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于《宝庆府》之“宝庆名门”栏目
马一鹰/文
马巨材(马子任)是我的六伯父,从小就听祖母和族人说起他好多故事。他对于我来说,一直是神一样的存在,总想了解他更多一些。可惜,除了族谱记载和族人的日记、传记,互联网上有关他的信息很少。
有一次,百度到一条资讯:“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张国焘、马子任、林伯渠、李维汉、李立三等红门的高级门徒头目,全都是国民党一大的代表。而李大钊这个有门无国的红门死士,更是位列五人主席团之列,马子任则当选了候补中央执行委员。”
看到“马子任”三个字,我欣喜若狂,特别想找到更多的历史材料。
一次偶然的机会,搜索到六伯父及其革命战友王昌明的故事。我就想,要把六伯父和他的战友们的故事整理出来并传播出去,他们都不应该被遗忘。说不定,他们的后人有一天会发现这些文字,一如我般的欢欣雀跃。
马巨材【马巨材小传】
又名马子任、马任,派名永式,号陆村。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出生于长鄄马氏家族。1924年8月1日入读由孙中山六个月前创办的国立广东大学预科,成为第一批学生,升入本科后,在理化系肄业;1926年春,被孙中山一年前创办的黄埔军校 [1] 入伍生部聘为普通学化学教官,后来改任校本部少校教官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此两校史称“一文一武”,文为十大名校、武为将帅摇篮);军校初创时期的教官仅74位,其中少校7位,当时一起共事的有孙中山、蒋介石、周恩来、廖仲恺、成仿吾、戴季陶、方鼎英、顾祝同、何应钦、李济深、马非百、毛泽覃、聂荣臻、叶剑英、恽代英等。1927年12月11日和马子谷、黄英博(黄春源)、刘肖愚、王昌明、朱迪、马哲民、区克宣等在马非百的军校住所乔装参加广州起义。失败后乘海轮由广州到上海再到洛阳,担任河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社会科学教员,和黄英博、孙席珍、招勉之等老师一起从事革命工作,宣传共产主义思想。三十年代初期开始任教于河南省立开封高级中学,和徐干青、石静涛(石恩波)、杜孟模、李文彬、武狄生等老师借鉴北大办学方针,把开封高中办得有声有色。1935年12月23日,和徐干青老师设法从学校后门放走响应“一二 · 九运动”的学生,并亲自到南关火车站具体指导“卧轨”抗议行动。1938年夏和范文澜、嵇文甫、王阑西、杜孟模等教授一起筹建“社会科学读书社”,发展社员400余人,团结广大师生宣传抗日;紧接着开办《沉默》、《群啸》、《理论与评论》、《解放之路》等进步报刊,利用主讲“公民课”宣讲“资本论”和传播马列主义,动员并资助进步学生奔赴延安或到抗日根据地直接参战。1940年在“开高”临时驻地内乡县夏馆镇外的河边以钓鱼为掩护,与地下党接头,接受指示和汇报工作。1943年元旦被“中统河南省党部调查统计室镇平分区”逮捕关押(1942年8月至1943年12月,中统河南省党部调查统计室镇平分区和国民党河南省党政军伏牛山区工作团在整个南阳地区共抓铺1110人,史称“南阳血案”)。
国立广东大学钟楼【黄英博小传】
马巨材的大学同学和广州起义时的革命战友。曾用名黄春源。清朝光绪三十二年(1906)出生于湖南长沙县东南乡。1924年毕业于长沙县立师范学校,紧接着考入国立广东大学哲学系。毛泽东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期间,黄英博任国民党中央党部宣传部干事;邓中夏任省港罢工委员会党团书记、顾问和工人纠察队训育长期间,黄英博任省港罢工委员会宣传部任干事。1925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7月起,先后参加全国七届学联代表会、广州学生运动、广州起义、上海示威运动、南京学生运动、南京反内战自救活动、湖南和平起义。从1927年3月起,先后担任香港中共广东省委秘书处秘书、上海团中央秘书处秘书、上海杨浦区团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青年反帝大同盟主席、上海法租界团委宣传部副部长、香港中央交通总站副书记、八路军驻湘通讯处秘书、湖南省盐务管理局川盐运输分处处长、广州市政府视察秘书、湖南省财经委员会副主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等职。
《中央日报》【刘肖愚小传】
马巨材的大学同学和广州起义时的革命战友,鲁迅在日记中前后11年29处提到与他的交往,也谈到他与胡风的接触。清朝光绪三十二年(1906)出生于湖南长沙,先后使用过的名字有刘小芋、刘小宇、刘小愚、刘瑀、刘达尊。先后就读的学校有湖南长沙私立修业中学、广州中山大学(中文系)、日本东京明治大学(经济系)。先后担任过的职务有《中央日报》编辑兼记者、上海真茹国立暨南大学预科讲师、河南省政府编审员、江苏沛县中学老师、中国大学财政学讲师、上海税警总团少校秘书、国民革命军第8军军部秘书、黄埔军校第七分校上校政治教官、陕西省户县县长、陕西省政府编译室主任、湖北人民出版社编辑等。先后撰写过的杂文和诗歌有《这一本语丝》、《给我一个春天的人生》。先后交往过的名人有黄英博(黄春源)、毕磊、毛盛炯、鲁迅、施存统、戴季陶、孙伏园、顾孟余、胡风(张光人)、穆济波、沈君、邓初民、夏康农、周建人、景宋、朱迪、马巨材(马子任)、林语堂、蔡元培、陈瀚笙、许德珩、蒋述卓、曹聚仁、夏丏尊、郑振铎、汪静之、章衣萍、章铁民、陈妤雯、郑泗水、陈翔冰、温梓川、张秀哲、周正扶、白薇、杨骚、施复亮、丁玲、胡也频、马哲民、陈豹隐(陈启修)、刘侃元、李达、陈独秀、魏猛克、黄杰、田间、梅志、金宗武、曹聚仁、区克宣、黄琪翔、郭沫若、章伯钧、胡宗南、董剑、李文、袁朴、陶峙岳、周士冕、刘堪、李品仙等。——以上内容来源于刘肖愚之子李希安的回忆录。
广州苏维埃政府和广州起义军总指挥部旧址——广州市公安局【王昌明小传】
马巨材的中学同学和革命战友。宝庆人。毕业于宝郡联合中学。1926年3月,和唐国治一起担任宝庆县第一次党代会党部常务委员。1927年12月11日凌晨3时半,广州起义爆发,时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军官教导团书记官的王昌明和马非百、马子谷、马子任拿着手枪,脖子上扎着“红领带”参加血战;12月16日,幸存的军官教导团、警卫团、黄埔特务营和工人赤卫队共1300余名官兵,在广州北部的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整编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师”,下辖三个团,领导有叶镛、宋湘涛、袁国平(袁裕)、唐维、王侃予、陆更夫、徐向前等,王昌明任师部秘书。1930年王昌明受命到上海与周恩来、潘汉年接头,被安排在龙华寺,赵朴初居士负责接待,白天是和尚,晚上学习无线电收发报机的安装、修理、收报、发报、密码使用及破译等。1931年王昌明在信阳师范学校成立中共秘密联络点,发展了姚雪垠等大批共产党员。1938年王昌明女儿王克勤赴美留学,马非百资助了两千块大洋(学成回国后工作于北京协和医院)。1941年秋王昌明从信阳去西安八路军驻陕办事处公干,顺便购买四袋面粉、一袋大米给马非百。1942年王昌明同意做马达的入党介绍人。1943年王昌明建议马达就读西安中正中学(黄埔军校第七分校官佐子弟学校),参加学生运动;当年的八路军驻陕办事处工作人员有200余人,周恩来、朱德、刘少奇、彭德怀、叶剑英、邓小平等多次到办事处指导工作,会见各界爱国人士和国际友人,同国民党当局商讨抗战事宜。1944年春在西安从事铁路统战工作,和陇海铁路管理局局长袁伯杨联系密切,为西安地下党组织工人群众护厂、护路创造了有利条件。
北伐战争【黄承先小传】
马巨材的大学同学和革命战友。清朝光绪二十六年(1900)出生于湖南岳阳。1921年毕业于武昌湖南旅鄂中学,接着考入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预科;1923年春加入该校进步学生组织“新学生社”,成为学生运动的骨干分子。1925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冬远赴南洋荷属东印度邦加岛中华启智学校任教。不久,因发动华侨支援国内革命斗争,被荷兰殖民当局驱逐出境。回国后进入国立广东大学农学院学习,担任学院学生自治会主席;曾主编《农声》会刊,热情讴歌农民运动。1926年夏放弃官费留法机会,参加北伐战争,担任国民革命军第2军党部秘书。随北伐军平定福建后,出任福建省农民协会秘书长、福州市公安局党部主任,为发展农运、建立政权、整顿治安作出了贡献。1927年4月6日,受党委派回到广州,在中山大学组织群众,支援北伐战争,4月15日与中山大学30名革命同志一起被国民党军队逮捕、杀害。
日本早稻田大学【马哲民小传】
马巨材广州起义时的革命战友。字浚,号铁肩。湖北黄冈人。先后毕业于武昌外国语专门学校、福州高等工业学校、德国柏林大学(社会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五四运动”后,先后参加上海马克思主义学会、上海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苏俄远东各国共产党和各民族团体大会、广西反帝大同盟、湖北乡村促进会、反美大游行及“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斗争。“一大”后,与陈潭秋在武汉创办《中外通讯社》;1922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当选为中央常委;1948年受民盟中央之命,与李伯刚、唐午园、戴今生等筹建民盟武汉市地下支部。从1923年秋开始,先后担任中共武汉区委委员兼武昌地委委员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驻日支部书记,中国国民党驻日总部常委兼组织部长(国共合作时期),广州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处文书主任,武汉国民革命军第十五军政治部文书股长兼《汉口民国日报》编辑,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教官,国民政府劳工部秘书,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北平师范大学社会系和中国大学经济系主任,广西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大学教授,朝阳学院政治系主任,重庆民盟中央机关报《民主报》总编辑,《民众日报》主编,西南学院教务长兼教授,武汉湖北省农学院教授,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兼教授,中南财经学院院长,武汉市人民政府委员,市政协第一、二届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民盟中央第一、二届常委,民盟湖北省及武汉市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专著有《国际帝国主义论》、《经济史》、《社会进化史》、《帝国主义基础知识》、《社会经济概论》、《精神科学概论》、《新社会学》、《论抗建经济问题》等。——以上信息来源于许德珩回忆录《为了民主与科学》。
《近代欧洲经济史》【区克宣小传】
马巨材广州起义时的革命战友。暨南大学教授。1933年元旦出版的《东方杂志》(总第三十卷第一号)以83页的篇幅刊出142人的244个“梦想”,其中就有区克宣,另外还包括了柳亚子、徐悲鸿、郑振铎、巴金、茅盾、俞平伯、郁达夫、张申府、陈翰笙、金仲华、张君劢、邹韬奋、周谷城、宋云彬、李圣五、陶孟和、顾颉刚、章乃器、周作人、杨杏佛、马相伯、林语堂、夏丏尊、叶圣陶、俞颂华等大批人们所熟知的知识分子。区克宣说:“准照中国目前的情状,实不是一只什么睡狮或醒狮,而倒像一只可怜的骆驼,不管什么合理与不合理的负担,都一天天的加重在它身上,而它将来也只有忍受着那样的重负,一天一天地在无边际的沙漠中前进!”与区克宣有关的专著有:区克宣编,1929年由上海乐羣书店出版的《近代经济思想史纲》;Knight Barnes & Flugel 著,区克宣、章植译,1924年出版、1932年印刷的《近代欧洲经济史》(民国版初版);斯班著、区克宣译,1932年8月由上海大东书局印行出版的《经济学说史》(全一册、中华民国二十一年初版)。——以上信息来源于许德珩回忆录《为了民主与科学》。
北京大学旧址【杜孟模小传】
马巨材的高中同事和革命战友。字宏远。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出生于河南杞县人。教育家、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党员之一。“五四运动”前后,在杞县进步知识分子孟墅垣开设的私塾中读书,开始接受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1923年,在开封二中和同学吴芝圃等在杞县发起成立“风俗改良社”和“读书会”,试图从社会风俗方面革除旧礼教,组织青年学习社会科学、马列主义书籍。1924年夏将“读书会”改为“社会科学研究会”,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中国革命问题,积极开展民主、爱国、反帝的群众运动。1925年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先后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曾任党支部书记。1926年“三 · 一八”惨案发生当天,组织同学去天安门参加国民示威大会和游行,腿上留下一处伤疤。1927年下半年出任中共北平市东城区委负责人。1928年夏至1929年春,再次担任中共北京大学党支部书记,193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毕业后长期以教育工作者的身份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5年“一二 · 九运动”爆发时,组织开封高中教师声援北京大学学生会,声援“一二 · 九运动”;组织党的外围团体“社会科学读书社”,宣传革命真理和党的抗日主张,在他的鼓动下,一批进步学生投奔解放区,参加革命。解放战争期间,与河大进步师生一起参加“反饥饿、反内战、反独裁”的革命群众运动;指导学生创办《钢铁》杂志,发表化名文章介绍解放区的情况;与河大教授王毅斋、李俊甫、段再培等共同组织成立了河南省民盟地下支部。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开封高中校长,河南师专副校长,河南大学教授,开封市副市长,河南省数学学会理事长,新乡师范学院(现河南师范大学)副院长,郑州大学教授,民盟河南省主任委员,民盟中央委员和河南省政协副主席,河南省副省长,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等。
一二 · 九运动【徐干青小传】
马巨材的高中同事和革命战友。又名宪帮,化名彭涛。1896清朝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出生于许昌县碾徐村。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勇于追求进步,受到李大钊的赞扬,并结识了彭雪枫、路水鉴、李文彬等共产党员和进步同学。1927年8月担任洛阳八中教务主任,和校长秘密放走洛阳专员指名逮捕的共产党员老师齐燕铭、张宇瑞。1929年8月担任开封高中训育主任兼教国文课,和石静涛(石恩波)、杜孟模、李文彬、马子任、武狄生等老师借鉴北大办学方针,把开封高中办得有声有色。1935年12月23日,和马子任老师设法从学校后门放走响应“一二 · 九运动”的学生。“七七事变”爆发后,以许昌县社会军事训练总政治教官的身份,于1937年10月带领开封高中及其他中学学生到许昌县农村进行社会军训。1938年2月赴确山县竹沟会晤彭雪枫、刘子厚、王国华等中共河南省委领导并加入中国共产党,直属中共河南省委领导,以教员身份为掩护,从事党的秘密工作。从1942年春开始,先后担任许昌灞陵中学教导主任、开封高中教导主任、开封高中校长、开封市文教局局长兼开封高中校长、河南大学秘书室主任、河南大学教务处长兼河大机关党总支书记。——以上资料来源于:中共许昌市委党史研究室。
国立第一中山大学旧址以上是八位平常与六伯父交往密切的战友。还有六伯父母校(国立第一中山大学)的校长和很多同学,也一起在广州起义中浴血奋战过,他们是:
周文雍和陈铁军邹鲁(邹澄生)、周文雍、陈铁军、陈嗣琰、陈铁儿(陈铁军胞妹)、冯郅郁、郭士章、黄孝畴、黄义祥、李友芳(李伟烈)、梁蕴石、廖家桢、毛盛炯、欧济民、沙文求、吴毅、张志章(朝鲜)、郑作贤等。
其中,邹鲁是首任校长、广州起义发起人之一;周文雍,既是广州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也是影片《刑场上的婚礼》之主人公。
黄埔军校旧址另外,和六伯父一起参加广州起义的黄埔军校同事、学生太多,难以统计。
整理好这些资料,真是五味杂陈、感慨万千,想想六伯父和这些革命战友太不容易了。愿他们在天国幸福、安好……
马氏宗祠旧址马氏宗祠创建于清朝康熙五十三年(1714);三修于1935年,于右任 [2] 题额;此图摄于80年代。
参考资料
[1]
民国时期,“黄埔军校”和“中央军校”没有区别,只是不同年代的不同称呼。真正意义上的黄埔军校只开办三年,从1924年6月到1928年3月,广州长洲岛共招收七期学生。到20世纪40年代晚期,黄埔学生在国民党军政界中一时将星闪烁,名将如云;其中,绝大多数是前七期学生,最风光的是前四期。马非百、马巨材两兄弟于1926年春进入入伍生部担任教官,3月8日第四期入伍生升学考核转为学生,1927年12月广州起义失败后两兄弟去到上海。1928年3月,黄埔军校迁往南京,改名“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从改名那一刻起,国共合作联办的“黄埔军校”就不复存在。后来一再改名,1929年9月10日改名为“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1931年3月又改回“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946年1月再改名“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1950年10月台湾当局在高雄凤山复建“凤山陆军军官学校”延续至今。
[2]
于右任:原名伯循,字诱人,尔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清朝光绪五年(1879)出生于陕西三原。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中华民国开国元勋之一,中国同盟会早期骨干,中国近代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文化团体“南社”的重要成员;长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尤其是担任监察院院长一职长达34年;同时也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创办人和复旦大学、私立南通大学校董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