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地活到终了

作者: 壹点伍亿上书房 | 来源:发表于2017-03-15 16:23 被阅读347次

    据台湾媒体报道,3月12日,79岁的知名作家琼瑶公开发布一封写给儿子和儿媳的信。

    信中透露,近期看到了《预约自己的美好告别》这篇文章,有感而发,交待后事。万一自己到了需要离开的那一刻,不要抢救,一切从简。

    我已经79岁,明年就80岁了!这漫长的人生,我没有因为战乱、贫穷、意外、天灾人祸、病痛……种种原因而先走一步。活到这个年纪,已经是上苍给我的恩宠。所以,从此以后,我会笑看死亡。我的叮嘱如下:

    一、不论我生了什么重病,不动大手术,让我死得快最重要!在我能做主时让我做主,万一我不能做主时,照我的叮嘱去做!

    二、不把我送进“加护病房”。

    三、不论什么情况下,绝对不能插“鼻胃管”!因为如果我失去吞咽的能力,等于也失去吃的快乐,我不要那样活着!

    四、同上一条,不论什么情况,不能在我身上插入各种维生的管子。尿管、呼吸管,各种我不知道名字的管子都不行!

    五、我已经注记过,最后的“急救措施”,气切、电击、叶克膜……这些,全部不要!帮助我没有痛苦地死去,比千方百计让我痛苦地活着,意义重大!千万不要被“生死”的迷思给困惑住!

    我曾说过:“生时愿如火花,燃烧到生命最后一刻。死时愿如雪花,飘然落地,化为尘土!”

    我写这封信,是抱着正面思考来写的。我会努力的保护自己,好好活着,像火花般燃烧,尽管火花会随着年迈越来越微小,我依旧会燃烧到熄灭时为止。

    至于死时愿如雪花的愿望,恐怕需要你们的帮助才能实现,雪花从天空落地,是很短暂的,不会飘上好几年!让我达到我的愿望吧!

    人生最无奈的事,是不能选择生,也不能选择死!好多习俗和牢不可破的生死观念锁住了我们,时代在不停的进步,是开始改变观念的时候了!

    下面我要叮咛的,是我的“身后事”!

    一、不要用任何宗教的方式来悼念我。

    二、将我尽速火化成灰,采取花葬的方式,让我归于尘土。

    三、不发讣文、不公祭、不开追悼会。私下家祭即可。死亡是私事,不要麻烦别人,更不可麻烦爱我的人——如果他们真心爱我,都会了解我的决定。

    四、不做七,不烧纸,不设灵堂,不要出殡。我来时一无所有,去时但求干净利落!以后清明也不必祭拜我,因为我早已不存在。何况地球在暖化,烧纸烧香都在破坏地球,我们有义务要为代代相传的新生命,维持一个没有污染的生存环境。

    五、不要在乎外界对你们的评论,我从不迷信,所有迷信的事都不要做!“死后哀荣”是生者的虚荣,对于死后的我,一点意义也没有,我不要“死后哀荣”!后事越快结束越好,不要超过一星期。等到后事办完,再告诉亲友我的死讯,免得他们各有意见,造成你们的困扰!

    亲爱的中维和锈琼(儿子儿媳名),我们一起“珍惜生命,尊重死亡”吧!切记我的叮咛,执行我的权利,重要重要!
    好好地活到终了

    琼瑶阿姨,我们并不陌生,至今她的作品《还珠格格》还强势霸占在卫视的暑期档。她和金庸老先生的作品,陪伴了一代人的青春和成长。

    谈论死亡,国人终归有所忌讳,明知人活一世,衰老是我们的宿命,死亡总有一天会降临。琼瑶阿姨能够公开发声,维护自己死后的尊严,让人觉得非常敬佩。

    如何能够有质量的生存,有尊严的死去,淡然和这个世界和亲人告别,引人沉思!我想起了曾经看过的《最好的告别》这本书。

    好好地活到终了

    本书的副标题是“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

    作者阿图•葛文德,是美国白宫最年轻的健康政策顾问、影响奥巴马医改政策的关键人物、哈佛医学院教授等等,作者一堆的名号可以总结成一句话,优秀的医生、学者兼畅销书作家。

    他结合临床医学经验,用无比流畅的文笔,通过故事讲述的方式,主要和读者探讨了三大话题:临终医疗、护理和养老。

    读后对于我们如何客观看待疾病和死亡风险,如何面对人生“最后一程”起到了积极思考的作用。

    父母活着时好好孝顺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身之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诗经》上有一句"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感叹和赞美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唐朝孟郊诗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更是表达了孝敬父母的渴望。

    而"祭而丰不如养之厚,悔之晚何若谨于前"的古训,则督促后辈履行对父母的赡养和孝敬。

    当我们还在感慨自己的青春如何不迷茫时,父母的衰老已经悄然而至。阿图•葛文德在书中说,有时,并不是某一种疾病导致了生命的消亡,而是身体系统积累的摧毁性力量。

    例如人的肌肉,40岁左右,肌肉的质量和力量开始走下坡路。到80岁时,我们丢失了25%~50%的肌肉。生命老化的故事就是身体器官走向衰竭的故事。

    所以,有些事可以等,孝顺父母的事情不能等!因为衰老的过程可以减缓,但是无法终止。人体是一个复杂系统,随着这个系统损耗增加,终有一天,某一个缺损就足以破坏整个系统。

    为了避免猝不及防的那一天给自己留下懊悔和遗憾,我们要在父母及家中老人活着时好好孝顺,用精神上的愉悦激励,延缓他们的衰老速度。

    给家中老人慎选养老院

    书中提出,高龄老人他们最害怕的不是死亡,而是那之前的种种状况——丧失听力、记忆力,失去最好的朋友和固有的生活方式。

    作家菲利普·罗思说得更加苦涩:“老年不是一场战斗,而是一场屠杀。”

    身边很多朋友,家中老人年迈不能自理,由于种种原因,自己无暇顾及照料,大多会选择送老人去养老院生活。但那只是一种能保证安全,无法关心老人内心的生活。

    老人们不是幼儿,他们有自己的思想。特别意识清醒的老人不愿意被安排控制,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吃药,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关门落锁禁止出入。而在家里,父母是自由、自主和愉悦的。

    事实就是这样,让老人临终过着一种受控制、受监督的机构化的生活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也不是万全之策。

    如何平衡自身工作生活压力,能够做到对老人善意的保护,满足老人自立的尊严需求,是需要我们晚辈思考和促进社会相关机构不断完善的地方。

    如何有尊严的与世告别

    书中说,有研究显示,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一个国家的医疗发展会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国家极度贫困,因为得不到专业诊断和治疗,大多数人在家中亡故。

    第二个阶段,随着国家经济发展,人民收入水平提高,更多的资源使得医疗得到更广泛的提供,患病的时候,人们求助于卫生保健系统。生命终结往往在医院去世。

    第三个阶段,国家的收入攀升到最高的水平,即便罹患疾病,人们也有能力关心生命质量,居家离世的比例又增加了。

    如果失去健康,疾病缠身,无药可救,到了生命的最后阶段我们会怎么做呢?事实上,我们经常根本就没做选择。我们习惯性依靠默认项,而默认项是:采取措施。

    我们只想和医生讨论下一步治疗选项,我们不想讨论死亡。做这些治疗想的不是增加几个月的寿命,想的是增加数年,幻想的是可以治愈。

    所以,有网友在琼瑶阿姨公开信下面跟帖说到,明知道爸爸的癌症无法治愈,还是要把他当成小白鼠一样去实验,花了数十几万却没有什么明显的疗效,没有用心斟酌的过度治疗,人死了,还受了好多罪,好后悔!

    也有医生朋友说,天天在医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病患,但每个人的目标都很一致,活着永远是最终目标,哪怕有一线生机,家人也会难以割舍和放弃。

    其实,这是一件需要医患双方及全社会共同努力改变的事情。

    对于“家长型”和“资讯型”医生,我们更推崇“解释型”医生,充分了解病人的治疗目标、生命愿望,和病人共同做出治疗决定,然后努力帮助病人实现。

    也就是说,我们要在人的必死性方面谋求共识,并以生命尊严和保持有意义生活作为生存追求,这是医患双方都需要不断学习提高的任务。

    作者在书中高度评价姑息治疗、善终服务——我们最终的目的不是好死,而是好好地活到终了。

    积极治疗无效和最终死亡之间的一个新的医学与护理阶段,不以治疗为主,而以帮助病人减少痛苦,在亲人的陪伴下,在善终服务医护人员的调理下,安宁地死去为要。

    琼瑶阿姨说:人生最无奈的事,是不能选择生,也不能选择死!好多习俗和牢不可破的生死观念锁住了我们,时代在不停的进步,是开始改变观念的时候了!

    珍惜生命,尊重死亡。离开世界时,愿我们能够说出:谢谢,生命选择了我,让我活过这一生。再见,我的生命我做主,没有遗憾。

    真心觉得我们应该看看这本书,就像书中写的:人只能死一次,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

    书中金句摘抄:

    太多时候,人们总是企图改变,却忘了有时候选择接受才是最好的方式。

    这些病人都早已知道自己病入膏肓。然而他们,连同他们的家人,都没有为最后的阶段做好准备。

    人类注定是受限的,医护机构有时可以提供疗愈,有时只能提供慰藉,有时甚至这一点也做不到。但是,无论我们提供什么,只有在满足病人个人生活的更大目标时,才具有合理性。

    我们的最终目的不是好死,而是好好地活到终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好好地活到终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naln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