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推荐flomo,一个能零压力记录想法的工具,提到自己想从通过两篇文章说说我理解的flomo,第一篇从我个人的使用感受来推荐产品,第二篇尝试从产品设计角度,从自己的视角解读flomo的设计。上一篇已经并简单介绍了自己的使用方式及体验,这次我将介绍下自己从产品设计的视角解读的flomo。
为什么说flomo不只是记录工具更是思维工具
思维是我们脑中的想法,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只有在看见了或摸着了的时候,即表达出来的时候,才能被感知。
思维表达需要媒介,语言、图像、声音都是媒介,例如聊天、绘画、音乐都是表达想法的方式。
思维要被记录,首先需要表达出来,再通过一定介质保存。所以语言、文字、留声机等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发明。
一个领域、学科乃至文明的发展就在于前人的思考能够表达、记录、为后人所用,后人能够站在前人肩膀上继续发展,并继续着表达、记录的过程循环。
为了更准确地传递想法,我们创造了许多工具,例如文档、表格、幻灯片、脑图、流程图……它们在表达想法上各有所长。
对于flomo而言,也采用了一种思维表达和记录的方式——卡片。我们通过每张卡片记录一个想法,通过卡片回顾、联想和整理想法。当许多卡片堆叠在一起,这些卡片就构成了我们的个人想法数据库,而我们可以使用它们创造出更多东西。
flomo是如何诞生的
flomo最初是由@少楠 与 @Lightory 设计开发。
@少楠 给朋友推荐Notion时挫败后,进一步观察发现:
除了产品经理和开发,可能会尝试一下下 Notion,更多的还是印象笔记或 sublime 等本地工具;而运营客服部门的同学,用有道云笔记的比印象笔记稍微多一点。更多的人会直接用电脑的备忘录和记事本,更让我意外的是,居然很多人会开个小号发给自己,以及发给文件传输助手。
于是便有了如下想法:
- 随着移动互联网普及,知识工作者越来越多,势必需要一个数字化工具来长期管理信息和知识。
- 大多数思维工具都聚焦在如何撰写文档,整理知识。但却忽略了,大多数人的问题都不在整理,也不在于如何写文档,而在于许多想法都没记下来,是输入量不够。
- 随着每个人在公司的平均周期越来越短,每个人势必不能只依赖于公司的知识管理工具,而需要一个面向个人的工具伴随自己终生。
flomo的解决的问题&范围
因此现阶段flomo给自己的定位很朴素也很简单,面向知识工作者,专注解决提升输入量的问题,并保存想法记录,成为个人想法的数据库。
想法收集器
一人一生需要一个想法收集池,有想法时便可将想法扔进池内。当需要时,可以从池子中找到之前留下的所有想法。
不做文档编辑器
有时我在flomo的用户群里会看见用户提的各种需求,例如支持Markdown、用文章阅读模式查看单张卡片……这些都偏离了flomo的本意。世界上好的文档工具已经足够丰富,flomo不需要成为另一个了。这种定位,也决定了相比文档编辑器,flomo虽同样是在“写”,却天然不是应用于写作。用户如果要真正写作输出,需要其他工具配合完成。
不做文章收藏夹
flomo原则之一: 收藏往往没有作用。不鼓励搬运知识,鼓励自己思考后输入。如下图,1.查看/收集原始资料,往往依赖浏览器+收藏夹,或是支持剪藏功能的笔记应用;9.其他产出,输出文章往往依赖编辑器如Word、Markdown等,输出视频依赖视频编辑器。
不做社会化平台
flomo是一个人的微博。为什么是一个人,不能是多个人吗?(图中7.与人讨论 方面flomo只做了卡片分享)如果flomo社会化会带来什么?也许……
- 不同用户之间想法的碰撞,每个用户可以获得新知
- 众多想法碰撞产生的想法,产生二次创造
- 不同用户通过flomo相识并成为朋友
我认为flomo上其实具有社会化的可能性,类似 @硅谷王川 的微博,日常记录个人想法,其他用户会基于他的微博评论/转发并表达自己的想法,本人也可以回复/转发与其他用户进行讨论,产生新的想法。flomo当中也一定存在不少足够成为大V级别的知识工作者,只是当前,世界也许更需要一个好用的个人思维工具,而并非一个想法共享的社区。
硅谷王川微博.jpg 硅谷王川微博评论.jpgflomo如何从理念哲学到产品设计
好工具背后往往隐藏着深层次的哲学与原则,如GTD之于Ominfocus. flomo也存在着自己的理念哲学:
- 卡片形式的原子化笔记: 源自尼克拉斯 · 卢曼提出的Zettelkasten(zettel(纸条集) + kasten(箱体)),flomo选择卡片为想法记录和管理的单位,如同一张随身携带的便笺,写完一个想法撕下一张往墙上一贴。
- 写作不是思考的结果,而是思考发生的媒介:“写”的过程是思维表达的过程,也是思考和整理思维的过程。flomo鼓励用户尽可能多地输入,即是在鼓励用户尽可能多地思考。
- 没有人会从零开始一件事情:面对问题无从下手往往因为平时积累不足,因此flomo鼓励日常多记录,多回顾。
- 收藏往往没有作用:flomo不支持剪藏,对复制粘贴不做特殊优化支持,鼓励用户记录自己思考后的输出结果,而非直接拿来,经过消化的想法才是自己的想法。
- 分类不重要:知识是网状的,相互连接的,难以被准确归入某个类别。flomo不强制分类,标签功能只为方便整理查看,强行要求用户对每个卡片分门别类反而增加了用户负担(总会纠结该放哪里合适)。
- 目标不是做笔记,而是有效地思考:保持简洁,凡是与思考无关的、消耗用户心智的多余内容都去掉。
- 思考依赖记忆:flomo保存所有想法,并易于搜索。同时增加回顾功能。
- 不同想法可以碰撞出新想法:随机漫步、每日回顾。
在产品设计上,解决提升输入量的问题,降低用户输入摩擦的初衷贯穿始终。包括:
- 记录入口:Web应用中处于视觉中心的输入框、支持微信消息输入;
- 记录语言:拒绝复杂排版,让用户专注记录本身;
- 理念宣传:通过flomo weekly,以及官网、社交平台账号等方式宣传flomo理念,帮助用户更好理解flomo提倡的用法(我自己也是通过这种方式get到的)
后记
人创造工具,好的工具反过来也塑造人。
理解flomo理念后,我有了用flomo本身来写这篇文章的想法,阅读资料过程中、思考过程中想法均输出到flomo,最后统一整理成文。flomo记录想法极其轻松,我只需要将主要精力花在阅读、思考上。实际体验是,写作似乎不那么难了。
感谢flomo。
未来的flomo是什么样的? @少楠 提到“建立回顾体系,协助整理归纳”,这也是我非常期待的方向,帮助已经沉淀的想法碰撞出新的价值。
参考链接
flomo 浮墨笔记的起源
flomo:我们的故事
原子笔记法
工具的社会化与创作者网络效应
P.A.R.A 方法
How can we develop transformative tools for thought?
How to Take Smart Notes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