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心理学家:人际关系不好的人,往往会有严重的心理问题,容易抑郁

心理学家:人际关系不好的人,往往会有严重的心理问题,容易抑郁

作者: 子蓝的小宇宙 | 来源:发表于2021-05-28 08:21 被阅读0次

    关注“听见蓝说”,陪你更好地成长为自己。

    记得有一次,我到线下去上心理课。

    有个男学员匿名提问了一个问题,说自己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对生活感到和无力和迷茫。

    然后他又提到家里那些复杂的情况,既担心自己又担心自己的家人的处境,总之自己与家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得不太好,没有自己的边界感。

    当时上课的心理老师说了一番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话。她说,如果一个人出现了心理问题,他身边的人际支持比较足够,那么相对容易走出来

    反之,如果一个人有心理问题,身边没有爱与支持,只是自己一味在不断做心理调整,那么只会加重心理的症状。

    回想起自己身上的经历,我更加意识到那位老师说的这番话的重要性。

    从那以后,我开始有意识地在人际关系这门功课上去投入学习,用虔诚的心去经营自己身边的人际关系。

    为此,我逐渐发现,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各种人际行为,其实都有固定的模式。

    具体来说,好的人际模式,会让我们的人生过得越来越好,而坏的行为模式,却在不知不觉中毁掉我们的生活,让结果总是事与愿违,更不可能获得人生的成功。

    而我们人际关系行为形成的雏形来自哪里?没错,也许你已经猜到了,是来自原生家庭,即父母的影响。

    国内颇具影响力的心理咨询师陈婕君老师在《可塑的我》一书里面说:

    “在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和家庭关系会奠定人格和性格发展的底色并影响整个发展过程。”因此,她提到一个心理模型概念叫“依恋循环”。

    即,我们在原生家庭里与父母或其他亲人的互动模式,会潜移默化形成我们在人际关系上的行为标准,也可以理解为下意识的反应。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一旦我们形成了不良的依恋循环,我们又该如何解脱、去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让我们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呢?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重点来聊聊“依恋循环”以及解决不良人际关系模式的一些办法。

    如果你在生活里的人际关系处理得不是太好,那么接下来的内容一定要认真读完。因为这些心理学认知足以帮助你改变你的人生。

    01、依恋循环是如何在我们身上发挥作用的

    “依恋循环”最初是依恋治疗师弗里曼博士提出来的临床模型。

    这个模型可以很直观描述一个人从小到大的日常生活如何影响他的经验组织形式,包括遇到压力时的感受、归因和处理。这些经验和经历日积月累就形成了稳定的人格和性格。

    所谓的经验组织形式,是指对待同一件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反应。简单来说就是“我”如何理解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比如,有的人失恋一次就对自己丧失了自信,觉得自己缺乏魅力,是一个不值得被爱的人。

    而有的人则认为,谈恋爱是两个人试错和磨合的过程,不合适很正常,总结经验下次会遇到更合适自己的。

    你看,这些不同的反应就是经验组织模式,一旦你把它内化到心里去,它就形成了固定的模板来解释你的经历和行为。

    就像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评价这个人说他很乐观,凡事往好处想,而评价另外一个人则认为他很悲观,因为他看待所有事物都很消极。这就形成了一个人的稳定性格。

    陈婕君老师认为,依恋循环模型包括四个步骤:需求——表达——满足/不满足——心理结果。

    最关键处在第三步。它可以解释我们依恋循环出现问题的核心原因。

    如果一个人小时候表达需求过程中被恰当地满足了,那么就会觉得世界是安全的,自己是好的,别人能够看见自己和回应自己,自己和外界是有联系的。

    反之,当一个人的需求得不到恰当满足的时候,就可能引发他愤怒、抑郁、成瘾的情绪,无法形成良好的基础信任感和安全感。

    如果你成人后的性格是比较敏感自卑、缺乏安全感的。

    那么,你回想小时候的成长经历过程,是不是很多时候你提出某些需求,总是得到父母的无视、不理解、甚至是语言暴力的?

    这些需求包括生理上和心理上两部分。生理上的需求至少有三种:食物、接触(亲人)和运动。

    而生理上的需求,主要有爱的需求、联结的需求、情感流动的需求。

    不管是幼年还是成年后,每个人基本的这六大需求都是需要得到满足,精神才会愉悦和健康。

    举个例子。假如你在婚姻里和伴侣吵架,两人处在冷战期的时候,没了联结和情感流动,你的内心是不是很痛苦很难受?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是这样的。

    因此,你可以检查一下自身成长过程中这六大需求有没有被满足。如果没有,那么你也就能够理解自己在成年后,容易在人际关系里面受挫折。

    02、如何改善自己的核心关系模式

    在书里,陈婕君老师提出一个“CCRT”法则,是“核心关系冲突主题”的简称。

    这里有三个概念需要我们理解:

    主题:强调的是不同的人际关系冲突中的问题具有相同之处,其会在过去和当前的各种关系里重新出现。

    核心关系:对一个人影响最大的关系。这一关系的原型一般都是和早期照顾者之间的关系。这一早期关系会以各种各样的变体出现在日后的其他重要关系里,比如伴侣关系,亲子关系。

    冲突:人际关系的冲突,基本上反映了一个人在关系中的愿望和实际体验之间的差异,有时候也包括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意识中的愿望与潜意识中寻找的内容之间的相互矛盾。

    这三个概念的联系是,核心关系的样子,决定了在我们人际中会携带什么样的主题,而主题的作用又会影响我们在人际关系里出现某些冲突。

    书里提到一个有意思的案例。

    一个叫小马的女生,她从小到大几乎遇到的好朋友都最后都背叛了她。

    而且在跟她交往过程中,总是喜欢占她的便宜,例如拿走她的钱和各种物品。

    而导致小马总是“遇人不淑”的原因,其实是她在交往新朋友的时候,总会无意识给对方各种占自己便宜的机会,借此试探对方是否会照顾自己,会不会跟别人一样背叛、离开自己。

    结果,有界限意识的人会觉得小马做得太过了,因为交往压力太大而选择离开。

    那些爱占小便宜的人,觉得小马是心甘情愿的,自己自然也心安理得地接受了,可没想到结果是小马自己出尔反尔,她们自觉没趣就离开了。

    这个案例里,小马的人际关系有一个“主题”,就是假设对方会离开自己,然后采取各种行为去试探对方。

    凭借这个“主题”,我们可以推测出小马和养育者之间的关系应该也不太稳定,可能在她小的时候有被父母抛弃或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亲密陪伴的现象,导致她内心严重缺乏安全感和对人的基础信任感。这就是她的核心关系的模式。

    那么,这必定会导致她日后在与人相处过程中,受到核心关系的影响,会不自觉采用同一“主题”的互动模式,导致她与他人冲突的出现。

    如果小马了解了这个原理以后,她就可以拿来检查自己在人际关系里的问题,从而跳出这个病态的模式。

    同样的,我们也应该用来检查自身,是否也有某些“主题”模式在悄然控制着自己的行为、影响自己的命运。

    “CCRT”法则的最大作用便是如此。它能够防止人们总是掉入相同的人际关系冲突里而不自知。陈婕君老师在书里告诉我们:想要不重复人际的冲突,重点要找到“主题”,找出潜意识的剧情,然后走出来。

    那些在生活中喜欢胡思乱想,内心戏非常多的人,他们在关系里一定携带某种“主题”。

    比如他邀请朋友出来玩,朋友因为某些原因拒绝了他。于是,他的内心很受伤,认为一定是对方觉得自己不好,才拒绝了自己。

    他的内心此时此刻会响起很多声音,可能是一些质疑自己、批判和攻击自己的声音。这些声音,可能在核心关系里父母和他说过,所以他一直不自觉和自己重复去说。

    可事情的真相是什么呢?也许那位朋友真的是因为有其他要事在身,或者朋友碰巧心情不好,才拒绝了他罢了。

    如果你能察觉到这些剧情给你的人生带来的限制,发现它的毛病,然后跳出这些剧情的禁锢,你就能逐渐为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创造新的经验。

    那么,以前特别困扰你的人际关系问题自然也会随之得到解决。

    写在最后:

    在书里,我很喜欢陈婕君老师所说的一句话:

    每个人在需求层面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心理扭曲,这一点并不可怕,只要一步一步把这些过去搭错的线重新清理清楚即可。

    也就是说,每个人的人格都是可塑的,不管你曾经经历过什么事,你的未来都始终掌握在你手里,就看你如何一步步去改写自己的命运了。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很不错的心理学入门书籍,那些平日在后台私信希望我推荐书籍、以及想认真学习心理学的小伙伴,此书大力推荐给你们!

    原创不易,抄袭必究。作者:蓝蓝教主,一名有温度兼有深度的心理疗愈师,情感读书博主。劈柴喂马,写字修行,一辈子走在探索心智完善的路上。愿与你成为同路人。

    亲爱的你,欢迎关注我@听见蓝说���,用心为你创作心理学成长好文。by:如果你有心理/情感困惑,可在后台联系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理学家:人际关系不好的人,往往会有严重的心理问题,容易抑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qwjs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