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入法华,不知佛恩之浩瀚,《法华经》有经中之王之称。《法华经》全名为《妙法莲华经》,“莲花”在佛教中是最为常见的譬喻象,莲花之所以成为象征,不仅因为佛法有出泥不染、纯洁清净、藏而不露之意,更因为莲花是“花果同时”,象征“因果同时”。
《法华经》在佛经体系中的地位:
天台宗有“五时判教”说,依照佛说法的时间顺序,分为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法华经》属于佛将入灭时最后的说法。智者大师将佛陀50年传教过程分为五个时期,分别是
华严时∶佛初成道7日,坐于菩提树下不动不语,而其庄严报身于天法界说《华严》,以自证之法试机。
阿含时∶佛于鹿野苑等地12年间,说小乘《阿含》,诱引钝根机类。
方等时∶佛于其后8年间,说《维摩》、《思益》、《楞伽》等经,叹大乘、诃小乘之执。
般若时∶佛于其后22年间,说诸部《般若》,淘汰大小别见之执情。
法华涅槃时∶佛于最后8年间,说《法华》,由前四时之教化,开会纯熟之机缘而令入实。
《法华经》的核心思想:
1.“三乘归一”,在大乘佛教兴起的时代,有了以“声闻”、“独觉”为二乘或小乘,以“菩萨”为大乘的说法。《法华经》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结集的代表作品,提出了“开权显实”、“会三归一”的思想,融会三乘为一佛乘。
2.“人人皆可成佛”,众生皆具足佛知见,众生未来皆会作佛, 法华会上得佛授记的弟子包括三千二百根器不足的声闻弟子,有六千作为女人的比丘尼,有伤佛杀罗汉的大恶人提婆达多,有八岁就即身成佛的龙女,法华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这在佛教历史上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著名的法华七喻:
(一)火宅喻,出自譬喻品。有一大宅,年久失修,一天突然火起,但是孩子们正在宅内玩乐,眼看火就要烧到孩子们,孩子们都不听话,还在里面玩。长者只能对孩子们讲:“门外有羊车、鹿车和牛车,特别好玩,快出去玩。”听到长者的话后,孩子们迫不及待的向外冲出火宅,脱离了危险。火,比喻五浊、八苦等;宅,比喻三界。长者比喻佛陀,以种种方便来引导众生出离火宅。
(二)穷子喻,出自信解品。富豪有一子,从小离家出走,流浪在外。有一天他回到了家乡,其父认出了儿子,于是叫他回家,但儿子害怕拔腿就跑了。长者经过很多手段才把儿子请回来,并一再善意引导,最后才使儿子认识了父亲。
(三)药草喻,又作云雨喻,出自药草喻品。药草,比喻三乘人之根性。草有小草、中草、大草三种,依次比喻天人、声闻缘觉、藏教菩萨。
(四)化城喻,出自化城喻品。指二乘人所谓的涅磐是假的,只有佛乘的涅磐是真实的。犹如一个人幻化了一个城市,然后让人进入。人进入以后,再告诉他,那只是假象。诱使他们回小向大。
(五)衣珠喻,又作系珠喻。出自五百弟子授记品。谓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亲友以宝珠系于其衣中,而其不觉知,流浪他乡,自受贫苦。后经亲友告知,乃得宝珠,衣食受用无极。
(六)髻珠喻,又作顶珠喻。出自安乐行品。转轮圣王于战争胜利后,赠与众臣金银琉璃,但唯有自己头顶上的明珠不作赏物。这里轮王比喻如来;髻比喻二乘权教;珠比喻一乘实理。
(七)医子喻,又作医师喻,出自如来寿量品。孩子们误饮毒药,以至心神错乱,身为良医的父亲归来,见孩子们非常痛苦,立即调配最好的药草给孩子服食,但是儿女由于中毒太深,而失去了分辨能力,因此不肯服药。
故事是最具说服力的,《法华七喻》就是用最通俗易懂的譬喻故事,来传播佛经要义,点醒世俗之人,当然主旨还是要说“会三归一”,融会三乘为一佛乘,“二乘”终究以成佛为最终目标的方便之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