狸猫换太子

作者: 孝义张黑 | 来源:发表于2018-06-12 08:38 被阅读119次

    引子

    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适合于学术研究的人,然而为了有力的反击美帝国主义对我国人权状况无中生有的指责和居心叵测的诋毁,我不得不努力保证自己现在的生存状况以为外交部发言人提供反驳美帝国主义恶意攻击的佐证。因此,虽然内心百般的不愿却还必须得整日价低三下四的在老板的颐指气使中表现自己的崇高而又伟大的爱国主义思想,当然,其中更为主要的原因是每月忍受呵斥后会换得几千块大洋。

    几千块大洋在我交房租、泡美美、把自己打扮的人模狗样后偶尔也能兼济一下那些有福同享的狐朋狗友们,但银行的存款数目却是始终如一的保持在参加工作之前之前的水平线上,仿佛可以用来证明人民币的坚挺和稳定。按照鄙人多年苦心钻研实证经济学理论推断出,我的劳动支出与公司给我的报酬是极度不等价的。我目前只是一个暂住在我国首都北京的普通公民,在这片土地上获得合法身份之前,我无权享有经济适用的价格来购买自己栖身的小窝,如果直到退休的年纪仍然是这种状态,我只能依靠国家的救助机构收留了,我不敢无端怀疑国家的分配制度,所以只有归咎于企业购买劳动力的不等价交换。

    我所在的公司时尚而又传统,是做文化传媒的,通过几年的忍辱负重,我已经熬到一个基本上能够吆五喝六的岗位,在这个岗位上,我可以尽量的偷懒以保证我与公司之间的劳动力交易是公平合理的等价交换。比如,我现在在电脑上看阎崇年绘声绘色的发布自己关于清嘉庆帝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桌上有一个需要审核的电视剧拍摄计划却已经放了三天了。

    象我们喜欢说老板坏话一样,现在的学术界和文艺界都喜欢拿宫闱秘史开刀,按照这些作品的创作要素来归类无外乎包括以下三类1、天朝盛世;2、历史事件;3知名人物,之所以集中到这三个方面,一来因为这些内容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创作者和接受者容易产生共鸣;二来这些内容在学术上已经有了很长时间的积累,研究起来较为方便。我所感兴趣的年代和人物却很少有成功的作品问世。

    我还是一个好奇心很强的人,对混乱不堪的历史时期有着浓厚的兴趣,比如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大跃进等等,但这方面的作品却是凤毛麟角。看着《百家讲坛》里那些说古论今的“鸿儒”也常常生出“彼可取而代之”的荒唐念头来。

    今天是周四,一周的工作也该开始了,虽然从上午开始工作会增加大量的劳动力,使得它与工资的交换更不等价,但我本质上还是会坚守“宁可人负我,不可我负人”做人原则。尽管这样,我也一样会在明天的例会上和那些从周一忙到周五或从周二忙到周五,还有从周三忙到周五的同事们一同接受老板的吹胡子瞪眼,可是,至少我比从周五上午忙到周五下午的同志们要心安理得一些。

    一定有人以为我所在的单位是国企,不然怎么会如此清闲,实则不然。因为我们公司的工作时间其实是在晚上和周末。老总的作息总是和国家劳动法相关规定截然相反,我们一方面要遵守国家法令,另一方面又要配合老板的作息,两着不可得兼,只有取老板而舍法令了,大多公司都是老板掌握着员工的生杀予夺大权而不是国法。

    我桌子上放着的是一个电视剧的概要,据说也是一个历史题材的本子,拿起来刚要看却发现桌子上落满了灰尘,本子拿开后,桌上誊出一个洁净的方块,灰尘愈加明显。工作几年后,我的脾气变得越来越不好,看到这种情况,立即叫人把做保洁的李师傅叫来,学着老总的样子狠狠的将她训斥了一番,仿佛将老板发泄给我的怨气全都转嫁到她身上一样,之后便可以获得一种身轻气爽的感觉。

    李师傅已经是我母亲的年纪,我实不愿意她在一个后辈面前低眉顺眼的工作,开始,我总是和颜悦色的指出其工作上屡犯不改的漏洞,但后来终于出离愤怒了,于是乎全盘接受了老板“大棒子+大棒子”的管理方针。也许这种沟通方式她已经见多了也习惯了,并不会在意,但我内心仍然有着一些不忍和无奈。

    历史背景

    最近收到的一些本子都很无聊,虽然题目都很吸引人,象什么《欢天喜地土行孙》、《皇大姨妈秘史》、《南子的宫廷生活》等等,但不是故事模式陈旧不堪,就是与国家相关规定有出入,为了不影响公司的声誉及形象,只好介绍给其他草台班子或地下组织了。我对这一本也没抱有多大的希望,权当消遣读物看看了事。

    果然又是一个深陷庸俗窠臼之中而不能自拔的本子,故事发生在名臣良将辈出的宋代,出场人物是清官典范包拯,故事情节到也专一,只是《包公案》(《三侠五义》)的开篇大案——狸猫换太子,但只一个故事梗概就洋洋洒洒写了二十页之多,还没有看正文,我就开始佩服编剧惊人的想象力了。

    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讲剧本没有什么新意,但恰好我对这段历史却做过一些较为深刻的“研究”,加上自己虽然经过历代教育机构摧残和扼杀但还有一点点想象力幸免于难,就着这个事件搞出来一个《揭密“狸猫换太子”》或《“狸猫换太子”真相》的讲座来娱乐自己也是还有可能的。所以我就下定决心要用批判的眼光去看这个本子了。

    虽然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是全篇的主干,但实际上,本子的第一章却是在描述了一段宫廷斗争后,来了个后文再表,然后从包公的身世说起,也算是忠实于“石玉昆先生”《三侠五义》的原著吧,可惜《三侠五义》只是小说。

    比如小说一开始便说:话说宋朝自陈桥兵变,众将立太祖为君,江山一统,相传至太宗,又至真宗,四海升平,万民乐业,真是风调雨顺,君正臣良。而剧本也是在这个大环境下展开的。

    但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的,历史上的大宋从建国初期就没有一刻安宁,公元960年之春,当时赵匡胤做为周的统军之将,某一天凌晨他在陈桥驿这座距国都开封只有一段很短距离的小市镇被部下将士惊醒,他们以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拥立其为天子。军士拥立的情事曾发生于五代十国的时期,也曾发生在罗马帝国,这种得了便宜还卖乖的事情根本不用解释。不过赵匡胤不论从拓展疆域的“武斗”还是“杯酒释兵权”的“文攻”都表现出其过人的天赋。

    赵光义先生也向他哥哥一样完全继承了赵氏祖先“抢班夺权”的先天基因,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烛影斧声中就把他那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哥哥给干掉了。

    赵光义顺利登基做了宋太宗,但他却没有宋太祖的英明和武功,自从赵老二登台以来,刚刚建立的宋朝便立即陷入内忧外患之中。大宋朝先后在公元979和986年两次对辽战役中一败涂地。第一次战役找老二几乎被俘,第二次战役他亲自指挥战斗不仅自己身受箭创,一代名将杨业也在这次战役中牺牲。契丹人在胜利后更加得寸进尺,发动了无数次的边境冲突。国内局势也很不稳定,特别是川蜀地区接二连三爆发农民起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王小波、李顺农民起义,弄得赵老二手忙脚乱,难以应付,

    窝窝囊囊中宋太宗不忘前车之辙,将兄弟赵光美和侄子收拾后,好不容易将权力移交给了自己的亲生儿子,以自我解脱的初衷撒手人寰。

    真宗赵恒就是“狸猫换太子”事件发起的根源。小说和剧本上都称刘氏、李氏在真宗晚年同时怀孕,为了争当正宫娘娘,刘妃工于心计,将李氏所生之子换成了一只剥了皮的狸猫,污蔑李妃生下了妖孽。真宗大怒,将李妃打入冷宫,而将刘妃立为皇后。后来,天怒人怨,刘妃所生之子夭折,而李妃所生男婴在经过波折后被立为太子,并登上皇位,便是仁宗皇帝。

    宋君主更名之谜

    换太子的情节之所以能够成为大宋奇案,并被拍成几十级的电视剧,肯定不会是如此简单的。狸猫换太子仅仅是对大宋奇案的一个统称,抛开陈桥兵变不说,宋初的事件大多与这“换”字脱不了干系。

    剧本中的情节大概和原著相仿,只不过罗里罗嗦的增加了一些垃圾情节,观众肯定不会满意,而我对历史情节的描述定然要比之精彩几倍。

    真宗赵恒与八贤王赵德芳是堂兄弟,他的原名本应该叫做赵德昌,之所以即位后要改名字,全都是拜他那弑兄篡位的老爸所赐。话说当年赵光义把他老哥的脑袋砍下来以后,很害怕被大臣察觉,幸好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在南洋留学,掌握的一手蜡塑的手艺,多年戎马生涯但手艺却从来没有耽搁下。偏巧赶上赵匡胤刚刚装修完书房,屋里换了几根一人多高的大蜡烛,点起来灯火通明,宛如白昼一般。

    赵光义与没有脑袋的哥哥同处一室若干天,做了两件事情,第一就是融化蜡烛给赵匡胤做了一个栩栩如死的蜡像;第二件事情就是将哥哥的尸体用砖砌在了书房的夹墙中。如果有一天我登台讲述我的学术成果的时候,一定会有人站起来反驳说;皇帝难道不用每天上朝吗?宫里的太监不会怀疑吗?

    其实,宋太祖在“杯酒释兵权”取消藩镇割据势力后,朝廷的行政工作就基本交由一整套完善的文官体制去管理了,这套体制是对隋代诞生的科举制度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公务员制度,它比19世纪的英国文官体制要早八百多年的历史,但现在很多人还认为后者是公务员制度的起源。在这种体制下,赵匡胤的生活过的十分清闲,即使不去上朝,也是秩序井然。

    在宫里,赵匡胤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规定,太监人数不得超过50人,宫女的人数也是少的可怜,所以,有时你在皇宫里绕上一圈也不会发现一个服务人员,况且宋朝制度左右太监宫女仪仗等都要留在承极殿外面,不能进宫,这些都是赵光义成就大事的先决条件。

    当赵老二将蜡像和真人都收拾妥当后,马上便诏告天下太祖驾崩,从而顺理成章的当上了继任的皇上。虽然如此,但他却由于深度惊恐和良心的不安患上了夜游的毛病,每天夜里起来坐在床上砌墙。这段历史后来被金庸先生发现了,便用在了他的《连城决》里面。

    因为良心的谴责,他甚至不能面对自己姓名中的那个义字,所以在即位后,给自己改名赵炅,他甚至害怕报应到自己儿子身上,所以在遗诏中责令其即位后去掉那个德字。因为赵昌这个名字不甚雅观,所以赵德昌即位后便改做赵恒了。

    以后的赵氏子孙们,虽然看着先皇们如此行为甚是不解,但还是做为一个传统沿袭下去,所以我们会看到宋代帝王在即位后一定是要更改姓名的。

    狸猫换太子之谜

    狸猫换太子的事件在历史上确有其事吗?好多专家不以为然。他们说历史的真相是这样的:李氏本是刘后做妃子时的侍女,庄重寡言,后来被真宗看中,成为后宫嫔妃之一。在李妃之前,真宗后妃曾经生过5个男孩,都先后夭折。此时真宗正忧心如焚,处于无人继承皇位的难堪之中。

    据记载,李氏有身孕时,跟随真宗出游,不小心碰掉了玉钗。真宗心中暗卜道:玉钗若是完好,当生男孩儿。左右取来玉钗,果然完好如初。这一传说从侧面反映出真宗求子若渴的迫切心态,也是真宗无奈之余求助神灵降子的真实写照。虽然不可尽信,但可以肯定的是,李氏后来的确产下一个男婴。真宗中年得子,自然喜出望外。仁宗赵祯还未来得及睁开眼睛记住自己亲生母亲的容颜,便在父皇真宗的默许下,被一直未能生育的刘氏据为己子。生母李氏慑于刘后的权势,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孩子被别人夺去,却不敢流露出任何不满情绪,否则不仅会危害自身,也会给亲生儿子带来灾难。

    我的推断却与他们不同,还是倾向于民间传说。

    真宗之所以没有后嗣,并不是因为5个男孩都早夭,而是因为他根本不能算个男人。他的伯伯是个大英雄,他的老爸虽然无能但还有心收复燕云十六州,但他却史无前例的在澶渊之役后签订城下之盟,和议中虽然宋辽彼此以兄弟之邦的地位同等对待,但宋朝从此被迫每年供给绢20万疋银10万两,开创纳岁币求和苟安的先例。因此我代表全国人民决定,他不能算是个男人。

    既然赵恒不是男人,当年李妃、刘妃就不可能有身孕才对,但是她们偏偏又有了,这只能说明这两个孩子不是真宗的子嗣。在整部《狸猫换太子》中刘妃一边的始终如一的支持者是郭槐,而李妃这边是陈林。那么这就不排除他们之间有瓜葛的可能。有人又要提问了,说他们都是太监。但实际上他们是宦官,在历史上宦官和太监是不同的。宦官担任管理职能,不需要净身。

    那么,这种秽乱宫中的事情就很有可能发生。不过陈林年纪稍大一些,换一个别人吧,那就是秦凤了,因为余忠与李妃容貌相仿,极有可能是陈林的一对儿女。这样拍的话,可以象韩剧那样节约很多不必要的演员,成本可以大幅度降低。

    如果再进行压缩,我们不妨可以将郭槐成当年太宗在南洋留学时带回来的书童,当然,如果增加一段他与当地土著姑娘缠绵悱恻的爱情的话,完全可以将其安排为太宗的私生子。在故事最后,他的死不仅更加顺理成章,而且还可以再加一段宫廷权力斗争。

    郭槐既然来自南洋,身上自然有着南洋土著人的血统,因此一身的皮肤黑中透亮。赵妃用剥了皮的狸猫换走了李妃的太子,不料自己却也生得个见不得人的怪物,因为这个小家伙长的太随其父了,浑身上下黑漆漆、亮油油。寇珠、陈林设计将李妃所生的孩子送给了八千岁代为抚养,而刘妃则让郭槐将孩子送到一个遥远的地方。

    及至后来,真宗所看到的八贤王的世子后,方才招其入宫,但是这个也不是李妃所生的皇子,而的的确确就是八千岁的儿子,从入宫到认母无一不是八贤王事先安排好的。其目的是让大宋江山回归到太祖后代的手中罢了。

    郭槐之谜

    从上一讲中我们已经知道,郭槐是宋太宗在南洋留学的时候带回来的。据我远在大马的周三先生在从商之余考证,郭槐的母亲,也就是太宗的情人应该就是南洋地区普遍景仰的“天妃”妈祖。在正统的传说中,妈祖原为莆田湄洲湾贤良港民女林默,生于公元960年,海难后当地渔民盛传其显灵护航而被尊为护海女神,后经道教《太上老君说天妃救苦灵验经》托道教尊神老君之口,将其列入道教神祇系列,并经有宋以来历代皇帝一再册封,贵为“天妃”、“天后”,成为东南沿海及台湾乃至海外华人普遍虔信的海神。

    但周三先生先生却告诉我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当年为了配合国内的革命事业,赵老二被兄长派到南洋学习国外先进的革命经验,以期将来共图一统江山的宏伟大业。赵光义在一个不知名的小岛上游玩的时候结识了青春年少的土著姑娘林默,林家虽然远居蛮荒之地,但却是此地的大户,真可谓“家中有屋又有田,快活乐无边”。林家的主要产业就是加工定做人体蜡塑,客户分布之广甚至西及欧洲皇室,东到印地安酋长。

    去过南洋的人应该都领略过深受老外青睐的“黑珍珠”的风采,他们属于黑人,在中国古代典籍《山海经》中有关于“黑齿国”的夸张记录,在人种学上,这类人应该是格尼罗人种与俾格米人种的杂交品种。赵老二在一次进香活动中巧遇随母还愿的林默小姐,林默小姐是标准的“黑齿国”人,虽然也一样生的又黑又小,但比起更黑更小的几个婢女来还算是鹤立鸡群。于是乎两人一见钟情,三笑订终身。因为是皇家隐私的缘故,这段史实一直没有被公开,直到明代后期才被小说家发现,并将情节硬生生的安插在了唐伯虎和秋香身上。赵老二为了迎娶自己的心上人,自愿委身投入林家做三等学徒学习蜡塑手艺,谁也没曾想到,他不但在两年后让林小姐身怀六甲,而且蜡塑的才艺还成了他篡位的帮凶。

    林小姐有了身孕之后,先是用一口铁锅放在日渐隆起的肚子上,用练习当地流行的“法锅功”的办法进行掩饰,直到被自己的母亲看出些许端倪,才不得不与赵老二商量私奔,因为林家长辈肯定不会同意自己的闺女和一个没有稳定职业外国革命者回到那个战乱之邦的。在回国的船上,林小姐生下了他们爱情的结晶,也因此付出了生命。赵老二为了纪念林默忍辱负重跟家里人打游击的生涯,给孩子取名叫锅怀。

    郭槐同他母亲一样有着黑黝黝的皮肤,当赵老二把锅怀带回家后,赵老大很是生气。赵老大说:“我送你留洋,是要你带文凭回来的,你怎么带回这么个东西”,因此在赵老大的有生之年,一直都将他这个侄子叫做“文凭”。为了演示这段不光彩的历史,锅怀改名郭槐一直被养在宫里不许外出,对外宣称他是太监。

    待到郭槐的生父赵老二登基做了皇上,郭槐也一直深受“种族歧视”,并没有能够摆脱太监的身份。不过太宗还算是个重感情的人,为了纪念当年的爱侣,便遣人杜撰出一个关于“妈祖”的动人传说,并从自己开始对“妈祖”一再册封。

    包公身世之谜

    刘妃的孩子出生后,虽然因为两代的品种改良,比起其父亲稍微褪色,但仍旧是是黑黝黝、光亮亮。惶恐之余,郭槐让人把亲生骨肉送回南洋,以便他能不在这个充满“种族歧视”的国家继续生活下去。

    送小孩的人是谁已经无从考证,但郭槐却是交代给他大笔的抚养费。在走到江南庐州府合肥县包家村时,此人忽然心智大开,将这个黑小子扔在草丛中,卷吞巨款逃之夭夭。恰在此时,包山的妻子王氏出来寻找被包海扔掉的三弟,发现乱草丛中爬着个黑漆漆、亮油油、赤条条的小儿,便错以为是自己的三弟带回家抚养,由此才孕育出了宋朝的一代忠良。

    包怀和周氏夫妇对自己的孙子突然由白变黑,感到十分疑惑不解。包山和王氏更是怀疑自己的老妈与黑齿国人有染。双方的这种怀疑因为找不到合理的证据,最终不了了之,但这却成了包山生命的转折点。

    包山是包怀老员外的大公子,一直以来以规模化农田作业为研究方向,协助老爹打理家中万顷良田,但自从黝黑的三弟“出世”以后,他就将兴趣点转移到对“黑齿国”的研究上去了。

    在《山海经·海外东经》的简单记载中,黑齿国的人脑袋是黑色的,以稻米为食,有操纵蛇的本领,包山便是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三弟进行了一番身世探密。因为包三黑在学校表现出过人的天赋,因此,包山在后来所著的《黑齿国考》中,将黑齿国的国人描写成个个胸罗锦绣,口吐珠玑的饱学之士,清代李汝珍在写《镜花缘》的时候就参考了这部著作。

    《黑齿国考》不仅描述了南洋地区的黑人种族,而且对其祖先做了深入的考证,包山先生认为他们来自非洲腹地的罗姆族(今生活在尼日利亚中部高原州的首府乔斯市附近),这个考证结果引发了南洋黑人寻根问祖的返乡热潮,也吸引了大批宋朝公民前往非洲观光旅游,甚至有人在当地定居发展,以至于今天的罗姆族仍然有很多人保持有汉人的姓氏,比如宋、杨、周、潘等等。

    郭槐和刘妃对所发生的这一切都一无所知,直到多年以后包公反被李妃认做自己的干儿子,而他们被自己的儿子亲手送上断头台也没算清这场糊涂帐。

    忠奸之谜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古人讲究述而不作,但在宋代,一批象我一样蹩脚写手的崛起,使得历史家的述实显得微不足道,小说与史实往往截然相对,忠臣良将往往被污蔑做奸贼佞臣,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潘美(小说中的潘仁美)与庞籍(小说中的庞文或庞吉)两人。

    历史上的潘美是宋初名将。初事周世宗柴荣,补供奉官,高平之战后拥立赵匡胤称帝建立宋朝。之后在吞并南汉、南唐以及宋与契丹岐沟关之战中都屡立战功,从迁西上标门副使一路攀升到西路军统帅。而杨业仅是其副帅而已,只因在宋辽之战中与监军王侁不纳杨业建策,并强令其出战,又违约不予接应,致使杨业全军覆没。不仅因罪削秩三等而且遭到势力庞大的杨家的打击报复,杨家雇佣一批三流小说家将潘美写成一个十恶不赦的坏蛋,甚至在《水浒》中都延续了让潘家世代男为盗女为娼的指导方针。

    至于包公的死对头太师庞吉在小说中更是坏事做尽,最终在《呼家将》中被满门抄斩解了心头之恨。但实际上传说与事实有很大距离,历史上的庞籍既非太师,更非奸臣,倒是刚直果断的直臣。而《狸猫换太子》中的忠臣陈林,就是历史上的程琳,他却是个奸佞之徒。从一件事就可看出他与庞籍完全不同。据史载,刘太后在垂帘听政时,三司使程琳为了向刘太后拍马献媚,竟向太后呈献武后临朝图,希望太后像唐朝武则天那样正式称帝。幸亏刘太后比校清醒,愤然将图掷于地上,并说:“吾不作此负祖宗事。”而殿中侍御史庞籍却认为仁宗早已成人,理该亲理朝政,不应再使女后称制,故毅然上书,请下阁门、取垂帘议制尽焚之。由此可见,庞籍和程琳二人,忠奸完全不同。庞籍后来做过宰相,曾以太子太保致仕。他只有一个儿子庞元英,而无庞昱,更不是被包拯刀铡而死。

    当时有一个护官符写的明白“杨不杨七郎八虎半边天;三百里阿旁宫,搁不下后周柴一根;玉帝要披蟒龙袍,王母来请常山高;郑家寡妇权势大,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四家在北宋初期同气连枝,权倾朝野。潘美因为得罪杨家而落得千古骂名,而庞籍所得罪的是当时另一位深受四大家族赏识的人物狄青。狄青最早是由庞籍引荐为官的,之后投靠了四大家族与庞籍反目,庞籍也曾经与欧阳修一起上奏折反对给狄青加官,于是便有了后来小说中的大坏蛋庞文父子。

    北宋忠臣良将题材的小说中,还有一位不能不提的大忠臣——八贤王,小说中的八王爷是一位英明神武、正气凛然的人物,手中还有一对御赐瓦面金锏,上书“上打君不正、下打臣不忠”落款是太宗皇帝。他经常用这双金锏打的皇兄、皇侄满屋乱跑来维护四大家族的权利。

    历史上八王原型应该是太主皇帝第四子赵德芳,当过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等重要职务,于公元981病亡,时年二十三岁。然而他在世的时候,杨家将中老令公杨业还活着,六郎杨延昭也未任边关统帅,可见小说中关于他的英雄实际纯属子虚乌有。

    《狸猫换太子》中的迷团太多了,但不外乎是一个换字,假的换做真的,真的换做假的,最后谁也不知道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了。但这个电视剧本没有忠实与史实不能做为正剧来拍,又没有我这样丰富的想象力不能当作荒诞剧来演,只好扔进废纸篓里了。

    几个月以后,我听说编剧界出了一位大妈级的新星,所编著的一个本子已经找到投资方,片名叫《狸猫换太子》,据说这个大妈以前在一家公司做保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狸猫换太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txle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