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复盘与展望——《解读中国经济》读后
《解读中国经济》这本书讲述的是,中国经济奇迹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把握好现存的多项有利条件,中国经济有希望高速增长到2030 年。本书是作者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全面复盘。他曾在北大开设了一门广受好评的课程,叫做中国经济专题,覆盖范围十分广泛,从中国在前现代社会的经济成就,讲到工业革命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发生的“李约瑟之谜”,再到近代的落后,社会主义革命和赶超策略,最后到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对改革前景的预测。
作者林毅夫,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曾在世界银行任职,是世行历史上第一个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具有深厚的西方经济学素养,论文引用率在华人经济学家中名列前茅。同时,他长期研究中国改革,对中国经济的内在运行机制有着独到的见解,被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福格尔认为是最有资格解读中国奇迹的人。
如何评价中国在改革开放前的经济发展?新中国刚建立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为了快速将中国转变成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国家借鉴了苏联经验,以举国之力发展重工业,在短时间里完成了工业化。因此,为了实现“富国强兵”,“赶英超美”的期望,中国在 1978 年前的经济布局,以发展重工业为核心。
在资金短缺、重工业盈利慢的情况下,当时国家采取的办法,就是实施政策干预,压低原材料价格和工人工资,使得企业成本下降。国家给予企业垄断地位,保证它们获得高收益。这也意味着企业必须收归国有,因为如果企业私有,那么资本家肯定会把剩余资金投入到利润更高的产业去。为了保证这些资金流向优先发展的产业,国家必须将企业国有化,还要对企业进行直接干预,由国家计划安排生产。
这样的一整套操作,确保了资源流向当时最具有优先权的部门。这套打法背后的逻辑,就是在一穷二白的先天限制下,国家想尽了一切办法,发明了一整套制度安排,将资源最大化地动员起来,用于工业发展。用经济学的眼光看,这套制度安排,对市场和价格造成了扭曲。这种拼尽一切资源,追求逆袭的打法,有很多不利后果。重工业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能创造很多就业机会,因此既不能转移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还要将城里的待业知青,下放到农村去。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没有提高,一直到 70 年代末期,还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挣扎在温饱线边缘。
为什么不被看好的中国改革成功了,而俄罗斯、东欧等许多国家的改革却陷入了经济危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的关键,是发展和本国要素禀赋结构符合的产业,这样才能在竞争中拥有比较优势。资本密集型的国家可以发展对技术、资本要求都比较高的产业,而劳动密集型的国家,最优的策略就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新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显然违背了自己的禀赋结构。
虽然中国的渐进式改革被批评为不彻底,但从另一个角度,正说明中国改革采取的是慢慢消化历史负担这样一种方式。一方面,将那些不符合资源禀赋结构,但对国计民生影响重大的企业,继续给予必要的保护,同时创造条件改善它们的自生能力,逐步从计划向市场并轨。另一方面,将自由市场机制引入到可以充分发挥中国劳动力优势的产业,比如说承接发达国家下游的产业链,进行加工、代工,既免去了高昂的研发成本,又符合中国的资源禀赋结构。结果就是充分激发了比较优势,催生出大量具有自生能力的企业,成就了“中国制造”和“世界工厂”的奇迹。
中国经济仍然有着高速增长的潜力,如果合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中国经济平均每年 8%的增速至少可以持续到 2030 年。作者的信心从哪里来呢?他明确反对中国经济下行是内部问题这种观点,认为这个趋势是国际环境不景气导致的。面对国际经济形势的不景气,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增长,必须转向内需特别是投资。作为一个中等收入国家,中国跟发达国家不同,存在很多高质量的投资机会。
中国还处在快速城市化阶段,环境问题也急需改善。这些都是处在中国这个发展阶段的国家特有的机会。因为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已经完成,基础设施、环境都很好,它们在发生危机,增长乏力的情况下,反而找不到高质量的投资机会来拉动增长。虽然不少发达国家的基建比较完善,但是年代相对久远,因此可能比不上中国。比如美国的铁路就不如中国的高铁,很多大城市的地铁也是出了名的脏乱差,和中国城市新修的地铁完全不能比。
最近几年,中国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会不会成为危机的触发点呢?中国地方政府的债务大概占GDP的 20%,与国外地方政府横向比较,这个比重不算高。而且中国地方政府借债主要是为了投资,比如说修地铁,因此净负债相对来说更低,不用过于担心。此外,中国还有民间储蓄率高、外汇储备充足两项优势,使政府有能力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中国还存在许多产业升级的机会。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现阶段已经积累了过去根本不敢想象的资本量。同时,劳动力也变得越来越稀缺,意味着中国资源禀赋结构在不断向发达国家靠近。在这种不断变化的情况下,需要认清自己在每一个阶段的比较优势,更新发展方向。从原来的引进技术,到现在鼓励自主创新,不断向产业链上游移动,积累更多的资本。通过发展、升级、发展、升级这样一种迭代过程,实现将人均资本量提升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样一个目标。
当然,作者在本书中作出的判断,建立在能够充分把握一切有利条件的前提上,指出的是中国有这个潜力,但能做到几分,还是要看人为。作为一家之言,作者对中国经济发展状况及前景的分析偏乐观了些,但还算是言之有物,吾等乐见其成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