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我是一个八零后,当“真正含义是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们”初入社会时,大众对我们的评价似乎贬义多于褒义。我们常被前辈们感叹为“失落的一代”“自私的小皇帝”“娇气”……颇有一种怒其不争的无奈与失望。被问到是否是八零后,曾经我的回答常常带着复杂的情绪。一方面骄傲自己还年轻;另一方面又很反感那些自动贴上来的时代标签,觉得颇为不公平。
记得小时候,每当犯了错误被我妈各种“嫌弃”时,就会被念叨:
“想当年我们小时候,放学回来又要扯猪草,又要到河沿边去挑鹅卵石,还要照顾弟弟妹妹。你瞅瞅你,一个老婴儿一样,就知道吃……”。
“想当年我们到18岁就已经结婚生子了,你瞅瞅你现在十七八岁的人了,你能干点儿啥,一个老婴儿一样”。
……
虽然无论长多大都被老妈嫌弃成“老婴儿”,但自我感觉真的不算太差。起码是真的很乖,乖到逆来顺受的程度。虽然不需要扯猪草挑石头,但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一定不输全班同学。“没机会扯猪草挑石头,怪我咯?”“不能十七八岁结婚生子,怪我喽?” 咱也暗搓搓的很不爽好不好!
直到第一份工作报到,爸妈觉得我第一次从老家到深圳这么一个灯红酒绿的大城市来,生怕我傻愣愣的被人骗跑卖掉了。于是毫不犹豫的一路保驾护航送到公司人事处报到。人事部同事一见我父母也跟着来了,就大声对领导报告“这个人是被爸爸妈妈送来报到的” ,人事部的领导走过来满脸不可思议的问我:“你怎么还让父母送?” 爸妈瞬间觉得很懊悔跟着上了楼,只能尴尬的扯个自己都不太相信的谎说:“我们来旅游的,顺便来看看”。当时觉得虽然可以理解公司同事们的惊讶和不理解,但这有什么好大声嚷嚷的? 儿行千里,父母对第一次出远门的孩子的担心,孩子虽然未必认同,却理解并想成全父母的安心。这种家人间彼此默默的情感,在外人看来就成了还需要被父母护送的“娇气”。很多时候,人们总是用自己生活习惯的标尺来衡量陌生的人和事,自以为的理所当然或许就成了别人的尴尬和为难,因为,或许你真的不曾理解。
此后,在工作中遇到各种挫折和挑战,也没少被这个社会贴过各种标签。但是,我们真的在尽自己所能的努力着,只是我们的情感、思维和行为方式和前辈们偶尔会有不同而已。
顶着众人对八零后贴的各种标签,我们从懵懂的“少不更事”跌跌撞撞地走到了“人到中年”。渐渐的,被“怒其不争”和被众人看不懂的一代换成了九零后。人们冷不丁的又没看懂九零后的思维、行为方式以及处事态度,忽然觉得八零后其实也能被理解了。八零后在欣慰自己头上的标签渐渐转移的同时,也赫然发现自己已经不再年轻。神情复杂的看着九零后为主的年轻一辈以及马上登场的零零后,甚至偶尔也加入了给下一代“贴标签”的大军。
无论是青春年少,还是人到中年,我承认时代赋予每一代人客观事实下的印记,但却反感这些给我们每一代人定性的标签。从事HR工作那么些年,常常有各种解读八零后九零后的员工管理课程出来,也都不太感兴趣。在我认为,无论是否是同一代人,每个人都个性分明、各不相同。他们每一个人在我眼中都是特别和平等的存在。曾经觉得人为的把每一代人的特点进行归类,对我而言,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帮助和意义,也觉得这样似乎有些不太公平。
后来反思,又觉得或许关键不在于八零九零这些人的特点解读,而在于透过一代人对这个时代特点的反馈。每个人的不同特点,一一解读,对于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需要大量接触不同年龄层人群的人来说,或许会觉得着实有些费神。但时代的特点是相对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归类解读似乎能让他们的工作更加简单一些。一滴水能反应太阳的光辉。我们都是一颗颗小露珠,都在用自己的生命反馈着属于我们的那轮烈日的光芒。
近些年工作的原因,我也越来越多的接触到很多年轻的九零后孩子们。在相处的过程中,也越来越被他们每个人的故事所吸引,因此就想摘录几个。我不想给他们贴上一个统一的标签,只想透过她们每一个人的故事,尽可能的多了解甚至于努力去理解:这个时代下,这群年轻人的想法和感受。
我想要的是“拒绝定性标签,只要理解”。
壹 从迷惘到坚定——我不想让爸爸再做那么危险的工作!
知乎上偶然间看到一个问题:“你和五年前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倒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起码给很多人提了一个“停下来,自我觉察和检测”的醒。
我们常被每日琐事缠绕,不是过日子,倒是被日子一遍遍的给过了。忙碌到忘了过去,忘了初心,也忙碌到没时间思考自己未来到底将要去向何方。就这么忙忙碌碌混混沌沌被生活推着向前走。
那么,是时候静下心来思考:你和五年前最大的区别是什么?五年后跟今天的你又会有什么不同?
私以为这实在是个发人深省的好问题,反省之余,也多次分享给周围的朋友,其中一个就是婉婷。
婉婷是我年初某日和家人外出用餐时在餐馆认识的一个95后小姑娘。那日餐厅的顾客很多,坐了满满一屋子,但接待的服务员才三五个,只见他们忙得脚不沾地的穿梭与每一桌之间,而婉婷是其中最为主动、热情的一个。她始终保持朴实的微笑,真诚的为每一桌顾客提供她的用餐建议。当时我便很喜欢这个小姑娘,毕竟在这个城市,忙碌的餐厅不少,忙碌的人不少,而在平凡的岗位上忙碌着但一直保持真诚微笑的人并不多。后来她告诉我,那段工作经历虽然非常辛苦,但很充实很快乐,因为每天都可以学到很多新东西,可以看见自己的成长。
后来我和婉婷一直保持联系,偶尔会在微信上问问近况。我很欣赏这个小姑娘为了自己的发展只身来到深圳拼搏的勇气,更欣赏她为了给父母更好的生活而努力的孝顺,这种拼搏的热情像极了很多年前的自己。当知道她现在的工作需要经常通宵熬夜时,作为一名健康管理师,我建议她换一份工作,起码不用熬夜。但当时她并不以为然,还觉得自己作为一个年轻人,熬夜后照样精神百倍的上班,实在是件很正常甚至很牛的一件事儿。她认为晚上不睡,大不了白天多睡会儿,找补回来就好,丝毫没把我的建议放在心上。
过了两三个月,我外出就餐,经过她所在的餐厅外,见她恹恹的站在门口发宣传单,满脸都写着疲惫。上前简单问候几句后,小姑娘对着我哭了:“姐,现在是半个月换一次班,我已经熬了好久的通宵了。好累啊,以前在家很少生病,最近我重感冒好几个星期都不见好。”她摸摸自己的脸接着说:“今天下午来上班,太匆忙,没来得及化妆,同事看见我的样子就嚷嚷着说‘就像见着鬼一样’”。我看看她那与之年龄不符的晦暗的脸色,叹了口气说:“熬夜确实很伤身,但你还年轻,好好调理会好起来的,不用太担心,有些话我之前跟你建议过,但选择还是在你自己。”有些事情还要她自己想明白才好。
她沉默了一会儿,抬头看着我:“可是姐,我的学历不高,才初中而已。我不知道今后自己的路该怎么走,不知道自己该往何处发展。”被问到对未来的目标,她满眼茫然的摇摇头,说眼下只想着好好工作,多赚钱寄回家。至于自己未来的规划和目标,从未想过,也不知道从何想起。可日子往往就在我们的茫然和置之不理中嗖嗖的划过,尤其对于女人而言,可以轻松上阵、全力拼搏的青春岁月并不多。
若用平时在企业跟员工做目标与规划的沟通方式,或许并不适用于她,我想了想,建议婉婷:“找个安静、不被干扰的时间,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未来的五年或者十年后,你正在过着你想要的生活,尽量的看清楚出现在你脑海中的那个画面的每个细节,然后记下来,那就是现阶段,你心中最想要的。”
其实,这个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此刻想到的画面都受限于当下的环境、资讯、知识和价值观等,就算此刻看清楚了自己想要的五年或者十年后的生活画面,并以此归纳出此刻的目标,也是具有一定时效性的,它是一个需要不断升级调整的主观具象化的目标。尽管如此,此刻对于婉婷而言,是最高效最实用的方式了。
人活着,就如在海上航行的帆船。如果我们的航行没有明确的目标,就容易随波逐流,兜兜转转。无论什么时候,帆船被偶然挂过一阵风推着走,船上的人以为有风便是一帆风顺,从而欢呼鼓舞。但其实,你怎么知道,这阵风推动的方向就是你真正想去的方向呢?如果风向突然转变了,你是否依旧如此欢欣鼓舞?只有清楚的知道自己该去往何方,接下来规划航行路径的动作,以及对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测和相应解决方案的思考,才能变得有意义。
婉婷经过好多天的思考和练习,终于在脑海中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画面。她说:“姐,我不怕吃苦,只希望可以给我的爸爸妈妈一个更好的生活”。婉婷有个弟弟在上大学,妈妈没有工作,爸爸从事工作属于高空作业,危险系数大。爸爸的年纪越来越大了,但为了养家,还在坚持着这份工作。婉婷脑海中浮现的5年后的画面,是爸爸妈妈健健康康安享晚年,爸爸没再做危险的高空作业。弟弟学业有成。自己的能力被认可,虽然自己学历不高,但仍能成为让弟弟信服的榜样……”
虽然这只是迈出了第一步,但已经让我们感到欣喜。接下来,我们约见了好几次,一起帮她将目标具体化并逐步分解,然后规划行动方案。她辞了原来的工作,换了一份工资水平没有太大变化,但作息正常,有更多时间学习提升的工作。
一般来说,有效学习要经过几个过程:听过、看过、操作过、自己总结反思过。婉婷倒是愿意倾听他人的分享。但实在不太喜欢看书,一看书就犯困。我曾借给她一本书,过了很久都没看完。于是,我们一起探讨更适合她的学习方式。比如鼓励她拓展和提升自己的人脉圈,主动的跟各类人士沟通,并在沟通与倾听中总结对方值得学习的经验和知识;再比如她不爱看书,但可以尝试听书,一次不用太多内容,循序渐进,坚持下去就好。但“绝知此事要躬行”,婉婷首先要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然后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的实践和反思,这才是年轻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我鼓励她每日睡前反思和总结,能做做总结记录就更好,不过她似乎没有坚持下来。说到底,成长是自己的事情,除非能激发本人自内而外的自驱力,否则,外人逼太紧,无论是出于什么目的,都会引起逆反。这一点,学生时代的我们都深有感触。
尽管过程不完美,但努力了就不会白费。过了一段时间,我们渐渐地发现婉婷的变化越来越明显,从外表到个人的气质变化,足够惊艳到她周围的朋友们。而婉婷也在这个过程中变得越来越自信。
很多时候我们总觉得要先想清楚自己会做什么、能做什么、喜欢什么之后,再考虑接下来该做什么。可我认为应该是先弄明白自己的价值观和初心,确定了自己该做什么后,再考虑为了做成这件事儿,自己已经具备什么,还差什么,该补什么,怎么补等等。
两年过去后,我在婉婷的朋友圈中看到她的近况。她已经不在曾经熟悉的餐饮行业工作了,换了一份她曾想尝试,但又因胆怯和不自信一直不敢尝试的销售工作。偶尔聊到近况,她说父母看到她这些年的变化,感到很欣慰。只是父亲仍然留在原来的岗位工作,她会更加努力的工作,让家人更安心。
如今,婉婷已然不是当年那个迷惘的小姑娘了。眼中自信和充满希望的光,她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这让她整个人都变得更有神彩,也让我很是欣慰。
忽然想起一句歌词:“有梦想,谁都了不起”。你的梦想是什么?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五年后乃至十年后的你会对现在的你说什么?遗憾还是感谢?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