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社会上流行的一种看法是:学校是一所监狱,老师正在扼杀学生的创造力。
因此《死亡诗社》里那个鼓励学生追求个性与诗意的老师,《放牛班的春天》里即使被学生背叛也仍春风化雨般教学的老师,《美丽的大脚》扎根偏远地区无私奉献的女老师,都受人敬仰。
然而许多青春校园电影,一味地抱怨煽情,老师通常作为对立面而存在,仿佛教育剥夺了学生所有,并为他们的失败人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实际上一个人的性格形成70%来自基因遗传,30%是环境使然,而其中学校教育影响又能占了多少呢?
我们能察觉到学生的痛楚,很少有人关注老师的绝望,日本电影《告白》和《大逃杀》颠覆俗套,就以孩子“性本恶”为切入点,让老师成为受害者和复仇者。但也因为太过血腥暗黑,只能作为猎奇片存在。
今天要介绍的这部电影是2011年上映的《超脱》,主角亨利·巴特也是一名老师,他来到一所新学校做代课老师,班上满是问题学生,而亨利一点都不畏惧,因为“大多数老师一度,都曾笃信,他们能有所作为。”
第一节课上,就有两个男同学站起来用脏话侮辱亨利,他把一个请出了教室,另一个劝回了座位。
亨利像圣父一样,总想着拯救别人。在公交车上遇到被侮辱的失足少女艾丽卡,亨利为她的自甘堕落而流泪,第二次见面艾丽卡跟着亨利回家了,他给她擦伤口,温柔地说话,而一心想讹诈嫖资的艾丽卡也慢慢放松下来。
同时亨利的博学和淡定引起了女学生梅雷迪恩的注意,梅雷迪恩是个经常被群嘲的胖姑娘,善良,可爱,有点艺术天分。她难免把亨利当作人生导师并对他产生幻想。
学生这么拽是因为家长更拽,他们根本不参加家长会,也不相信狗屁教育有价值,只有当孩子被老师批评,或者受其他人欺负,才冲到办公室里讨公道。
学生可以用满不在乎的行为放纵自己,那老师呢?正因为在乎,他们也背负上了巨大的压力和枷锁。
校长卡罗尔,鉴于学生成绩糟糕,她很快将被教育部辞退,在学校得不到老师的拥护,家里的有钱老公也看不起她的教育事业,可谓孤立无援。
麦迪逊小姐,被学生吐口水的时候只能用蔑视和沉默保持尊严,她孤独的触角渴望寻找同类,因此第一次见到亨利就异常热情,恨不得把自己的全部展现出来。
席博特先生,每天看裸女杂志,靠药物保持镇定的老头,对付顽劣学生的方法就是比学生骂的话更脏更狠,比他们更混蛋,这样连学生都对他无语。但席博特仍会絮絮叨叨地让一个穿着暴露的女生披上外套,在这一点上,他很像老师。
派克小姐,她每天板着面孔好像高人一等,可当班里的学生对上大学毫无兴趣时,她爆发了:“我每天到这间办公室,看着你们这群孩子如此糟蹋自己,不在乎谁不会啊,要有多大的勇气才能去在乎?你们都没有这样的勇气。滚出去!给我滚!滚!”派克小姐的撕心裂肺也不过换来学生的一句:“你他妈有病!”
还有眼镜老师,他每天上班前都会抓着学校的铁丝网一脸痛苦,好像一只大猩猩,没有人过来问他,甚至没有人理他,眼镜老师便以为大家看不到他。直到亨利过来问时,眼镜老师才发现自己出乖露丑了这么久,羞愧地跑开。
就是这样一群老师,他们纠缠在丧气又惨淡的生活中,怎么能教育好底下的学生呢?同时学生也不是十恶不赦,其中的悖论就是双方都正确,双方不谅解。
世界上有太多的抱怨,敌意,不解,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困在自我意识里难以自拔。他们哭泣、绝望、自残,唯独不会求救。
没有人知道,亨利的圣父情怀来源于童年,他经常会想起母亲,和外公乱伦后,那张脸整日挂满泪水和痛苦,企图在酒精里得到超脱,然而没有得到超脱的母亲嗑药自杀了,懵懂、孤单的亨利亲眼目睹了一切,从此他见到那些深陷泥淖的女性总忍不住上前拉一把。
可是被他开解的女性都会爱上他,尤其当学生梅雷迪恩向他表白时,亨利本能地将自己和乱伦的外公相提并论,产生宿命的眩晕感。他以为自己是带领别人驶过迷雾大海的舵手,事实是自己也是迷途的羔羊。一个人怎么从原生家庭里超脱出来?一个人怎么超越熟悉的环境?一个人怎么才能不麻木?
你以为麻木都是冷漠的面孔?不是。沉溺在任何一种情感里太久都会变麻木,亨利眼里看了太多的悲伤和痛苦,梅雷迪恩的画作里全是灰暗的人物,学生们对讽刺暴力习以为常,老师们被无力感笼罩,无处可逃。如果说第一次体验是新奇的,那之后便是沉溺,麻木,内化为性格,人生的悲剧正是由此开始。
影片结尾亨利承认道:“今天,我有所感悟,我微不足道。”
《超脱》是一部充满哲学气质和精神分析的电影,许多短小精悍的警句让人共鸣颇深。
它给我感触最深的一点可以引用两句名言:
一、自我是一所太大的监狱(罗素)。
二、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就已形成的性格(荣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