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听说男性出轨或者家暴,女性忍辱负重直到忍无可忍向外界求救,或者有的女性压根不求救,就以受害者的状态过一辈子,后者在我们父母和爷爷奶奶辈更多见,原因可能是受传统文化制约的缘故。
今天我想和大家说说我生活中的男性受害者,朋友A性格沉稳实在,身材长相一般,农村家庭出身,非常勤劳踏实,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医生,在工作中喜欢上一位年轻的护士,对这位护士展开追求,很快抱得美人归。因为从普遍的社会评价价值观来看,医生这个职业是稳定高收入又受人尊重的,部分护士姑娘们对医生是趋之若鹜。他们同结连理很快怀孕生子,有了孩子后矛盾渐渐凸显出来,因为朋友A的父亲早些年去世了,母亲年迈多病,没办法帮忙照顾孙女,所以这个双职工家庭出现了矛盾,女方抱怨没有人帮忙带孩子,恰好孩子出生那段时间医疗改革,医生收入大不如前,请人帮忙经济上也没法负担。朋友A后来找到他的亲戚来暂时帮忙。看似关于孩子的矛盾解决了,但很快女方又抱怨收入下降,生活太苦,娘家建房子,帮不上忙,很没面子。朋友A应对妻子发牢骚的反应一般是沉默或者辩解,致使妻子反而更加愤怒,反反复复的争吵、矛盾进一步升级,最近朋友A因为和妻子的矛盾在睡沙发,他在朋友面前抱怨,为什么自己这么可怜,每天回家要做家务不说,只要在家孩子也大部分时候是自己在带,如果这样能换来妻子的满意还好,偏偏妻子还不满足,每天下班仍然抱怨工作太辛苦;抱怨他不如别人家的老公挣钱多,给不了她富足的生活;抱怨没有公婆帮忙照顾孩子家庭······他觉得和妻子没法过日子了,这时他的一个朋友说,那干脆离婚得了,与其让孩子看父母争吵,家庭氛围恶劣,不如离婚带着孩子再组家庭生活。他立马拒绝了,说:“不行,再怎么说她都是孩子的亲妈,为了孩子,不能离婚······”这不是朋友A第一次睡沙发,他们夫妻俩就是这样反反复复地恶性循环中。说到这,很多朋友一定心里开始有评判了,这女孩很不知足,贪慕虚荣。我刚开始内心也是这个评判,经过自我成长,我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件事。从朋友妻子的角度,我看到了一个从小生活在重男轻女家庭的女孩,期望能得到更多父母关注而希望嫁给好人家,不仅家里有面子,还能帮衬家里,让父母看到作为女孩,她也是能为家里做贡献的。也因为在原生家庭里得到的无条件的关爱不多,她希望自己的丈夫能够给她更多关爱,可是偏偏她的丈夫是有一个嘴笨实在,用行动来说话的人。看似张牙舞爪的她,实际上内心深层非常需要爱,她在丈夫面前想用抱怨指责来获得关注与关爱,在父母面前用牺牲者,贡献者的姿态赢取父母的爱。可惜沉稳老实的朋友A不懂得妻子抱怨背后的需求,而他的妻子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深层的需求,何谈表达出来。
作为他们的朋友,我想告诉男方, 爱至少有五种语言,在 盖瑞·查普曼写的《爱的五种语言》这本书里,服务的行动只是其中一种,还有肯定的言词,精心的时刻,接受礼物,身体的接触这四种。首先我们得知道对方最喜欢哪几种爱的语言,然后要投其所好给与对方需要的。我也想告诉女方,探究自己情绪背后需求,然后要自己给与自己更多爱与宽容,当自己更加爱自己,内心更加丰盛才能感受到别人的爱。这是一个自我成长的漫长旅程,但是值得踏上旅程。我就是这么走过来的,曾经的我有时受害者心态,指责抱怨对方对我不够好,有时又是施害者,捕捉不到对方深层的需求,往往在对方痛苦的时候刀口撒盐。婚姻中没有绝对的受害者,如果不反思自我,我们既是受害者也是施害者。当我们不去深探为何我们对某些事情会有情绪,而且总是反反复复在同样的事情上产生情绪,发生矛盾呢?我们的生活就丝毫不受我们自己所控制,因为我们的信念系统早已经经由父母、社会文化、道德准则、周遭人文环境所影响而形成,我们看似在做选择,实则因为各自内心固有的信念系统而机械化地做选择,不由自主地坚持自己认为对的立场,放弃了另外很多种的可能性。唯有在自己有情绪的时候,问自己为什么我会有情绪呢?我的深层需求是什么?换一个人会是什么反应呢?生活才开始展现另外一幅景象,而这幅景象才是我们自己真实选择的。
婚姻就如同跷跷板游戏,如果一方不想玩过去的施害、受害游戏,往中间走,那么另外一方也会不得不往中间走,直到平衡。无论在婚姻中还是在其他任何关系中,只有我们觉醒,改变自己,给与自己无限可能性,才能真实地给出无条件的爱和感受到无条件的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