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 影 @ 张 慧 姝 Brunel University
道德经第四十七章(杨鹏校订本)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弥远者,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文:张慧姝
在2017年8月份,上海外滩美术馆举办过一个非常特殊的展览,整个二楼近几百平米的展厅里什么也没有。若带上挑剔的目光仔细搜寻,也只能在与入口相对的那堵墙上,看到挂着的五张白色海报上的空白。随着展厅窗户上百叶的渐次拉下,展厅顶部日光灯管的渐次亮起,展厅里的光线一直在变,日光与灯光的交替,似白昼与黑夜的轮换,光线强与弱的变更,也似乎要在正常的时间刻度中演绎出不同速率的时间流来。短短的几分钟,就似乎流淌走了几天,几个月,几年的时光。而当一切都暗下来,海报却莹莹亮了起来。原来,海报并不是空白的,五张海报上,出现了形似电子时钟屏上的数字,正确显示了当下的时间……
那片漆黑中的点点微光,如此意外,如此动人。置身其中,让人联想起了德国历史学家维克特曾用四句话概括人类历史中的一句:“暗透了,更能看得见星光”,也想起了龙潭禅师吹灭手中蜡烛的故事。不过,这是在室内,视线的角度不是仰视,而是平视,这样的一种光,更像是在表达当外在的喧闹沉寂,内心的微弱之声被听到;当外在的浮华散尽,内心的微明之光被看到,它指向的是内心之光。内心之光,The Inner Light, 不正是George Harrison用道德经第四十七章的内容“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弥远者,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作词,由披头士在1968年深情演绎的曲子吗?
那么,老子在这章里是要告诫人们不要千里迢迢去旅游,不要跋山涉水去寻道吗?我们不是经常把“诗与远方”作为抚慰现实痛苦的灵丹妙药,不是倾向于把足迹遍布全球作为梦想清单上的不能或缺项吗?老子在本章中提到的“不出于户”、不窥于牖”的宇宙观依据是什么?
道德经第三十四章中”大道汜呵,其可左右也”为我们揭示了天道的普遍性。杨鹏老师说:“上天之道超越时间、空间,运行在万物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在天上、在地上,在天空的星象中,也在家庭生活中,在万物的运行中,也在人性的运动中。”(如何认识他人?I杨鹏讲道德经47章)
天道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远在天边时遥不可及,近在眼前时唾手可得。与其“众里寻她千百度”,不如“蓦然回首”,因为它就在“灯火阑珊处”。有一首诗很好地表达了这种“寻寻觅觅”与“蓦然回首”的关系:
尽日寻春不见春,
芒鞋踏破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
春在枝头已十分。
向外的寻觅与探寻,华丽转身为向内的反观与沉思。生活不在别处,就在此处。人们都倾向于到远处去寻找幸福,然而,如果一个人在他天天过的日子里找不到幸福的话,他到哪里都找不到。
有一个古老的故事就是要把这个道理蕴含其中:
“一位叫阿利的年轻人,为了寻找钻石,变卖了自己的财产,到很远的地方寻找宝藏去了。而买下阿利地产的人,把骆驼牵到小河边喝水,骆驼凑到河边时,这人发现了一块闪光的东西,原来是块钻石。
不久,卖房的那位青年空手而归,来到自己原来的住处,发现在自己原来的地产上,正开掘钻石。”
人们往往舍近求远,其实钻石就在你的脚边。舍近求远,是一种人力、物力以及时间成本的浪费,若“舍近求远”之后,仍记得来时之路,不忘初心,这样的“舍近求远”也算是一种必要的历练和探寻,也算是“衣带渐宽终不悔”的付出和锤炼,毕竟,只有当转身的时候,才知道已经走了多远的路。
然而多数情况之下,在“舍近求远”、“其出弥远”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因涉世愈深,而愈发被世俗的观念所绑架,被社会的角色所劫持,我们满足于手中蜡烛照亮的那一小片天空,而失去了整个璀璨的星空;满足于学习得到、积累更多的知识与技能,而忘记了“致虚极、守静笃”的内审内视,渐渐失去了吹灭手中蜡烛的勇气,渐渐让内心之光难以被看见,时常忘记了拂去 “心如明镜台”上积染的尘埃,时常忘记了内心之中还有本明的智慧。
若用“日三省吾身”的勤拂拭,抹去蒙在内心之上的各种欲念与成见;用“致虚极、守静笃”的内审内视,让内心安静澄澈,让内心如同湖泊一般,映照出天道万物,知近而知远;也如同明镜一般,觉察出他人内心,知己而知人。
康德曾经说:“有两件事情,让我越思考越感到敬畏,那就是我头顶的心空和我内心的道德律令。”康德生在柯尼兹堡,死在柯尼兹堡,在柯尼兹堡长大,在柯尼兹堡读书,在柯尼兹堡作教授,年老的时候在柯尼兹堡,在柯尼兹堡退休。一生没有离开过他的家超过十公里,从来没有包过旅游车出去走过,从来没有机会出国,但是他写的东西留传到现在,哪一个研究哲学的不知道康德,就是不明白哲学。
康德用他的生平经历实实在在例证了“不出于户,以知天下”。因为我们的内心,是无限神圣的,不仅有永恒的本性,还有无限领受的潜能。天道不仅在遥不可及的无限高远处,还在“蓦然回首”处,更在内心深处。
当向外的找寻变为向内的审视,当向外的征服变为向内的探索,当内心之光,上帝放在我们这个必朽身体中的永恒之光被发现时,就如同,内在的智慧被唤醒、内在的力量被启发、内在的心灵空间中架起了一座探测宇宙的“观测站”,以心灵无限的领受能力,观身、观家、观乡、观国、观天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