨才离开。
乌鸦尚有反哺之情,我们总说这句话,借以表达子女应对父母尽孝的道理。然而,在社会的现实问题之前,所有的道德理论似乎都变得十分苍白。这个社会,年轻一代太忙,太远,压力太大,已经有许许多多的年轻人已经没有办法给予生养自己的父母安乐无忧的老年生活。
网上有段时间爆出一个视频,一位60岁左右的老人,坐在医生诊室里,反复地近乎哀求地给孩子打电话,因为医生让他做检查,要500块钱。许多网友义愤填膺,别说500,5000、50000都应该治!
可是,有一名网友写到,放弃对父母的治疗只是一个价格问题,如果在5千、5万后面再多加几个零,又有多少人能坚持开始的决心呢?她同时还分享了一个发生在身边的现实案例。
一对恩爱的夫妻,男方妈妈突然病倒,在医院看病花了5万块钱还要继续治疗的时候,妻子打退堂鼓,从来温和的丈夫对妻子动了手,抢过存折,以离婚相逼,要不计一切代价给妈妈治疗。
治疗的结果并不理想,花了大几十万,老妈妈的病依旧没有好转,还需要源源不断的投入。此时儿子花光了所有的积蓄,借了一身的外债,只剩卖房子一条路。在再次收到催款通知单的那天晚上,儿子跪在老母亲面前痛哭流涕,第二天就把老人送回了老家。过了没多久,老人离开了世界。
看到这个故事之后,我无数次揣测儿子和老母亲的内心状态。儿子起初是如何地意志坚定,又如何在自我现实与母亲之间进行抉择?老母亲又是以怎样绝望而悲凉的心态,应允了儿子的请求?这其中的千肠百转,已经无法用道德的标尺去衡量和评判了。
我甚至有一点明白儿子的心理。从描述上看,这位儿子应该与我年岁相仿。到了这个年龄的人,一般都有自己的家庭和生活。为年迈的母亲治病倾家荡产,那孩子怎么办?以后住哪里?借了那么多钱,如何才能偿还得清?这些不得不算。两相比较,孰轻孰重,答案自然就在他心中明了。
我在武汉生活,父母在湖南。我从13年老大出生就没有工作,全职带娃,没有收入,老公赚的也一般,日子过得十分拧巴。17年老二出生老公虽然升职调薪,但我们窘迫的生活依旧没有得到改善。我对父母的物质给予十分有限。17年年底,爸爸在外做工,被水泥的管道砸到了腿,不能走路,需要住院治疗。我两个孩子伴身,始终没能回去。
当时我的心理充满了愧疚。当时我想,只要孩子大一点,情形就不一样了。可是,这几年过去了,我越发感到生活的悲哀。家庭、学习,工作占据了我几乎所有的时间。我才悲切地认识到,生而为人,家(自我的小家)和孝难两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