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叶山
赤峰,蒙语中为“乌兰哈达”。乌兰意为红色,哈达意为山峰。赤峰之名,來原于内蒙古赤峰市旧城区的东北角上,有一座赭红色的山峰,今名曰红山。赤乃红色,峰亦山峦。
这座赭红色的山,古称为九女山。来于远古的传说,上天九仙女触怒了王母,受到了责罚,不慎将胭脂盒打翻,撒落在了此地,形成了九个红色的山头。
赤峰地域广袤,雄浑而辽阔。他是内蒙古自治区所辖12个地区中的一个,位于内蒙古的东南部、横跨蒙、冀、辽三省。西南与河北承德接壤,西和北部与锡林浩特盟相连,东、东南与通辽市和辽宁的朝阳毗邻。为祖国北疆,地势隘要。自古有“塞外锁轮”之称,也是华北、内蒙古腹地的北大门。
赤峰山河纵横9万平方公里,土地面积相当欧洲的二个瑞士,分属12个旗、县、区,市政府坐落在红山区。辽代时这里归辽中京路管辖的松洲,因此也有古松洲之称。
赤峰有三面环山竞秀。他的西北是大兴安岭延伸的余脉南麓,西南由燕山山脉环绕,东南由七老图山脉形成了天然屏障,东北面紧靠辽河平原,是一望无际的草原和沙漠。
这里有耕地(1760万亩)、森林(3500万亩)、草原(8900万亩)、山峰、沙漠、湖泊、石林、冰臼等天然景观,文物、古迹、珍惜动植物。
这里人口(460万)众多,为蒙、汉、回、满、鲜等20多个名族繁衍、居住、生息的地区。
这里有著名的草原,如贡格尔、乌兰布统、巴林等,统称昭乌达草原。
以贡格尔为优,是昭乌达草原的缩影。草原上有河流、沙地、湖泊、古森林、石林、古战场。每当夏秋两季,绿草如茵,一望无际,蓝天白云,鸟语花香,勒勒车在草原上奔驰。蒙古包星罗棋布,炊烟袅袅,一派生机。成群牛羊、马儿在水边游动,牧民们嘹亮的歌声,传遍了山野。这是一个,以游牧为传统的地区,现在是一个典型的半农半牧地区。
赤峰有悠久的历史,古老的西拉沐伦河和老哈河滚滚东流逝水,日夜奔腾不息。
两河是由四十余条分支河流汇集而成。横贯赤峰的东西大地。水力之便,养育了一方人世代繁衍生存。
西拉沐伦河为蒙语,汉译为黄色的河。古称为弱洛水、饶乐水、潢水、潢河,起源于大兴安岭南麓,赤峰境内的克什克腾旗大红山子北部。
老哈河,古称为乌侯秦水、托纥臣水、土护真河、土河,涂河、老哈母林河,起源于河北省平泉县的七老图山。两河汇流在翁牛特旗的白音他拉,为西辽河。东流经辽阳西入渤海。
这里的两河、山川、大地,是赤峰历史的见证。古老的先民们曾在这里世代繁衍生息,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智慧,创造了不朽的历史。也给后人留下了无数遗迹和迷尘。
据考古研究:早在一万年以前,两河流域就有人类生存。
新石器时代,生存在这一带的先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富河文化、小河沿文化。其中《红山文化》玉龙的出土,确定了北方赤峰也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据《赤峰史》记载,两河流域曾是商族、东胡族、匈奴族、乌桓族、鲜卑族、库莫奚族、契丹族、蒙古族等北方少数民族繁衍生息之地。
夏、商、周至春秋时期,活动在这一带的主要是商族、东胡族,隶属传说中古代中国九州中之冀州。
战国初期,全境属于东胡居住。东胡属于游牧民族,商朝时居住在商的正北方,周朝时居住在周朝的北方正东。虽迁移不定,但基本没有离开两河流域,因此,两河流域是东胡人兴起的摇篮和故乡。考古发现,这个民族是居住在圆形半地穴式的房屋中。
秦初,南部属于燕国的辽西、右北平郡,北部属于东胡。不久,东胡(春秋时中原人,称山戎)人强大起来,发兵进攻燕国,燕国大败,燕桓侯迁都(蓟)于临易(武阳)。到了燕庄公时,又遭到东胡人的进攻,险些亡国。庄公求助于齐国,齐桓公兵出北伐,打败了东胡。几十年后,东胡人复兴,又出兵燕国,这时燕昭王主政,为了缓和东胡的压力,不得不遣人质到东胡羁押。
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燕国遣贤将秦开,去东胡做人质而休战。
燕昭王是个胸有大志的君主,他利用了秦开在东胡做人质的喘息之机,励精图治,招贤纳士,富国强兵,转弱为强。
秦开在东胡多年,熟悉了东胡的地理政事。归国后,于公元前300年,率大军北伐东胡,将东胡的势力,打退到燕国北方千里之外。
燕国为了防御东胡人南进,在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五郡,建起了燕长城。西部起点造阳,就是今天的北京怀柔县东北,东部终点在襄平,就是今天的辽宁省辽阳市。
燕长城古遗址,现在仍保存的较为完整,长城的走向,由西向东南燕山延伸。由河北省围场境内进入赤峰市的喀喇沁旗,向东经美丽河越老哈河,进入辽宁省朝阳地区的建平县北境,再进入赤峰市的敖汉旗。又经新惠以南、丰收、克力代、贝子府、王家营子进入通辽市的奈曼旗,向东进入辽宁省境,直到辽阳市西北。
燕长城全长500余公里,在赤峰境内约300公里。这长城的建设是据险要,就地取材,或石砌或土垒而成。阔2~4米,高3~5米。长城沿线设由城堡、烽燧,犹如巨蟒,逶迤盘旋在辽西大地上。(原创)
接下篇:赤峰历史风物:两河的历史(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