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塑造了一个美猴王孙悟空形象。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超人形象。相比美国漫威电影中的超人,比如黑寡妇、美国队长等等,孙悟空显然更受中国人喜爱。孙悟空为什么这么讨人喜欢呢?首要原因在于孙悟空是一只猴子,不是人。
孙悟空为什么必须是猴子?
猴子好动、聪明,形象上最接近人类。当然最接近人类的还有猿。但显然,猴子比猿个头要小一点,性格要活泼一点,对人类的威胁也小一点,“小巧”才能“可爱”。
所以,让孙悟空是一只猴子,孩子们比较喜欢。孩子们喜欢了,家长才会喜欢。作者让孙悟空成为猴子的化身,整个超人的故事,就被赋予了童话色彩。正是因为童话的想象魅力,引起了孩子们的特别喜爱。
另外的原因要归于人性。妒忌是人的天性,但是人不妒忌死人,也不妒忌动物。
2015冬季达沃斯论坛于1月20-24日在瑞士达沃斯举办。马云在达沃斯演讲上说“在中国只有死人才能成为英雄”。
马云说这是中国文化使然。“中国文化是很难有活着的英雄的。死了的人才可以是大树特树的英雄”。“在电影里,美国片子的英雄最后基本是活着的,而中国的英雄基本都死了。”马云说的是事实,我们耳熟能详的英雄:黄继光、邱少云、雷锋、焦裕禄、等等,都是死后封神。为什么这样呢?主要是我们对英雄求全,他必须是样样都好,活着的人是没有办法样样都好,活着的人是肯定经不起考验的。所以只有死了才可以成为英雄。
深层次分析一下,这种现象其实是人性使然,人的妒忌心理、攀比心理起作用。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想成为英雄,都想比别人强。活着的人会威胁到我,威胁我成为英雄。人死了,一了百了,不会对我造成威胁,所以不用妒忌。
中国人不妒忌死人,所以死后成为英雄很容易,活着成为英雄就很难。人死了万事大吉,有罪也不计较了。中国人喜欢以寿命长短论英雄。他死了,我活着,我比他强,心里有点安慰。只要活着就是胜利。活着就好,生活质量不管。奇怪的逻辑。
嫉妒是产生在同一层次上的人之间的。而不同层次的人之间一般不会产生妒忌心理。两个不同层次之间的距离越大越能消弭妒忌心。比如,人不会妒忌神,因为神在人面前高高在上。不只是神,人也一样。高高在上的人,我们只有仰视,看见的是万丈光芒,细节被掩盖在这光芒之下。没有细节,没有缺陷。因此,我们只有摩拜。
而同层次的人,我们不但可见其光辉,也可见其阴影。崇拜的少,嫉妒的多。他们的成绩,可能被我们归之为运气,出身,善变。
而当我们自己高高在上的时候,感受不到威胁的时候,人性的光辉才回归我们身上。同情、怜悯多了,嫉妒少了。动物之与人就是这样。在动物面前,人高高在上,所以产生距离感。而距离产生美。如此而已。
人不妒忌动物,比如猴子,是因为人喜欢跟人攀比,而不会跟动物攀比。能攀比,说明还在同一层次上。但人类比较骄傲自大,认为动物跟我们不在同一层次上。人是地球上最有地位的生灵,天生高“人”一等。在这个基础上,猴子再怎么发展,也不会对我产生威胁。所以,人不会嫉妒猴子。其他动物也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