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讲过明仁宗猝死之谜,不管野史上所记载的是由于明仁宗因后妃的矛盾,在斡旋的时候,误饮毒酒而致死的,还是正史上所记载的明仁宗为了治疗阴症而服用金石之药,最后可能中毒身亡,但似乎另外一个细节,是需要更加重视的。
就是明仁宗的长子朱瞻基,或许是为了皇位而害死了明仁宗。
这可以朱瞻基在明仁宗在去世前的一些行为中,细细地揣摩,似乎能理出一些头绪。
明仁宗的长子朱瞻基是一位善骑射、深谙武事,而且也很热衷权利的,他既有祖父的英武,也有父亲的睿智,成祖在世的时候,深得成祖的赏识。
在永乐九年,朱瞻基十四岁,明成祖更将朱瞻基册立为皇太孙。
作为皇位的第二继承人,朱瞻基一改仁柔怯懦的形象,对威胁其父太子的地位的人,采取了咄咄逼人的反攻势态。
有一次朱高炽作为太子,奉命带领朱高煦东孝陵去祭奠明太祖,由于朱高炽身体肥胖,脚上又有病,虽然旁边有两个太监搀扶,但走起路来,还是极为吃力的。并且有几次差点跌倒。
朱高煦走在太子的后面,看见太子的狼狈相,不觉得笑道:“前人蹉跌,后人知警。”太子朱高炽听了这句讥讽的话,并没有什么表示。
这时突然听到皇太孙朱瞻基朗声接道:“更有后人知警也。”
皇太孙朱瞻基和朱高煦的对话,与“螳螂扑蝉,黄雀在后”的成语是很符合的。
朱高煦听了这句话后,不由得大惊失色,他深感在争夺储位的斗争中,又遇到了一个强硬的对手。
朱瞻基热衷于权利,工于计谋,这一点对他来讲,绝对不是恭维之词。
据学者考证,认为永乐十四年朱高煦的谋反和永乐三十一年朱高燧的谋反,其实背后的策划者就是皇太孙朱瞻基一手策划的诬陷。
从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5年)七月成祖驾崩,东洪熙元年(公元1426年)六月宣宗继位,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皇位便从祖父传到了孙子,以宣宗朱瞻基处事的果断和机敏,以及处事周全的能力,但是他的继位还是留下了种种的疑团。
在洪熙元年四月十四日,朱瞻基作为太子,从北京出发,前往凤阳祭祖,而后赴南京。就在朱瞻基出发后,明仁宗还出京到昌平祭长陵,显然明仁宗朱高炽并无大病。
五月二十日,仁宗忽然病重,这时朱瞻基的党羽、宦官海涛受命出京召回皇太子。
但奇怪的是,朱瞻基竟然出人意料的在六月三日赶回了北京,海涛和朱瞻基往返只用了二十天,南京和北京往返全程近四千华里,在当时交通的条件下,几乎没有可能。
更何况,以朱瞻基出发的时间和里程计算,他须经过河北、山东、折入安徽,在凤阳举行祭祖仪式,而后转向南京,以当时的日程推算,最快也要到六月中旬才能到达南京。
朱瞻基五月末还在南京,六月初就已经回到了北京,这其中必有隐情。
另外还有一个事实可以坐实。
那就是汉王朱高煦,他的所在地是安乐。安乐的位置处在南京和北京路上中段的东侧。毕竟朱高煦在京城的耳目是很多的,以他得到消息的迅速和路程之短,当朱高煦得到明仁宗病重的消息后,立即派出了精骑马队,准备在半路截杀朱瞻基,结果却令朱高煦大失所望,连太子的影子也没有追上。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问题。
其中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细节。
明仁宗对这个酷肖成祖而全不类己的太子,一向是没有好感的。朱瞻基在稳定他的地位做出了很多的努力,虽然朱高煦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但父子之间一直都很疏远。
明仁宗之死,传言很多,但大多数是与贪恋女色有关,或者说是“阴症”,就是行房事后着凉,所致之绝症。
而当时明仁宗亲信的宦官海涛已经早已成为了朱瞻基的党羽,或许也能从中揣摩出一些东西把。
另外朱瞻基四月十四日离京,是没有安日程行进的,而是直奔南京。在朱瞻基离开南京前,南京城内已经有传言说“仁宗上宾”,而当时北京还未发丧,当时也没有现在通讯手段,那为何消息穿得如此之快呢?
通过种种的迹象表明,朱瞻基有弑父谋位的可能。这只是个人的见解。
朱瞻基是否有弑父谋位的可能,也欢迎发表自己的见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