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一个女同学正在回答李老师的问题,她的语言不是那么流畅,断断续续的,可以看得出来,她正在积极地思考。这时,大部分同学都认真地倾听着,背对着她的两个同学甚至转过身来,仰着头专注地看着她,但有三个男同学明显有些不耐烦了,开始晃动自己的身体,同时开始东张西望,左顾右盼。
待到这位女同学回答完毕,落座以后,李老师说了一段比较长的话。她说:“李老师非常感动。刚刚回答问题的这位同学是不是有点支支吾吾,有点断断续续?这是思考最标准的状态,我们在想一件事情的时候就是断断续续的,表达起来就是支支吾吾的。这两个同学,他们转身、注视,用一种关怀的眼神看着回答问题的同学,让李老师非常感动。但是有三个同学的脚开始摇晃,手开始动,表现得很不耐烦。当别人还没有快速地说出他的思考以前,我们要更诚恳地倾听。”
李老师用这段话清晰地向全班同学表示:“我关注到你了!”
首先,她告诉回答问题的同学:我一直在关注你,虽然你的回答断断续续,说话支支吾吾,但是我要告诉你,那是因为你在思考!发言不流利没有关系,只要你在思考,因为思维的进展远比语言的组织重要!
接着,她告诉专注倾听发言的同学:你们认真的态度和对同学的关怀我关注到了,我为你们对他人的尊重和体谅感动!当别人的发言不顺畅的时候,我们就应该给予他们鼓励和关怀!
最后,她告诉那三个不耐烦的同学:别以为你们的表现我没关注到,你们的肢体语言就暴露了你们的心理,你们不愿意听她发言了,因为她说得太久了!
不仅如此,李老师还用这样一段话告诉全班同学:你们所有人都在我的眼里!我关注你们每一个人!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应该只关注自己,还要关注身边的每一个人!
这样一段话,关注到了全班所有同学:先是肯定了回答问题的同学,也让大家明白“思考是需要时间的,把自己的思考说清楚也是需要时间的”;然后表扬了专心聆听的同学,以此告诉全班同学,这就是倾听别人发言的标准方式;最后批评了不用心倾听的同学,在此基础上给全班同学以正向引导:“当别人还没有快速地说出他的思考以前,我们要更诚恳地倾听。”看似不经意的一段话,语速不疾不徐,声调不高不低,态度不急不怒,语气却坚决笃定,让人不得不服。事实上,李老师说完这段话以后,很多孩子自觉调整了自己的坐姿,挺直了自己的脊背,那三个不耐烦的同学也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看似简单的一段话,体现的是李老师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正因为把每一个学生放在心里,她才能感受到回答问题吞吞吐吐的同学背后思考的不易;正因为把每一个学生放在心里,她才能捕捉到那两个专注聆听的同学眼中的关怀;正是因为把每一个学生放在心里,她才能觉察到那三个不耐烦的同学的躁动不安背后的心理;也正是因为把每一个学生放在心里,她才能冷静地陈述自己看到的现象,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感动,平静地提出自己的希望。相信每一个听了这段话的学生都会懂得:课堂上的任何时候,他们都在老师的关注中;任何时候,自己也都应该关注身边的每一个人。
反观我们自己,一直呼唤着“面向全体”,一直呼唤着“教育公平”,可真正落实到课堂上,我们还是只关注那些能轻松领会我们意图、完美配合我们教学的聪明孩子,我们还是只关注那些引起我们注意的调皮捣蛋的“熊孩子”,而忽视了绝大多数的不大引人注意的孩子;我们一直呼唤着“以人为本”,可真正落实到课堂上,我们的关注还只停留在自己教学流程的顺畅上,停留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性上,停留在课堂的热闹表象上,停留在追求我们自己的精彩呈现上,而忽视了对孩子们思维品质的培养,忽视了孩子们的人性关怀和价值构建。李玉贵老师的课堂告诉了我们,真正的“面向全体”和“以人为本”应该落实在课堂上对每一个孩子的关注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