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割”诗歌何时了?

作者: 看云老师 | 来源:发表于2020-03-28 19:37 被阅读0次

言为心声。声传其情。声情并茂。这是常识。

可人最易忘的,最难守,最瞧不起的,正是常识。如空气,阳光,水分。

诗歌鉴赏,何以鉴?何以赏?

而今流行吟唱。只是主阵地是课外兴趣活动。

而今课内堂上甚至“经典咏流传”这样高大上的宝殿之上,依然会肢解:死割。

而忘了诗歌何以为诗歌。诗,本为歌,不为解。

不歌而割,就会有专家说“停车坐爱枫林晚”是“悲秋”,如“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这真是想当然:是女必思春,是士必悲秋。忘了“我言秋日胜春朝”,忘了“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忘了“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名为经典咏流传,却不咏,或“咏”而不动情。抑或情动而不明:不欲明,不能明,早已统一明?

词语是凝练的,诗句是间断的,可气韵是流动的,情感是波动又贯通的。心有灵犀一点通,不奢求,但字正腔圆,因声求气,却易通啊。一个爱字,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还不足以消“寒”而生热意,生欢悦吗?

诗言志,词主情。人同此心,心通此情,若不披文入情身临其境将心比,声传其情自然诵,喜怒哀乐忧思惧的人之常情,何以动于中而形之于外?

百度百科中对两句诗的解读,似有明显的不足,也有“死割”之嫌。

一是: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它的意思真的是:春风阳光不到的地方,青春照样萌动。

如果真是这样的,那白与青又如何相对相应?恰自来之自的自知自强自励之情又何以尽显而今人心生惊异与钦敬:白日不到,我自青春,纵使身处幽避之境,白日不到,我自是我的白日,我自创我的青春。凭什么?只凭:也学牡丹开。

此处的“自”,绝非自然,而是自己。虽小亦可自,岂容再次被小瞧,被忽视,被割死。

还有: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能如下解释与翻译吗?

⑹乱花:纷繁的花。

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刚遮没马蹄。

这样是否太草率,也太想当然。这能点明花之乱状草之浅样吗?能点明行之漫态心之爱踪吗?能染浓早春之淡色行之游迹吗?

歌,无需译,不必讲,不要论,一听就懂,就自生喜或恶。

诗歌,也应如此。先歌吟吧。别着急着肢解。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如此引导:

这是重视了吟唱和诵读,且置于卒章,似乎也为显志,以示重要。但明显不妥——不合情之所起之实情。是先知先论呢,还是先吟先诵呢?是先知人论世查资料呢,还是零距离地去品原味呢?是自己在读呢,还是找人代读呢?

是先径尝一口美味呢,还是凉着美味忙去拜访大厨美食家呢?

还是课本上说得好:因声求气,涵咏诗韵。

但要做到做好,达到“教科书式”的级别,还是得先自行告别一本正经的“死割”,再径直欣然而歌。先尝,味自鲜。

如此,诗歌之名才不虚传。经典,才能在欣然的吟咏中,自然永流传。

相关文章

  • “死割”诗歌何时了?

    言为心声。声传其情。声情并茂。这是常识。 可人最易忘的,最难守,最瞧不起的,正是常识。如空气,阳光,水分。 诗歌鉴...

  • 尴尬的诗歌

    在中国,现在谈诗歌,显得另类。诗歌已死,这都算是前几年的论调了,现实的状况是诗歌已经死的不能再死了,死的很少有人提...

  • 何时为死

    最近病毒肆虐,老姐战战兢兢握着手机刷朋友圈,害怕的要死要活。时不时蹦出一句“啊,怎么办,我才刚刚开始赚钱啊,难道就...

  • 何时才能死

    操你个妈

  • 诗歌|死

    我听闻每一个新生的躯体终要踏上死亡的归途他们说无论你在凡尘里得到多少爱和陪伴死亡的归途只有自己游离的魂魄独自飘荡走...

  • 【诗歌】死

    原创‖ 是否,我已经死去死在那只月亮上被一片枯叶所埋葬 留下皮囊饲养,母亲这岁月中温暖的光撕下了一束却是流浪 是啊...

  • 诗歌,想说爱你不容易

    曾几何时,我也将诗歌归类于无用的行列内,可当真正接触了诗歌,爱上诗歌后,我却发现真正愚笨的是自己。诗歌,想说爱你不...

  • 成为故事写作高手的秘诀

    有一个强大的声音说:“现在这个时代,诗歌已死。”诗歌有没有死没有明确的定论,但确实凋敝了许多。即便是小说和戏剧,恐...

  • 诗歌不死

    现代诗歌的出路在哪? ——诗歌已死 这是不经意间看到的 诗歌已死的说法肯定是言过其实的 但这也在一...

  • 你知道你的年数和所出生的国家吗?

    是谁决定生有时,死有时?谁决定我们何时生?何时死?谁预定了我们的年限? 是谁定了我们出生在哪个国家?为啥有的人出生...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死割”诗歌何时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lvsu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