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的总蛋糕,是无数的乘客付出各自的代价而共同做出来的,看上去是等于“运力*平均票价”,但实际上不止,上一篇讲了,乘客们不单付出了由钱作为承担载体的“看得见的成本”,也就是票价,还付出了由人为承担载体的“看不见的成本”,两者无论怎么分配承担比例,总成本不变,即:
春运的总蛋糕=平均支付意愿*运力;
乘客分得了一部分蛋糕:(平均支付意愿-看得见的成本-看不见的成本)*运力;
公共交通部门分得一部分蛋糕:平均票价*运力=看得见的成本*运力;
黄牛也分得了一部分蛋糕:(黄牛价-票价)*运力=看不见的成本*运力;
其中,黄牛价=看得见的成本+看不见的成本
(因为买了黄牛票,人承担的少了,钱承担的多了,看不见的成本就转变成看得见的成本,发现了没有:黄牛价比平均票价更能真实地反映出乘客的总成本。)
小字:为什么用“运力”来代表“人数”呢?自己想。
对于现实中,群众、媒体和相关部门总是对黄牛喊打喊杀,我们不禁要问一句:黄牛党动了谁的蛋糕?天生自带“惹仇恨”的光环?
其实答案已经在上述的等式里了。
本来,公共交通部门是可以通过提价来让平均票价接近乘客的总成本的,顺手还解决了拥堵,得来的更大的蛋糕可以用于增加运力的供给,毕竟提价只能暂时缓解供不应求,长期来讲,增加供给才是解决供不应求的根本途径。
但是,公共交通部门没有这么做,它被迫放弃了“运力*看不见的成本”这一块蛋糕。
为什么说是被迫?有钱不赚是傻逼,更何况这是正当的、合理合法的钱。但是公共交通部门偏偏就放弃了,不是被上面逼的就是被下面逼的,至于是谁逼的,你猜(提示:想一下如果提价,谁的反对声音最大)。
你不要的这块蛋糕,黄牛就要咯。也就是说,黄牛其实是捡公共交通部门不要的蛋糕,它并没有伤害老百姓。伤害老百姓的是随之而来的卖假票的黄牛,坏了一整锅原本可以好好为老百姓服务的黄牛汤。
春运期间,短期内运力供不应求是必然会发生的,即:运力短缺。按照正常逻辑,此时该涨价,既能解决短缺现象,又能解决拥堵,当然,需求低的人不可避免地就回不了家了(本来运力短缺就注定有人回不了,提价只是选择让需求低的人回不了)。
道理大家都懂,但是由于许多媒体和老百姓极力反对涨价(当涉及切身利益时,什么道理都变成了狗屎),所以结果是没涨价或者涨得不够,没有足够接近乘客的平均支付意愿。此时,短缺照旧,拥堵照旧,卖真票的黄牛就有生存空间,同时也滋生了卖假票的黄牛,到头来是老百姓自己把自己坑了。
反对涨价想省钱,结果被坑花大钱,买到的还是假票。
看吧,真相总是打脸的。
题外话:从08年到2018年,中国的基建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国际上有了“基建狂魔”的称号,尤其是公共交通这一块,最让我们自豪的是高铁,但是,还是不够,看看春运期间还有返乡的摩托大军就知道了,看看高速还能塞成停车场就知道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