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父亲吗?
是的,我有。
你有母亲吗?
是的,我有。
那为何你不回家?
离过年还有15天,打开朋友圈,有人晒抢到回家车票人品爆发,有人晒回家行李箱礼物大集合,有人晒家人合影满屏的幸福;打开微博,#啥是佩奇#刷屏,赚足网友眼泪和自来水;腾讯《回家的礼物》开箱大突袭,承载了无数归乡人的回家心切。
而此刻的我,没定抢票闹钟,没开12306、智行、同程、携程APP抢票,做了“今年过年不回家”这个决定之后,24年来第一次长舒一口气。
1.一城三地跑,我不再是“我”
图片来源:Pexels从小父母离异、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的我,每一年的暑假、寒假、五一、十一,从未在老家,以至于六月生日的我,这些年也没收到过几个朋友的生日礼物,毕竟人都不在,毕竟外地除了陌生的家人和房子,没有朋友。
大学以前,暑假父亲家,寒假母亲家,雷打不动。大学开始,奶奶去世,老家便只留下生病的爷爷,那时才终于开始领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才开始了“一城三地”的行程安排。
重庆市区、重庆最西端、重庆最东部,每次回家都能画一个“经历一次身体被掏空一次”的三角形。加上自己在北方上学、毕业上班,每年坐车奔赴下一个目的地的时间常常占据整个假期的一半。
互联网时代成长下的孩子,假期最抗拒的事情却是“联网”这项操作。毕竟当别人分享着与家人在一起的喜悦、分享新旅游地的打卡之时,我总是在路上,带着“假期再过得快一点”的奢望。
明明是属于自己的假期,却从来没有过得像自己。
2.“血浓于水”,抵不过朝夕相伴
图片来源:Pexels别人眼中爸妈的定义,
在我这里,
是“爷爷奶奶”的代名词。
而他们,已离世。
奶奶去世于2013年9月,爷爷去世于2017年11月,一个陪我读完高中,一个撑到我大学毕业确定工作。
当我还在襁褓中哭喊时,是他们哄我爱我;当我蹒跚学步时,是他们告诉我前进的方向;当我进入学校学着与世界相处时,是他们支持我;当我逐渐独立习惯个人空间时,是他们尊重我护我替我挡住无数闲言碎语。他们懂我的口味懂我的喜好,懂我的作息懂我皱眉的含义,18年的朝夕相处,我们已然成了彼此的依靠。
而我记忆中与母亲相处的样子,不过是城市中几处陌生的房子,出门谁也不认识,坐上地铁在解放碑新华书店呆上一天,去过几个红色景点。我与母亲相处的记忆,只有事件,没有情感。哪怕世人总说“世上只有妈妈好”“孩子的出生就是妈妈的灾难日”,抱歉,我也不过是感谢,再难有其他。
至于父亲,每一个与他有关的记忆,都有一个同我相差12岁的后妈,后来还有一个弟弟。仅是如此,我想也不必多言,毕竟一个父亲对家庭的付出和爱,我也无法确认自己究竟能占到几分。
除了命题与“爸爸妈妈”有关的作文写作外,我的文字中总是选择称呼“父亲”、“母亲”。并非要表现得文绉绉,只是心中“爸妈”已有人选。
“父亲”、“母亲”一称只是血缘关系意义上的尊敬。
3.她回娘家,他回老婆娘家
图片来源:Pexels上个月,每周定期微信问候的父亲发来消息,开头便是“我们今年腊月28开车回Y省,你过年回来吗?”还附带着解释一下去年因为给爷爷烧新年纸没有陪她娘俩回去。
也许,他真有作为父亲期盼女儿过年回家的心,但我无法确认这份心意有几分,也很好奇他先说出一家三人回他老婆娘家时,是哪里来的勇气和自信觉得我会同行?作为一个离异家庭背景下成长的孩子,没有叛逆、没有争吵,只是对这位父亲的尊重,但不代表我没有心!
那时,其实已经有不回家的打算了,尽管这也许意味着将一人在帝都过新年。只是,最终想到还有一位刚二婚离了不到一年的母亲,毕竟血缘上我们还是母女,毕竟她这一生也只有我一个孩子。
当欢喜着想要告诉母亲回家的决定前,却得到她的过年安排——回她父母健在的娘家。可以理解她一人在外多年,两次婚姻均不得善终,也许唯一的依靠就是她的娘家吧。只是,我与姥姥姥爷,20多年可能见面不到10次。两位老人的宠爱给到的是舅舅的两个孩子,而我更像是偶尔串门的客人。
陪母亲我是愿意的,该尽的孝得有。体验除夕守岁要在车上度过只为奔赴一个陌生的城市,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勇气。
我承认,我自私,我没勇气,我只不过想让这个年,快乐一点。
爷爷奶奶去世后,我清理了自己的房间,扔烧毁。
今年过年你为什么不回家?
重庆,我已然没了家。
如今10几平的出租屋里,放着我这辈子所有的家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