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从伊甸园到失乐园 ——江子校长解读《百草园》

从伊甸园到失乐园 ——江子校长解读《百草园》

作者: 弱德之美 | 来源:发表于2018-10-27 11:27 被阅读0次

    本学期,我们大唐中语组在江卫老师的带领下,重组了教材单元。重组后的的教材,第一单元,以“童年”为主题。考虑到主题单元的一贯性,我们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进行了截取。孩子们在做挑战单的时候读全篇,但课堂讨论的时候,只讨论“百草园”这一部分。同时,为了保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完整性,我们在推《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的时候,会详谈“三味书屋”部分。

    本周的教研课,是《百草园》。

    本文,根据江子校长的教研录音整理而成。未经江子校长审核,倘有脱误,皆为整理者理解不当所致,万乞见谅。

    从判文的角度看,鲁迅的文章判为经典,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但从今天处理的角度来看,可能处理得有点不太到经典的层次。

    我不知道你们其他人是怎么想的,我觉得经典是对重大母题的深入探索、探讨,所以我觉得,当然,这可能更多地也是一个个人感觉,哪怕把“三味书屋”拿出去,就是只讲节选的“百草园”部分,如果想要把它处理成经典的话,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点考虑。

    挑战单的第一个问题可以定为:这篇文章写了几件乐事?当然可以追问一下,为什么乐?我觉得这个可能是一个大问题。

    第二个大问题呢,如果处理成经典的话,马上就应该往孩子这里转。我们今天是七年级的孩子:你的真正的乐事是什么?可能就需要往这里转。

    最后呢,如果想回到鲁迅,把这个话题再往深层次推一步,可以稍微介绍一点点鲁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鲁迅写这篇回忆性散文的时候,在厦门大学,已经成名成家。为什么会回忆童年乐事呢?我觉得这可以是第三个大问题。

    为什么可以这么来想呢?

    第一个大问题“写了几件乐事,为什么乐”,其实就是点明白童年的这些事它之所以乐,具有以下特征。其实孩子们讨论得都很好,只是要考虑这个点怎么抓住。第一,因为这个人无忧无虑,如果不是无忧无虑的话,他是乐不了的。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的童年是没什么可乐的,有些人的童年就有乐。一般来讲,这个无忧无虑,跟生存状况是有关的。但是,也不完全跟生存环境相关。因为,它主要跟父母,跟亲人到底营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家相关。有的父母他再穷,但是仍然能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家。所以,童年之事为什么乐?第一个可能就是无忧无虑。第二个,可能就是马子恒一直在提的“过程”。只跟过程有关,就跟我们今天的儿童看一本书或玩一个游戏,他完全受好奇心驱动,沉浸过程之中,而忽视忽略一切外在结果,外在目标。所以你看三件乐事,主要也是这些特征,无忧无虑,好奇心驱动,沉浸于过程而忽视结果,就是这些基本特征使得这几件事乐。

    而童年之所以乐,就是因为童年是伊甸园,它是伊甸园层面的乐园。这个层面的乐园,无非就是整体的,混沌的,浪漫的,非理性的。我觉得结合这个问题,这些乐事顶多二十分钟是可以完成的。因为整体理解并不难,难在真正地悟透这几件事为什么是乐事,就是说它的特征,基于伊甸园的这个特征来领会这个乐。

    儿童期一过,十二岁一过,对不起,孩子们,你们就必须从伊甸园出来了,就必须失乐园了。哪还能伊甸园呢?你已经是青少年了,你还天天地想待在妈妈的城堡里面,待在爸爸的温室里,那样子真的乐得起来吗?该出伊甸园,就得出来。也就是说,他要从浪漫的、混沌的、非理性的状态走向清晰的、明确的、理性的状态是个英雄,你必须上路,说白了,也就是这个。也就是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过了十二岁,儿童期一过,青少年的乐,就不再是伊甸园之乐了,而是因挑战而获得成就成功,因实现了目标,达成目标所拥有的乐趣,这是青年应该有的乐趣。

    有的老师说,我们有的孩子也是完全沉浸在创造之乐中,其实,完全沉浸在创造中,对孩子来讲,要有一个进路。我们可以对“乐”这件事完全依照“好”这个结构,用这个结构层层往起拔。从哲学上讲,这是个发生学的概念。我们“玩游戏,学数学”中所有概念都是发生学的概念。其实从发生学这个角度讲,各个学科有它的相似性,很多概念都是发生学的,不断生长的。

    我们当然可以用上一次的“好”的结构,“乐”的确也可以那样理解。我只是说,结合这节课,到了青春期的孩子,他的乐,到底是什么层面上的乐?他应该因挑战成功而获得快乐,而不是那种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乐。有时候,孩子们的乐还处在游手好闲这个层面。我觉得孩子的生命要往起拔。我一再强调,孩子的生命要往起拔,不这样做,孩子们会沉溺于低层次的快乐之中,这不是南明教育的教育方向。南明教育,老干讲叫什么?叫青藏高原,不是世外桃源。我们今天讲快乐,对于孩子们来讲,不是伊甸园里的非理性的快乐,而一定是雅典学院的理性之乐。是这个问题。我觉得,如果要处理成经典,是需要往这个方向拔的。这是第二个问题。因为我们是青少年,那么我们的乐到底是什么层面的乐?怎样来理解我们生活中,哪些事是真正的乐。这是需要往起拔的。

    第三个问题,再回到鲁迅那里,回到鲁迅那里,这个事就非常有意思了。当然我们现在初一,孩子们刚刚进入我们的系统,对于鲁迅的作品,是否抵达这样的一个层面呢,需要再考虑。

    我刚才一边听课,一边查了一下这个背景,我才知道,写这篇文章的时候,鲁迅已经成名成家了,但此时,成名成家的鲁迅受到了压抑和迫害。在这种情况下,身处北京的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林语堂的邀请,去厦门大学做教授。但是,厦门大学校长偏保守,对鲁迅这样的人物来说,他可能会处处受到打压。他在大学受到打压,在整个的社会政治层面也会受到打压,我感觉,我的感觉啊,鲁迅可能因为处处受到打压,郁闷忧愁。像鲁迅这样理性的人,他要拿着投枪匕首刺向旧世界,他要向天空高高飞扬的,但是在这个时候,他飞不了了,飞不了没事可做,怎么办呢?像鲁迅,也不可能选择“舍身取义”就怎么着了,无事可做,就写点回忆性文字,聊以自慰。我觉得是这么一个层面的问题。

    为什么鲁迅这样的大家,会有这样一种层次呢?其实,这不是鲁迅一个人的问题,这实际上是一个人的人性的问题。当你从非理性的状态进入到理性的状态之后,要往前冲,向往天空的自由,但是,当遭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何以安放这颗受伤的心灵,怎样安放受伤的灵魂?那么,这个时候,总会回忆那些曾经的所谓的美好,要回忆。为什么要回忆?回忆到底起到了什么样子的作用?回忆美好的童年甚至家庭,比如游子思家,家、童年这种伊甸园,这其实是人之为人的本能的无意识层面的对于安全和温暖的需求,它是你生命的根基。

    并不是说童年真的有那么美好,并不是说家真的有那么美好。我们知道,很多人实际上成年之后是跟父母达成和解后,那个家才变得不同。年轻的时候,小的时候,没准跟父母打得要死要活。为什么会达成这种和解?温暖和家是人之为人无意识这个层面的需求,你割不掉。特别是当你遭遇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你在无意识中就会往家这个层面靠近,想躲到这儿。是因为你需要它,所以你觉得它快乐美好,是这样的一个问题。所以比如说,你们落到写作上,不要让孩子们写童年趣事,我们的孩子写啥童年趣事啊,就要写开学以来我自己最快乐的一件事。我现在,我此时此刻,什么样子的事会给我带来快乐?

    我觉得生命需要往起拔,我始终是这样一句话。我们的孩子将来又要快乐,又要不怕考试,还要怎么怎么样,我们的生存环境很恶劣得咧,我们不把孩子往起拔,天天都是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天天都是浪漫美好,最后孩子们的能力从哪来啊。我们不去训练,不去引导,不让他像个战士一样嗷嗷叫,怎么美好得起来?我们不能跟我们南明自身的价值取向相违背。你会发现,孩子在他力所能及的最近发展区里面天天嗷嗷叫,去挑战,恰好是他最本真的快乐。

    我们不要站在成人的角度。我们站在成人的角度,我们会觉得孩子吃个饭排个队都要读书,太夸张了啊。可是我们自己的孩子,吃饭排队读书,我们自己觉得特别美好,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孩子是受内在动力所驱,他喜欢读,他没有那么强烈的外在目标。我读了这本书,我马上考一百分,不是这个样子的。我们的孩子,是为了精神的丰富、丰盈去读书,不是为了考试去背书,这是我们跟别人的不同。

    一定要把孩子往起拔。孩子,是因为我们的培养而变得越来越优秀。我觉得,如果想处理成经典的话,我只是提供了一个大致思路。当然,如果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整体来读的话,更像一个经典。因为“百草园”就是“伊甸园”,“三味书屋”某种层面上是“失乐园”,这只是一种象征,一个意象。“三味书屋”就是读书,就是理性,就是雅典学院,雅典广场,培养理性之乐,是这样的一个问题。

    对于课堂细节,我们要有意识地训练一些东西。比如说,如何使用挑战单,如何选择挑战单上的典型问题,这也是一种能力,是需要训练的。到底哪些问题是典型的,这跟我们的判文和目标是密切相关的。

    当我们把典型问题摘出来的时候,不要读。把图片放大一点,保证后面的孩子能够看清楚,每个人看,字多的时候稍微停一下,让孩子快速浏览完,之后问孩子们:你同意不同意,说出你的观点。要清爽、干净,我们的课堂就要这样。你不同意,你说。第一个同学谈完后,有没有不同意见,相互聆听的意识要培养。有了不同意见,他站起来发表他的观点,几个来回之后,在你稍加点拨的基础上,就可以形成一个所谓的临时性共识。有时候,特别是训练有素的情况下,孩子们很快就可以达成共识。

    在最初的时候,孩子们可能绕来绕去,不能达成临时性共识,这时候你就要导啊,就要引啊。很多时候,很多点孩子们都已经说出来了,这时候,你就需要在关键的地方稍微地点一下,定住。孩子们的思维都在对话,流动,对话,流动,你在关键时刻,啪,就跟楔个钉子一样,定在那,引导,达成临时性共识。就是说,不能始终在飘忽不定,意识流、思维流不能始终在流,在某个时刻,一定要定住,要达成临时性共识。然后,沿着这个临时性共识,往后面走,往后面推。课堂对话的能力,要有意识地训练。

    有时候,我们会控制不住想说,而且是无意识地。比如说:照片出来,为什么要读啊。在这个时候,孩子并不会因为你读一下而有什么作用,那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为什么要做这种无用功?你不读,你把照片放得大一点,孩子们看得积极得很,为什么要读啊。这都是小问题,我一提,大家都注意到,课就会变得很清爽干净。慢慢修炼,课的逻辑性也会变得非常强。要让孩子们宁静而热烈,这个需要修炼。

    我不知道我的想法是否有什么出入,这只是一个对话。你们再感觉一下。我的意思是,不要把童趣童年就定在它的本义上,我觉得往这里定并不是很好。现在我们让很多小孩子写他的童年趣事,意义不大,这是我的感觉。让孩子写让自己快乐的事,孩子们会更愿意写。

    孩子们是活在当下的,我们就要启发、点燃孩子们的内部动力,而内部动力,是根本性动力。这种根本性动力激发起来,才有可能实现南明教育所期望达成的孩子们在将近成年的时候,比方说十八岁的时候,甚至在十五岁的时候,他能够因为他的兴趣和天赋而明确他未来的方向。我们如果不通过我们的课程去引导我们的孩子,请问他十五岁的时候能有方向吗?他的方向从哪来?三年初中教育,有没有成果,就是到毕业的时候,所有的孩子能不能因为自己的兴趣天赋明确自己到底读哪个学院,能否自己做出最最个性化的课程研修计划。这是高考改革的方向,并不是我们要标新立异。我们这么做,既真正适合一个人生命成长发展规律,也同步地顺带手地把中高考的应试解决了。我们如果不这么做的话,我们就是在自欺欺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伊甸园到失乐园 ——江子校长解读《百草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otd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