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载从化乡镇车辆变化和道路建设
七月,从化荔枝成熟期,是红红火火的荔枝节。广州的后花园——从化山清水秀,生态环境下的荔枝特别鲜甜爽嫩,荔枝节已走过26个年头。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提出改革开放“三步走”战略发展目标,从化党政府响应号召在街口流溪广场举行首届荔枝节。从此,每年七月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因荔枝而慕名而来从城,以荔枝节为源头带动本地的经济商机,加快经济发展,改善人们群众的生活水平。
路通财通 车多财旺城乡车辆故事开头:从城荔枝熟,城乡满车龙
时下是荔枝枝节,各地的人们借着荔枝节来从化观光游玩,令从城成为车的世界,城区哪一条街落都塞满车,外省车、外市车、本地车……堵得水泄不通。傍晚,105国道两边的农庄,酒楼食市一应俱全,任游人选择,华灯初上,从城熠熠生辉。瞧,沿途每间食市生意兴隆,门前车水马龙,顾客都是开四驱汽车来的,门庭闹市络绎不绝。国道旁各具特色风情的电梯小区楼盘,有准备销售的,有正热售的,有已售完的…….高楼林立,所售的小区都是配套完善,整齐规划,绿树花草,依流溪河畔,虫叫蝉鸣,蛙声蟀曲……这样生态园林小区吸引外地商人或游客在从化安家置业,让从城楼市更兴旺。
七月,炎热的夜晚,莱茵小区里,窗外熙熙攘攘的蛙声响成一片,它竟然有如此温婉空灵的一面。这亲切的蛙声触动了我的心弦,让我的思绪弥散,飞跃山山水水,飞跃碎影流年,回到那个小山村,那里安放着我的童年。
城乡车辆故事一:三十年前自行车的出现,逐渐取代“11路车”
忆起三十多年前在乡村生活的童年时代,正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农家离街口城区大约八公里,那时年轻村民出入多数都是二十八寸的自行车,上年纪的老人或一些妇女还不会骑自行车,往返街口需步行。每到趁墟的日子,村民各有各的结伴而行,骑车去的一起,走路的一伙。如果大婶大爷摘了一些荔枝或蔬菜,没自行车唯有挑着走个把小时到街镇上卖。当时,我家里只有一辆二十八寸自行车,探亲访友,去外公家,外出街口,卖农产品……啥都得靠它。可是,仅有一辆自行车还会被我的几个叔叔借去拍拖,没准时回来,碰上有急事,父母得向邻居借自行车;没借着得锻炼做个“马家军”与时间赛跑赶去街口。若遇上没有自行车,要卖荔枝或农产品,妈妈或村民们必须在天还没亮就抄田埂小路挑着荔枝走路到街口卖。而在街口附近的外公早已把荔枝拿到墟上卖完。由于交通出行问题,许多年轻的姑娘都不愿意远嫁山旮旯的地方,这山村似乎与世隔绝。
那时出行的确不容易。道路交通没有规划建设,交通工具落后。读四年级的儿童节,我和姐姐约上小伙伴一大早从村子走路到街口的河滨公园玩。七点多出发走到河滨公园已是九点多,八公里路程走了两个小时。这是我生平第一次体验徒步辛酸的滋味。当时,我心里巴望着:如果能碰上骑自行车的熟人就好,可以舒服地坐自行车回家啦!
泥地铺上一些石粉的公路,过往的大巴士、货车较少,晴天时,每辆车过往后都会让公路灰尘满天飞,泥尘甚至飞入你的眼睛.....碰上雨水天,泥泞的路非常难走,脚下弄得脏兮兮的,若有稍不小心就会摔倒。要是连续下几天雨,泥泞的路陷入“瘫痪”状况,货车、汽车不能通行,唯有绕道。
每年的雨季无论是家门口还是村里的道路,一出门就像踩在泥浆糊般的泥地。当时因为生活水平差,很少人有雨鞋穿,几乎都是光着脚的。因此,那时的村民在春天常常会烂脚丫,需要买药水治疗。我最害怕的就是雨季,不想踏出家门半步,怕脏怕弄得脚感染细菌,但为了生活和上学不得不出门。
城乡车辆故事二:九十年代初自行车的普及,摩托车仍是高档品
那时党中央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已有目标有计划地引领广东沿海一带地区与港澳台商合作经商,打开与世界接轨的商贸市场,引进各方面的管理技术与水平,带动人们的就业,改善人们生活,增加经济收入,让我们先富起来,继而达到小康生活水平,然后带动全国人民富起来。从化人民政府响应号召,利用本地特产荔枝节为源头引领一些商贸企业家投资建厂,带动从城的经济效益。
改革的春风已悄悄吹进从化的千家万户。九十年代,村民的经济收入逐渐改善,家家户户都拥有多辆自行车,我家已有四,五辆自行车。自行车的普及,人们的工作学习有很大的便利,生活节奏变得有声有色。村里有能力买摩托车的人家很少。当时有摩托车的人家是单位的公车,私家摩托车少。
城乡车辆故事三:九十年代末村村通水泥路,摩托车进入鼎盛时期
转眼间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那时村里几乎每个家庭都买有一辆摩托车出入。1997年父亲买了嘉陵摩托车,1998年我也买女装小型摩托车。当时村道还是泥地铺石粉路,大公路已是水泥路,开摩托车到街口二十分钟,比起骑自行车节省不少时间,那种幸福感无法形容。这是中国共产党英明的领导,改革开放的伟大创举,让人们群众脱贫致富。村民不但买摩托车,利于交通出行,还盖起一座座新楼房。人们安居乐业,家家户户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跨进二十一世纪,从化几乎每条自然村庄都铺上水泥路。这是全国山区县第一个村村通水泥路,道路四通八达,尽管雨季也不会出现泥泞不堪的交通停滞状态,再不会担心出门把鞋子衣物弄脏,烂脚丫的事成为历史。现在的姑娘都乐意嫁到山里的小伙子。因为这儿自然生态环境,依山傍水,绿水青山,出家门口就是水泥路,汽车直达家门前,新农村空气清新,吃的食物自产自足,环保健康。每当到农作物或蔬果成熟期,特别是荔枝节,因为路路通,所以许多本地或外地的商贩直接驾货车在村口收蔬果,村民把农产品拿出家门口就行。这样的买卖交易使每条村庄形成一个水泄不通的临时商贸交易小市场。
有空时,我喜欢回乡村里,悠然踏在水泥路上,闻着泥土的芳香,摘一把田地的蔬果,仿佛置身于孙悟空的花果山。
城乡车辆故事四:二十一世纪迎来汽车的跨越式发展时代,标志幸福指数攀升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黑白电视播放的几乎是港澳台的影片,我看到影片里香港台湾的村道铺上水泥或石板,繁华的都市一派欣欣向荣,目睹郑裕玲等一些女明星开着汽车在香港铺上水泥路的村庄,繁荣的闹市穿梭,心里羡慕。我感叹着:同人不同命,同伞不同柄。当时我异想天开,脑子闪出疑问:这辈子有可能像那明星开小汽车吗?我大山里的妹子有生之年能像香港的明星开上小汽车,就是祖上积德,三生有幸啦。
时光转到2011年,我三十多岁,孩子八岁了,梦寐以求的奢望终于实现——我拥有一辆中等的私家小轿车!童年时的幻想竟在我成年后成真!当我坐在轿车的驾驶座上,眼前浮现三十多年前港澳明星开车的情景。我身边的亲戚,同事,同学,朋友.....陆陆续续都买了私家小汽车。从城的平民百姓奔小康生活了。
我买汽车后,出行更方便,生活温馨舍意,载父母回童年生活的家乡,处处水泥路,十分钟到达。尽管遇到阴雨天也不用担心雨会淋着;尽管三更半夜驱车出来似乎到邻居家聊天移步归家的感觉。四驱车的时代,造福千千万万的老百姓,享受生活的甜美。节假日,我开汽车载父母去品尝美食或到外地旅游......汽车改变我生活的节奏,改变我们生活的质量,改变我们出行的幸福感.......车的时代,道路交通的发展让人们跨越地域的时空,驱车速达,省时高效,外出游玩的幸福指数日益巨增。
这是党和国家卓越领导人们群众真的富起来,达到小康生活水平!我们虽然比港澳台迟三十多年达到其生活水平,可是祖国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取得这样经济文化成就,彰显党中央领导的战略部署正确,落实的方针政策符合国情的发展,祖国上下民族团结,人们拥护国家的方针政策。在安定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社会里,加快我国经济文化科学前进的步伐,让老百姓的生活奔小康继而奔大康。
2018年从城的荔枝节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许多外地游客开车奔驰而来。我们以最热情的方式款待,他们周游到从城哪一处,光顾哪一间饭馆,哪一家酒店都是心满意足,和谐文明的大家庭让他们宾至如归,享受人生幸福时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