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在哪里?
周五的腾讯会议分享又超时结束,感谢贾老师的包容,我有事先估量时间,删掉很多点,说着说着又讲多了,想起老师比他讲课好听更牛的是对时间的把控,课程方说四点四十结束,老师就分秒不差地讲完结尾了。我知道这是不断练习的结果,但我经过观察也发现其实是对所讲内容的信手拈来,任意截取而仍然能融会贯通,不缺胳膊不缺腿,自圆其说。
光崇拜不行,要切实学而时习之,就20分钟讲解内容的刻意练习走起。
其实在其中我也领悟到了自律,一个到点停不下来和到点停下来,那个时间分界不在身外和时间表盘上,而在心间。
分享结翻开《津巴多》看到心理学实验方法这一段,感觉把心理学实验中的偏差反思套用到家庭教育中也合适。
容易引发情绪的话题和内容会导致偏差,在心理研究中的偏差主要有
1、情感偏差,如个人的珍视信念、强烈的偏好、确信无疑的假设和个人偏见。正如书上举的例子,选取做实验的人大学生都是白人,心理学家都没有意识到他们在抽样过程中的偏差。引起了罗伯特格思里的呼吁《就连老鼠也是白的》引起研究人员对有色人种的适应性的考虑。
我们对孩子的交流、引导有没有自己确信无疑的假设?有没有个人偏见?有没有您自己的强烈的偏好?
2、期望偏差,如果科学家只观察他们期望看到的结果可能影响研究结论,这个结论在希腊神话人物皮格马利翁亲吻他的雕像伽拉泰亚时就呈现了。皮格马利翁擅长雕刻,他不喜欢凡间的女子,而是迷恋他的雕像伽拉泰亚,并向爱神乞求让它成为自己的妻子。爱神被他打动,赐予雕像生命,并让他们结为夫妻。只不过我们叫它“皮格马利翁效应”。它反映的结论是当我们对某件事情怀着强烈期望的时候,我们所期望的事物就会出现。而如果是偏差,也会发生。治愈这种偏差的是“双盲研究”意思是被试和试验者都不知道哪一组接受的是哪一种处理,让实验结果自然而然呈现。但问题同时出现,在“双盲实验”里如何权衡伦理问题。
反之,如果您总是看到孩子的缺点,是不是这就是您想看到的?您在刻意搜索的?您为什么看不到自己娃的优点?是不敢?不能?还是不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