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这几年的学习让我越来越清晰地看见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影响着这个人未来对人生的态度和看法,尤其是那些对我们身心灵造成伤害的伤害性是事件。
创伤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形的。显性的创伤可以是一次直接的攻击,比如,身体虐待或性虐待。隐性的创伤更加微妙,比如被忽视、被控制或者被操纵。 无论哪一种方式都在说明创伤者的无力感。
透过《与童年和解》这本书让我更加了解,一个人之所以是现在这个样子是有原因的,因为我们不知道他曾经经历过什么样的创伤性事情,所以,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带着这份没有评判的爱,走近这本书。
重新回顾这些童年的创伤向来不是舒适的体验,因为它们遗留给我们的是虚弱感和被暴露。 这件事情引起我们内在的各类情绪,从愤怒到重度哀伤。 这一过程听上去十分接近将手臂上新伤口的创可贴揭下去的过程。尽管伤口很深、很疼,但是,将之打开是唯一疗愈的方式,还要予以适当的照顾。当这一过程发生,你将会感觉似乎所有曾被切断的创伤关系又在重新经历。
当与有童年创伤的成年人接触之后,你会发现轻视创伤,只会延长他们的发酵。黑暗只有遇见光明才可以消失。
幼时的创伤会怎样影响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呢?在创伤中我们学会了自我保护同时也给自己和他人建立了一道隔离墙。
如果一个人在幼时经常被父母忽视,长大后在情感上,他会过度依附他人,并保持一种尊贵的生活不被遗弃。虽然黏着,但在他们感到与你的依恋受到威胁的时候,他们仍会表现的十分强势或者专横,这种人属于焦虑型依恋的人。
接着是回避型依恋,这些个体在童年时期,他们的父母绝大多数都不回应他们的需求,因此他们习惯性地使情感感受和连接分离。
回避型个体常常不会寻求情感依恋,往往他们开始感受到情感依恋,他们能够很容易从依恋中分离出来。他们通常拒绝爱,常拒绝爱,并且,当关系发生时会表现得特别冷漠。 他们是强迫自立,同时,他们对自我的观点通常是积极的,而对他人的看法通常是消极的。事实上,他们并非不需要爱,相反,他们的行为会被看成防卫,以此来保护他们不受伤害。因此,他们的思维过程可能是:为了防止你来伤害我,我不会让你靠近我。
恐惧型依恋的个体对于如何满足自己的需要十分不确定。 他们渴望亲密,但是,他们又害怕变得过分亲密。 这些个体常常会出现情绪急转突变的情况, 在关系中有极为高涨或低落的情绪体验。 他们在同一时间既可能靠近爱,又可能回避爱。 因此,他们的思维过程可能是:我希望你爱我,但是你可能会伤害我,因此我不知道我是该靠近,还是该走开。
安全型依恋始于能给予温暖、滋养、支持的父母,这些父母能够回应孩子的需求。 孩子在和父母相处时感到安全,同时相信父母是安全有爱的人。安全型依恋人群对他人和自己都有积极的观念,他们对盼弱和坦率都可以感到舒适。他们同样也对连接与自主感到舒服,他们接受自身的瑕疵,并且不会目我批判。因此 他们的思维过程可能是:爱你是一件舒适的事情,因为我相信你会为我着想,并且,我知道当我感到悲痛的时候,可以向你寻求支持。
如果你选择去做(或者没有做的)深植于恐惧之中,而不是扎根于力量,爱或一个充分的信念,那么将是失败的。
当孩子无法内部调适他们的情绪,他们就会转向外部的“安抚”行为,比如拔头发,撞头或乱发脾气 。
通常情况下,冲动性决定是一种情绪化的决定,根源于焦虑,这种焦虑几乎容不下一点念头和计划 。
强迫自立 这既可能是一种防御,也可能是一种障碍。它可以使我们免于对他人的依赖,同时避免因他人而产生失望或被他人伤害的风险。 同时,它也阻得我们享受与他人建立的亲密关系,以使我们处于孤独的处境。它隐藏了一个事实,即我们的确希望有人靠近,但是又害怕亲近感。 它是一种孤独心态:你无法伤害我的唯一原因是我不会让你靠近我。
那些在家里发生的,会在家庭之外呈现,并影响我们的观念,行为、决定 ,欲望和情绪。一个在不健康环境中被抚养长大的小孩,他可能会将自己的经历藏在心底,或者外化。例如,一个小孩会因成长环境而变得内向,严于律己; 也可能变得外向、多变、挑衅、任性。
一个女人,她的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离弃了她和她的母亲。 当她的丈夫告诉她,他想出去走走整理一下心绪,她想的不是他只是需要出去透透气,而是担心他再也不会回来。
如何从童年的创伤中走出呢?
当你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他人可能伤害到你,但是 现在你已经是个成年人,你必须疗愈,并打破这一怪圈,否则你将使自己遭受的这些内在和外在的伤害,最终伤害到周围的人。
在文章中作者说通过自我同情可以疗愈内在创伤,在此我理解自我同情就是自爱,自己发自内心深处接受自己的样子和认可自己。以下是作者对自我同情的解释和引述:根据自我同情领域先锋研究者克里斯汀·聂夫的文章,自我同情有三个成分:基于自我水平的善意,有能力对自己的经历进行正念性的自我觉知及回应,能够认识到所有人都存在不理想的境况。 此外,怜悯研究者保罗·吉尔伯特将自我同情定义为:有能力领悟不幸并经历它而不是回避它; 有能力忍受不幸和痛苦感受;有能力直觉地知道不幸的来源,以及在那一时刻你所需要的:;有能力不去评判或对抗你的经历和行为。
自我同情调解了我对当下自己的回应,我们回应他人对待自己的方式常常是一种镜映,某种程度上,它反映了我们的自我同情以及自我安全感的水平。 例如,如果我对自己感到安全,那么当你批判我的工作时,我不会认为那是带有个人针对性的,因为,我知道自己是足够好的,而我的工作并不能直接反映我作为一个人的价值。与此相反,如果我是一个不安全型依恋的人,或者我是一个低自我同情的人,那么我会十分在意你的消极态度,我会开始一个内化的思维过程:如果他对我生气,我一定是做错了什么··..··下一次,我会有完美的表现,那么这样的事情就不会再次发生·····我希望他们仍旧认为我是足够好的。
自我同情调解了我对过去的反应。
自我同情调解了我对未来的反应。
自我同情是精子,创伤循环是卵子,一旦自我同情(种子)遇见卵子,循环(月经)就停止,并发展出新的生命。(婴儿)
自我同情帮助我们形成新的思考方式、感受方式、行为方式和存在方式。 当我们作为一个成年人,开始提升自己的自我同情时,我们强化了内在自我。 这一内在力量为我们提供了自我内部的安全依恋感。 当我们对我们是谁感到自信和安全时,我们开始吸引相似的健康人进入我们的生活中;相反,之前我们吸引到的人,常常帮我们保持童年受虐的怪圈。作为一对健康的夫妇,我们将能够为孩子创造一个温暖和充满爱的环境,而形成这一环境的基础是安全型依恋。
当我们内在世界先发生改变,我们周围的世界也会发生改变。
一个遭遇了童年依恋创伤的人,常常会担心被拒绝,遗弃,忽视或继续被虐待。感觉被他人利用,顽固地认为任何人都不会在意他们,他们在乎的一些人将很快离开他们,恐惧在这些信念背景中是十分普遍和正常的。
过去经历的恐惧,现在也许仍鲜活地存在着。如果你不面对那些恐惧,它们将继续掌控你如今和未来的关系。
你的过往将永远是你故事的一部分,但是,你必须记住,它只是你生活的第二卷。你还有许多其他卷充满美好的记忆,并且你仍有许多卷需要书写.
那些和童年创伤有关的事正是为我们写就的故事。 作为成年人,我们现在有笔和纸,可以选择让故事如何结尾。 书的结尾是由作者来决定的,而不是读者。 你的家庭、朋友和敌人都是故事的读者,但是,你是故事的作者。 故事如何结束,不会也不曾由他人决定。
当自我是健康的时候,我们会吸引健康的关系,也被健康的关系牵引。当自我是不健康的时候,我们会吸引不健康的关系,也被不健康的关系牵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