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分类
1.随便翻翻(toss)
2.略读(skim)
3.精读(read)→save
将大量感兴趣的信息找出,然后通过题目和关键词进行初步筛选,对有意义和价值的文章可适用部分进行精读。再通过笔记或相关软件进行保存。待用。
宽框架(broadframing):将所有信息集中处理。方便看出其中联系,也可节约大量时间。并提高注意力,减少意志力消耗。
窄框架(narrowframing):遇到一件事就做一次决策。易消耗意志力。容易跳跃到其他事件上去而忘记本来的目的。
(《思考,快与慢》)
为了什么阅读
①阅读=学习:
1.指导型阅读(辅助学习,老师引导)
2.自我发现型(主动学习的过程)
读得多≠读得好
②阅读是一种发现新知识的过程
如何判断你是否做到真正的阅读:你在这过程中学到了什么东西并不是你以前知道的,或者一种你从来没有见过的新的思维方式(重点:从前所不知道的)
主动阅读的目标
1.获得资讯(这样做不是阅读:作者的观点与你一致,了解的依然了解,不了解的依然不了解;
这样才是阅读:不假任何外助,提升自我。玩味,从模糊的概念到完全理解。发现,理解新的知识)
2.为求理解(一开始时与作者相对低水平的理解程度,阅读“高杆者”的文章,以求得到新的见地或者知识)
两种阅读对象
1.读得懂的东西(仅做娱乐,休闲或从中发现新的思维方式)
2.必须读的东西(学习理解更多的事情)
例如:作者说地球是圆的,那么为什么地球是圆的。
四种阅读层次
1.基础阅读(elementary reading)
仅仅认识
2.检视阅读(inspectional reading)
规定时间内完成一项阅读(skimming systematically系统化略读),掌握大纲或大概脉络。比如,这本书“是什么类型“”大概包含了什么内容“
3.分析阅读(analytical reading)
全面完整的阅读。追寻理解。将别人的知识彻底变成自己的知识。
4.主题阅读(comparative reading)
即比较阅读,能够架构出任何书里都没提过的主题分析。全新的独特的知识。
具体如下:
1.基础阅读(elementary reading)
阅读的四个层次
第一阶段:阅读准备阶段(reading readiness)良好的智力,视力,听力,口齿清晰等外在条件
第二阶段:看图识字
第三阶段:快速建立字汇,从上下文提供的线索,“揭发”不熟悉的字眼。
第四阶段:精炼与增进前面所学的技巧,形成自己的阅读经验
2.检视阅读(inspectional reading)
精通基础阅读后进入下一个阶段——检视阅读。(条件:不用停下来检查许多生字的意思,也不会被文法或文章的结构阻碍,至少已经能掌握主要的句子和章节含义了。)
1.有系统的略读(skim)或粗读(pre-read)
快速浏览,旨在发现本书核心价值,以及对你是否有用并且值得阅读
(1)先看书名页,然后如果有序就先看序
(2)研究目录页
(3)如果书中附有索引,也要检阅一下(可能包含了该书的议题范围,和作者的立意及态度)
(4)不妨读一下出版者介绍(可能有作者的主旨)
掌握足够的资讯后,开始真正略读一本书:
(5)开始挑几个看起来和主题相关的篇章来看(如果篇章开头或结尾有摘要说明,请仔细阅读这些说明)
(6)把书打开,东翻翻西翻翻,念个一两段,不要太多。(翻阅全书,随时寻找主要论点的讯号,留意主题的基本动脉,最重要的是不要忽略最后两三页,可能包含了作者认为既新又重要的观点)
现在你至少应该清楚了书的类型,和是否值得继续投下时间和注意去阅读。
保持注意力的集中。
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碰到不懂得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
#主动阅读的基础
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什么?(主题,关键议题)
2.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想法,声明,论点)
3.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自己的判断)
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启发)
核心:努力提出问题,然后尽可能找出答案
#如何让一本书真正的属于你自己
做笔记
(1)重点内容画底线
(2)底线处的栏外再加画一道线强调,或用于句子太长直接加记号
(3)空白处做星号或其他符号——慎用,仅强调最重要的声明或段落
(4)空白处编号,作者论点发展出的重要陈述
(5)在空白处记下其他的页码—强调作者在书中其他部分也有过同样的论点,或相关的要点,或是与此处观点不同的地方。这样做能让散布全书的想法统一集中起来。Cf,表示比较或参照的意思。
(6)将关键字或句子圈出来—这跟画底线是同样的功能。
(7)在书页的空白处做笔记,记录自己的问题,简化说明复杂的论点,或者全书所有主要论点的发展顺序。书中最后一页可以用来作为个人的索引页,将作者的主要观点依序记下来。
# 三种做笔记的方法
(1)结构笔记(structural note-making)
第一,这是什么样的一本书?
第二,整本书在谈的是什么?
第三,作者是借着怎样的整体架构,来发展他的观点或陈述他对这个主题的理解?
(2)概念笔记(conceptual note-making)
做主题阅读时,同时阅读不同的书籍,所标注的笔记,包括多本书的引用及页码标注。
(3)辩证笔记(dialectical note making)
针对一场讨论情境的笔记,从好多本书中摘要出来的,而不只是一本,因而通常需要用单独的一张纸来记载。然后以一个单一主题,把所有相关的陈述和疑问顺序而列。(通过多本书,选取单一主题进行对照比较阅读,也许包含相反的观点。)
# 培养阅读习惯
就像跳舞一样,先学会单一的动作,然后将所有动作连贯起来。
3.分析阅读(analytical reading)
第一阶段:
将一本书的分类
规则一:你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读的是哪一类书(是小说,戏剧,诗或者论说性(注1)的书籍?)
【注1:论说性(expository)书籍,由传达知识,观点,理论,假设,推断组成。】
#理论性 vs 实用性
要让知识变成实用,就要有操作的规则。我们一定要超越“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进而明白“如果我们想做些什么,应该怎么利用它”。
规则二:使用一个单一的句子,或最多几句话(一小段文字)来叙述整本书的内容。
强调整体性。
规则三:将书中重要篇章列举出来,说明它们如何按照顺序组成一个整体的架构。
组织骨架。
#结构与规划:叙述整本书的大意
例:凯文的《必然》讲述了未来必然向全面人工智能的方向发展。
# 为一本书拟大纲的技巧
公式:(参考)一本书分为1,2,3.....部分,一个部分分为1,2,3....段落
规则四:找出作者要问的问题
避免“意图谬误”(intentional fallacy):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简短的公式:
【理论问题】什么事?
存在吗?
为什么存在?/怎么的情况下存在?/原因?
目的?
影响?
特征?
相关联的类似或不同事件?
如何进行?
【实用问题】
结果有哪些选择?
怎么获得某种结果?
采取什么行动?
以什么顺序?
在这些条件下,什么事是对的,或怎样才会更好?
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这样做会比那样做好一些?
第二阶段:
规则一:找出共通的的词义(coming to terms)
找出重要的单字,透过他们与作者达成共识,即寻找关键词
方法:1.每个知识领域都有独特的专门用语(technical vocabulary)
2.有所争执的某个用语
3.阐述主旨及重要概念,数量较少的特殊用语(special vocabulary)
找出词义:利用上下文推敲
规则二:找出作者的主旨(propositions)
为什么他认为我们该被说服,以接受这样的观点。主旨是问题的答案
规则三:从相关文句的关联中,设法架构出一本书的基本论述(arguments)
找出书中说明重要论述的段落或自己架构出来。区别两种论述的不同之处(归纳:一个或多个事实证明共通。演绎:以连串的通则来证明进一步的共通)。找出假设,哪些有证实,哪些是自明之理。
规则四:找出作者想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第三阶段:
评论
规则一:要表示已经真正“了解”了这本书
规则二:理性表达意见,理据服
1.作者的知识不足(uninformed)
2.作者的知识有错误(misinformed)
3.作者不合逻辑-作者的推论无法令人信服
4.作者的分析不够完整
规则三:不可能存在真正统一的意见,如果都统一了,那这个意见很可能就是错的(虽然感觉哪里不对,但是很有道理的样子)
规则四:尊重知识和个人观点的不同,反驳要有理论基础
#辅助阅读
1.老师朋友
2.其他相关书籍
3.导读(commentary)与摘要(abstract)
注意:先看原著,再看导读
4.工具书
5.字典
6.百科全书
(我觉得分析阅读最适合用来读写论文)
4.主题阅读(comparative reading)
检视书单上所有的书
步骤一:找到相关章节
主题才是重点,检视阅读
步骤二: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
将作者的语言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表述
步骤三:理清问题
建立中立的主旨,现象如何发现的,或概念如何表现的
步骤四:界定议题
就不同观点的争议
步骤五:分析讨论
针对问题分析讨论
注意:保持中立
#关于DeepReading 深度阅读(“强力研读”)
1.理清每章逻辑脉络(抛开故事记住文章,纵观全局)
2.找亮点(记下优秀的故事,经典的言论)
3.自己的看法,和心得
4.与曾经读过的书或文章的联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