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赐履按:张汤是枪,武帝刘彻指哪儿,张汤打哪儿。杀人无数,诛族无算。无人敢对刘彻不满,于是,张汤仇敌遍布朝野。
御史中丞(总监察官)李文,跟张汤有宿怨,屡次从宫中文书里寻找可以用来伤害张汤的材料,不留余地。张汤有个下属叫鲁谒居,深受张汤喜爱。鲁谒居知道李文想暗害张汤,决定替主子铲除仇敌,就派人向武帝刘彻上书,检举李文。案件交给张汤审理,张汤引用法律条文,诛杀李文。张汤知道这事是鲁谒居干的,两人心知肚明,但不点破。
【张汤,是这种小生型的吗?】衣赐履说:张汤和鲁谒居,属于默契。
刘彻偶尔问起李文案是怎样发生的。张汤假装惊讶地说,估计李文有些故旧对他非常怨恨吧。
后来,鲁谒居病了,张汤亲自去看望,替鲁谒居按摩双脚。赵国的冶炼铸造比较发达,均由赵王刘彭祖(刘彻的哥哥)管理。刘彭祖屡屡同朝廷派来主管铸铁的官员打官司,张汤当然护着朝廷官员,不断打击刘彭祖。刘彭祖恨得牙痒痒,就派人寻找张汤的隐私之事。而鲁谒居曾经检举过刘彭祖,此番,听说张汤为鲁谒居按摩脚,刘彭祖大喜,就向刘彻告发说,张汤位居三公,竟然给一个卑贱的小官按摩双脚,两人之间,必有不可告人的阴谋。
刘彻把此事交给廷尉处理,而鲁谒居正好病死了,事情牵连到他的弟弟小鲁,就把小鲁囚禁在导官署。张汤恰巧到导官署审理别的案件,看到了小鲁,就打算暗中帮其脱困,表面上当然要假装不理会小鲁。小鲁哪里知道张汤的心思?心中只道我哥哥刚死,你张汤就不认识我了,我绝不让你好过!于是,让家人上告张汤和鲁谒居搞阴谋,共同匿名告发李文。
衣赐履说:张汤与鲁谒居之间的默契,可不是一天两天就培养出来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张汤断想不到,他的崩盘,竟是由一个他打算搭救的人引发的。
刘彻把这事交给减宣(减,姓)处理。减宣曾同张汤有矛盾(刘彻分派案子很有意思,一定分派给仇人审理,呵呵),接手这个案子后,当然查得很卖力,查清案情后,还没有上报。正巧有人偷挖了文帝刘恒陵园里的殉葬钱,宰相庄青翟上朝,约了张汤一同去请罪,到了刘彻面前,庄青翟请罪,而张汤以巡视陵园是宰相职责为由,不肯请罪。这一下,张汤相当于把庄青翟给耍了,差点儿没把老庄给气死。之后,刘彻让御史将此事记录在案备考。而张汤想在材料中表现出宰相事先知道此事,企图给庄青翟加上“宰相已知故纵”的罪名。老庄听说后,差点给吓死。宰相长史(秘书长)朱买臣、王朝、边通以前都曾作过九卿或二千石官,做官都比张汤早,都忌恨张汤,一直等机会陷害张汤。
【老庄虽然贵为宰相,但让张汤惦记上之后,冷汗嗖嗖啊】朱买臣是会稽人,攻读《春秋》。刘彻的宠臣庄助让人推荐朱买臣。朱买臣、庄助都因为熟悉《楚辞》而受到刘彻的宠幸,朱买臣先是在刘彻身边服侍,后来升为太中大夫(中级国务官),而那时,张汤还是个小官,在朱买臣等人面前,必须跪着听候差遣。等到张汤当了廷尉,办理淮南王刘安谋反一案,查到刘安和庄助关系不错,向刘彻报告。刘彻有心放庄助一马,张汤说,庄助是皇上的心腹亲信,却结交外藩,如果不严厉惩处,以后对身边人如何管理?于是,刘彻忍痛同意,诛杀庄助。朱买臣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继而张汤当了御史大夫,朱买臣从会稽太守的职位上调任主爵都尉(诸侯接待总监),位列九卿之中。几年后,因犯法罢官,做长史工作,去拜见张汤,张汤接见朱买臣,一直坐在那里,并不起身,张汤的一应手下,对朱买臣也不甚有礼。朱买臣是楚地士人,深深怨恨张汤,恨不能把他掐死。
王朝是齐地人,凭着儒家学说当了右内史(首都长安特别市长)。边通,师从纵横家,性格刚毅强悍,两次做济南国宰相。从前,他们都比张汤的官大,后来都丢了官,做长史工作,对张汤行屈体跪拜之礼。张汤曾经好几次代理宰相职务,素知这三个长史都曾任过高官,就故意打压他们的气焰,弄得三个人内火中烧而毫无办法。此番,张汤欲害宰相庄青翟,三人觉得报复张汤的机会来了,就对庄青翟说,张汤同您约定一起向皇上请罪,紧接着就出卖了您;现在又用宗庙之事控告您,这是想把您扳倒,他要当宰相啊!您可不能坐以待毙啊!我们知道张汤的不法隐私,只要您一句话,我们负责把他办了。
于是,三人与庄青翟商议,派人逮捕审讯商人田信等人,然后散布消息说,张汤向皇上奏请政事,田信每每事先知道,囤积居奇赚了大钱,再分给张汤。消息当然很快传到刘彻耳中,刘彻便问张汤,我做的事,商人每每事先知道,然后屯积货物,好像有人将我的计划告诉了他们。
张汤并不请罪,又作吃惊的样子说,这种事情很有可能。
这时减宣上奏张汤和鲁谒居的犯法之事。刘彻于是以为张汤心怀巧诈,当面欺骗君王,派八批使者按记录在案的罪证审问张汤。张汤不服,拒不认罪。刘彻又派赵禹(跟张汤一道制定官员互相检举法令的那位)审问张汤。赵禹见到张汤,说,老兄你也太没数了吧?你办理案件,夷人家族的事还少吗?如今,人家告你的罪状,都有证据,皇上对你也很为难,把你关起来,那是给你个机会自杀而保全家族,你又何必对执拗于如何回答辩词呢?
张汤一听,也是无奈,写信谢罪说,张汤没有尺寸之功,起初只当文书小吏,陛下宠幸我,让我位列三公之位,无法推卸罪责,然而阴谋陷害我的,是三位长史。
前115年,十一月(十月为岁首),张汤自杀。
张汤死时,家产总值不超过五百金,都是所得的俸禄和皇上的赏赐,没有其他的产业。张汤兄弟和儿子们仍想厚葬张汤,他母亲说,张汤是天子的大臣,遭受恶言诬告而死,何必厚葬呢?于是就用牛车拉着棺材,没有外椁(棺椁,是指棺材和套棺,套棺是套在棺材外的大棺。此处,应是表明张汤薄葬,棺材连外椁都没有。椁读如果)。刘彻听到这情况后,说,没有这样的母亲,生不出这样的儿子。就穷究此案,把三个长史全都杀了。宰相庄青翟也自杀。田信被释放。刘彻怜惜张汤,于是提拔他的儿子张安世。
衣赐履说:张汤对武帝刘彻而言,我觉得可以用两个字形容:好使。只要武帝想办的事儿,没有张汤办不了的。刘彻应该是那种自认为IQ超过200的主儿,臣僚可以木讷,可以愚蠢,可以聪明,可以智慧,但不能欺骗。张汤之死说明,千万不要欺骗刘彻,或者,不要让刘彻以为你欺骗他。那样,就死定了。
张汤对钱财似乎并不热衷,但是政治抱负很大,拜相封侯,应该是他的理想。刘彻数次让他代理宰相,但始终不下命令,我感觉,原因是刘彻不想让宰相太能干、太有主见,基本上,在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为了压制相权,刘彻选的大都是老实、谨慎、不乱搞事的人当宰相,我们后面会专门讨论刘彻朝的宰相。
《史记·酷吏列传》中,记载了十来个以凶暴著称的官吏,其中,武帝朝有十个,这些人,一个比一个凶狠,一个比一个冷血,但绝大多数都无善终,个别人因为中途换了工作,逃脱一死。
酷吏为何没有好下场?我感觉,酷吏也处在一种两难境地,如果过于温和,就达不到武帝的要求,仕途无望;而要达到武帝要求,甚至想让武帝刮目相看,就必须高度严酷,于是,满朝上下,得罪个遍,而恰恰在得势的过程中,或与达官显贵暗通款曲,或收受别人给予的好处,或做了徇私枉法之事——这些事几乎是无可避免的,真正能做到海瑞那样油盐不浸的人,绝无仅有——这就给潜在的仇人留下了打倒你的抓手。因此,作为酷吏,风险很大;越优秀的酷吏,风险就越大,呵呵。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刘彻喜欢用酷吏,酷吏本身也要用酷吏,由朝廷而郡国,酷吏满天下。于是,自文景以来的太平盛世,逐渐出现不安定因素,到了武帝后半期,流变频起,陈胜遍出。大的造反团伙达数千人,小的也有几百人,抢劫乡村的不计其数。这些小变乱,常常需要动用军队镇压,有时,一次就处决造反者一万多人。造反的人太多,刘彻震怒,颁布“沈命法”,规定群盗产生而官吏没有发觉,或发觉却没有捕捉到规定的数额,有关的二千石以下至小的官员,凡主持此事的都要处死。此法一出,小官员怕被诛杀,纵然有盗贼也不敢上报,害怕捕不到,犯法被判刑又连累上级官府,上级官府也不让他们上报。所以盗贼更加多起来,上下互相隐瞒,玩弄文辞,逃避法律制裁。
自高祖刘邦立朝以来,除了诸侯王和个别大臣举兵造反,尚未见老百姓造反的记录,而今,百姓造反此起彼伏,而官吏已经不敢上报,似乎让我们再次看到陈胜吴广揭竿而起,胡亥与赵高却故意视而不见……强大的汉朝,在一代雄主刘彻的统驭下,已经开始迅速滑落。
【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