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长一岁能成熟一点儿。我希望看到18年更成熟的自己,却可保有赤子之心、赤子之诚。
读《曾子说平天下》章,对“是故君子先慎乎其德”有了进一步深刻的感悟。这一句与开篇第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交相呼应,扣回主题。说到“君子”,恰好我近日在临习大篆《石鼓文》帖,对“君子”二字颇为有兴趣。也许因为跟随师父开始了修行君子之旅的缘故。看似极其简单的两个字,写起来却着实不容易。不是这出了点头,就是那收笔不够,总之,每次临到这两个字时,总有种无名的压力,结果就写的不好。这就如同现实中修君子之德甚难一样,越想做好越难以做好,总有意想不到的考验摆在面前,让你不得不时时面对自己的不堪。好在,我坚信自己有朝一日定会写好这两个字。话题扯远了,师父常说“把嗑唠散了”,那就兜回来吧。回到君子应该慎重对待道德修养上来吧。
作为一名领导者,需要两种人。一种是干活的人,一种是管人摆事儿的,也可能有第三种人即溜须拍马的又不能把领导者自己拍晕的人。当然了,拍不拍晕还得看自己的智慧。姑且不论第三种人,就说如何留住前两种人吧?师父教我们遇到问题就先格物。格什么?格他们的需求。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收入效益,二是发展机遇,三是舒坦滋润。而这些需求都可以归结到一点上,领导者需要修德。所谓,德要配位。没有德,一定是hoIe不住的。怎么修德?就是要从完善自己开始,从修身开始,从明明德开始。
我曾经以为我德行和修养不错。我感觉我就是那种“断断兮无它技”却能“其心休休焉”的人。我感觉我的心也无限包容,并能“人之有技,若己有之”。我还感觉很多……我以为我就是那种有修养的人。可是,自从修行开始,我就越发发现我以前严重自欺了,我就是师父说的那种“自己把自己骗信了”的人。就说包容吧。我一直以来就觉得自己是个“有肚量”的女人,不愿与人计较斤两。上大学时,我跟室友合钱卖小食品赚取餐费,每餐我都是给她打荤菜,我打素菜。当时好多人夸我大气,连后来成为我爱人的当时的李同学也认为我具有高尚的美德并以此成为他心目中的加分项。但是,现在,我想想,那时的自己虽然确实喜欢吃素菜,但好名的成分还是占很大比重的。即便现在,我的很多浮躁做法也都与好名有关。再比如:我愿意夸自己。爱人说我总能转弯抹角地把所有话题引到夸自己上面后结束话题。我一直以为那是我自信或者说我幽默。也的确,我承认有时候是开玩笑的,但也有的时候我是在自夸自炫。根子在傲慢心。学《论语》到《公冶长篇》,颜渊言志“愿无伐善,无施劳。”惭愧不已。夸自己的话要别人来说,而不是自己总说。即便是开玩笑,知道的是开玩笑,可养成习惯了,在不熟悉的人面前也自然流露出来,会招来不必要的麻烦的。还有发朋友圈。开始是向师姐保证发出来,为的是监督自己,挑战自己的面子。可后来事情发生了变化,夸的人多了,自己也开始挑选每天画的好一点的画发出去为博更多的认可。亦或者关注点在发朋友圈的任务上,而非画画本身。金人铭里说:内藏我智,不示人技。而我,也许因此而招来多少是非呢?所以,我于发图满一年后,断然收手,沉潜自己,收敛自己。不再得瑟了,心也回归于安宁了。每日,沉的下心气习字习画,感觉进步更大。如今,替代发圈的是师父的录音。一来传播,二来吸引同道中人。非同道者,我无需多言。多言,也不同频,接收不到信号。若为同道者,即便许久未应,但一应便可是一辈子同行人。我突然觉得,在四十四岁生日过后,我开悟了一点点儿。
44岁,对于过去,还是老了一点儿。44岁,对于未来,还是很年轻的。44,还有个谐音“发发”。发一个圣徒之愿,发一个断舍离之力,还要一直“发”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