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我们聊到,传统文化日渐升温,它已经成为了我们当代人的必修课。
然而,传统文化——国学,历经千年积淀,非我们一朝一夕就能掌握。
身处快节奏时代的我们,面对庞大的知识体系,该如何下手呢?
这里,我们用碎片时间,先构建起一个基本的知识框架。
通过了解一些事实,理解国学从哪里来,理解它可以是一门学问,也可以是一个工具。
将来,当我们再次面对他们时,心中便能多一份平静。
上一次我们了解了:
国学从哪里来?
儒家是怎么成为老大的?
轻点 《国学你应该知道的那些事儿1》,了解更多。
这次,我们通过一个概念,看懂千百年来,国学思想是如何为人所用的。
这概念就是“外儒内法”。
01
“外儒内法”,也被称为“儒表法里”。
“外儒”,就是指“外表是儒家”;
“内法”,就是指“内里是法家”。
“外儒内法”的意思,就是外表是儒家的教义,而核心是法家的逻辑。其实说的就是道德教化和武力驯服双管齐下逻辑。
首先我们来看作为外表的儒家。
02
上次我们讲到儒家之所以能当上老大,毫无疑问,本质上是因为它迎合了君王统治的需要。
皇权利用儒学,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为了迎合帝王统治的需要,董仲舒对传统儒家进行了一系列改造,将道家,阴阳家和儒家中有利于君王统治的部分加以发展,行成了新儒术,作为独尊儒术的基础学说。它用君权神授的观点强化了帝王统治的合法性;又用君臣父子、长幼有序的思想安抚民心,教化百姓。
汉武帝但同时,儒家思想反过来又对皇权形成了制约。
儒家思想,借助了皇权将自己发扬光大,同时它还掌握着这套理论的道德制高点和解释权。因此它能用道德的力量,对皇权形成了制约,尽管作用有限。
比如,汉儒强调“天”的至高无上地位,君权之上还有一个“天”的神权,如果君王暴虐,天就会降罪。大臣们在限制皇权的时候也就多了一个倚仗。
魏征进谏可见,皇权和儒家思想事实上形成了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皇权依赖儒家思想给予的合法性,儒家思想依赖皇权给予的权威性。
因此,在汉武帝之后的两千年里,他们相生相长,相得益彰。
既然“儒家”思想这么好,光靠儒家思想就能治理好国家吗?
这里我们不得不讲提一个人。他有学识、有抱负,曾经创业成功建立了新的王朝,可是最后又亲手将之断送,新王朝只维持了短短十几年,他自己也死于战乱之中。这个人就是终结西汉王朝的乱臣——王莽。
03
悲情的改革家——王莽。
西汉和东汉之间有一个短命的朝代“新朝”,它的建立者就是王莽。身为权臣的王莽,废掉了年幼的小皇帝,自己当了皇帝,他结束了西汉,建立了新的政权,可惜仅仅维持了十几年。
以往,我们的历史课本对他的描述就到此为止了,今天我们要把他做小白鼠,从治国理念的角度分析一下他失败的原因。
王莽虽然是一个篡权者,但却是一个“私德很好”的人。
白居易有句诗“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周公本辅佐君王时,流言四起说他将取而代之;王莽在篡位之前,是位谦谦君子——本意是嘲讽王莽因篡权毁了一世好名声,从侧面说明王莽原本私德很好。
王莽生活简朴,多次捐助穷人,拒绝当时盛行的奢靡之风。有一次他的儿子杀了奴仆。以当时的社会环境,可以不了了之,但王莽竟勒令其子自杀,可见其作风正派。当时几乎无人不知王莽的君子风度。
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一片众望所归的呼声中当上了皇帝。
王莽上台后,如果只做个混日子的皇帝,别把国家搞太糟,在历史上很可能又是一个开创新朝代的明君。然而,他学问很大,想搞一番大作为。
汉王朝在交到他手里时已经几乎被玩坏了。从汉武帝开始,国家连年征战,耗尽了财力,汉武帝晚年还推行“算缗令”“告缗令”几乎摧毁了社会经济,汉朝从那时起便一蹶不振。等王莽上台时,国家已经风雨飘摇,改革的呼声十分强烈。
因此,王莽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包括土地国有化,实施类似计划经济的价格管制等。其力度和超前性令人叹为观止,以至于现在有人戏称王莽其实是穿越回去的人。
其实王莽不是穿越的,他的治国理念并非来自现代计划经济,而是来自于过去的《周礼》。
他熟读经典,极为崇拜《周礼》,他幻想只要按照里面的内容去做,国家就能治理好。通过改革,他想“消除社会的贫富差距、消除奢靡之风,甚至想取消奴役制度,解放所有奴婢、奴隶,建立一个人人富足的理想社会”。
有崇高的理想本不是坏事,可问题是他在真正治国理政的方面一窍不通。
比如,他在短短七年中进行了四次货币改革,每一次都颠覆了前一次的做法。尤其第三次改革,推出了二十八种货币同时流通,结果举国上下鸡飞狗跳,混乱不堪。
现实无情地告诉他,《周礼》中描述的纯儒家的那套,只能存在于理想中的乌托邦。
王莽统治15年后,天下大乱,王莽悲惨地在战乱中死去,卒年69岁,而他建立的“新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短命朝代之一。
王莽的失败其实并不是因为他蠢笨,相反,他是一位敢想敢做的改革家。只是他最终扮演了一位试错者的角色。他用行动告诉我们,那套是行不通的。我们能在今天觉得王莽不明智,其实正是因为借鉴了他失败的经验。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作为内在核心的法家的理念。
04
教育百姓,需要儒家。
玩弄权术,需要法家。
法家是一个务实功利的学派,它强调政治手腕、谋略权术。法家的观点大致有三方面“法、术、势”:
“法”指的是法律,用来管理百姓。
“术”指的是“权术”,讲君王如何对待大臣,如何让手下服服帖帖为自己工作,不结党营私。
“势”就是权力、权势,讲的是君王要牢牢地把权力掌握在自己手里,保证政权稳固。
“法家如此现实、功利的观点,任何一个政治家都无法拒绝。
政治斗争在本质上是力量的对抗和博弈,儒家道德仁义虽然讲得好听,但到了真正的政治斗争中,你害我来我害你,光讲什么道德仁义,那不是说空话吗?你是仁义了,结果被政敌害死了,又有什么用呢?”
到这里,我们初步理解了最适合中华文明的策略“外儒内法”。
这也许在我们现在看来,算不上是特别高明的做法,但这其实凝聚了中华民族千百年的智慧,很多经验都是用血的教训换来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