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老师读书 | 老师要重视学生学习前的认知
——《人是如何学习的》读书笔记 一
《人是如何学习的》在很多教师的眼里,学生是我们的教育对象。
他们来到学校就像在教师面前摊开一张白纸,老师教给他们什么,他们就接受什么。
在许多老师的眼里,学生是未成年人,是懵懂无知的,老师的任务就是把书本上的知识,以生动地、系统地、条理地传授给他们,让学生“未开化”的心智,渐渐被启蒙,被教化。
而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在教授了数遍之后,我们往往感到无力,认为他们智力有问题。
实际的情况是这样吗?
我们看待学生的理念正确吗?
《人是如何学习的》一书中,对学生与学习的关系,做了阐述——
建构主义者认为,不管如何教,一个人,所有的知识是基于已有的知识而建构起来的。
基于建构主义的理论,现代教育观并不认为学生的头脑是一张白纸。
他们在来到学校,接受正式的教育前,已然生活了数年,头脑中已存有一定数量的社会认知,有了一定的生活概念。
而学校的学习,一定要看到学生之前头脑中的认知,只有尊重学生的旧有认知,并在旧知与新知之间,搭建合理的认知桥梁,才有助于学生形成顺利的认知通道,让新知在旧知的基础上不断构建出来。
所以,书中还认为:
学生不再被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的建构者和生成者。学习者带着丰富的先前知识、机能、概念、信仰和习惯进入正规教育,而这些已有知识极大地影响着他们的记忆、推理、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教师只有把学习者带到学习任务中的已有知识和观念作为新学习的起点,并给予学生多一点学习和建构的机会,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
童话故事《鱼就是鱼》即证明了这一点。
鱼要认识陆地上的生物,小蝌蚪长大后变成青蛙,告诉他鸟、牛和人的形象,但鱼仍旧想象的是带有鱼的体态特征的生物。
鱼的脑子中,存有鱼类体态的特征,即使青蛙告诉他具体的特征,鱼还是会根据自己之前对鱼的认知来建构对其他生物的认识。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关注学生的前认知,关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和观念,在学生的认知“最近发展区”进行教学,以旧知为起点,去引申、连接新知,以促进学习的学习。
书中说——
新知识的建构必须来源于已有知识对这一教学观的合理引申,就是教师需要关注学习者在学习给定主题时,随之带来的不完整理解、错误观念和对概念的天真解释,教师还需要依据这些概念来帮助每个学生达到更成熟的理解。如果忽视学生的初始概念、观点,他们获得的理解可能与教师预期的想法大相径庭。
这在提示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允许学生有不完整理解、错误观念和天真解释等等。
以更宽容的心态看待学习中的学生,帮助他们达到更成熟的理解,避免学生的认知走向更大的偏差,不断修正、不住提示、耐心诱导学生向着成熟的新知进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