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时力学习日志】
本训练营:时间记录营
今日主题:2-1计时
学习日期:2020年3月30日
1.[知识]我在课程中的收获:
1.1 温故
🌹@冰青小伙伴的“绿色出行”、@Lynn小伙伴的“日常快乐”给机械枯燥的日常类别加入了积极阳光的能量。
🌹@JASSY H小伙伴提出自己还是喜欢简单明了的两个字,四个字有时反而需要花多余的时间去分辨,还是两个字更简洁适用。
💡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也代表了目前训练营里的两部分人群,(感觉都可以开一档奇葩说辩论了,你站队哪一边呢?)
💡这时候“主持人”崔律站出来啦,她来澄清道:哪种类型的分类,最终还是按照自己的性格来,但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先尝试过,才能清楚自己的真正口味。
1.2 新知:
【任务开始前计时的操作】
🎈开始前的计时,关键字是“计划”,我的计划中已经对这项任务有了安排,比如日清单提醒我现在到了讲课的时间,那么我就提前点开计时然后执行任务。这样做得好处是跟着日清单走,有极强的计划性和节奏感,提升自己的行动力和时间感知。
【任务结束后的及时计时操作】
🎈结束后的计时,关键字是“回顾”,当做完一件事后,你对这件事有了结束的收获,脑袋里储存了过程的细节,那么及时把这些收获和细节用备注记录下来,这是开始前记录所无法做到的。比如睡前时间,我陪儿子看完了2本书,可以记录“亲子陪伴”小类,备注“小宝睡前阅读2绘本”。
2.[践行]我今天的刻意实践:
①鉴于以上新知的思考,我发现不同的类别也应当有不同的记录方式,比如一些事务性、常规性的任务,如睡觉、吃饭、听课、出行等,可以使用开始前记录;
②而一些复杂的,事后需要通过细节统计复盘的,比如写日志(备注消耗时间,字数)、阅读(记录书目、页数甚至笔记)、杂务(具体做了什么,是否可在下次优化);
或者想要给自己留下类似日记一样的时间痕迹的类别,如陪伴伴侣、孩子,可以备注是跟妻子吵架、孩子看了多少本书、孩子的7岁生日)这样通过一个月的统计,我就拥有了一本详尽的家庭日记~
③当然,以上的做法,我是不建议刚开始记录的新手使用的,因为仅仅要区分什么情况下先记还是后记,都已经很花精力了,会导致习惯养成的难度大大增加。一定是要已经把时间记录变成像每天喝水一样正常的动作后再去考虑如何使记录的数据更富有意义。通过这个也想跟小伙伴们说,时间记录的好处,会在你实践了好长一段时间后,数倍地回馈给你~
3.[分享]我在计时的亮点:
💡最近通过对APP的各项操作进行更加细致的思考和实践,对时间记录的理解也更加深刻。而外在的体现则是我的计时越来越及时,补记次数越来越少!这也体现了通过时间记录的进一步学习,自己的时间感知能力又加强啦~
4.[复训]我在计时的不足:
🌲分析还是不及时,虽然我有将记录按周按月导出,但是经常拖延症,上周的数据有时拖到周四周五才导出。饼状图也没有每天回顾,觉得太花时间,又看不出太多的改进方向。
分析的方法不熟练,即便分析出了自己的问题所在(比如时间黑洞,或者某项重要领域的投入欠缺),没有太好的办法进行改进。通俗地说就是“知道了,但是臣妾做不到”……
🌲不过,这不训练营还有两周嘛,期待崔律后续的课程,能让我在这些不足上继续提升,补齐短板。
5.[发现]我的疑问:
6.[看法]对于精时力学习的类别设置,我的经验是:
🌹赵芳小伙伴的疑问:原来把精时力学习分成了几个小类“听课”、“看书”、“写日志”、“实践”,到底有没有必要设置那么细呢?
💡我的答案是,看目的是什么。
如果有这方面的统计和复盘需求,那么就把记录的颗粒度调整到相应的大小。
打个比方,我现在只是想要记录自己每天,或者每个月投入在学习上的时间有多少,占整个时间的比例是多少,从而调整自己在学习和其他方面(工作、家庭等)的投入。那么我只需要设置几个学习的大类就可以,比如“精时力”、“阅读阅览”、“拆书分享”等等;
如果我的目的是想要通过时间记录,掌握自己在精时力上面的学习效率,并进一步进行优化。那么可以将它分成更细的几个小类,从而知道自己在听课上花了多少时间,写日志、实践、跟小伙伴讨论请教又分别花了多少时间。
💡不过呢,我自己的做法是把这些小类都写在备注里,这样既能通过统计了解细节,又不至于分类太多,影响记录的流畅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