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十七讲》摘记1

作者: 锁清 | 来源:发表于2016-10-10 11:13 被阅读127次

     贫女

    秦韬玉 (唐代)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偏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其中“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是说时俗重富贵而不重品行,有谁来欣赏贫女的意态娴雅和品行高洁呢?又有谁来与贫女共惜当今俭朴的梳妆呢?

          贫女“ 早已是待嫁之年,却总不见媒人前来问津。抛开女儿家的羞怯矜持请人去作媒吧,可是每生此念头,便不由加倍地伤感 。有谁来欣赏我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

          就主观而论:“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我所自恃的是,凭一双巧手针黹出众,敢在人前夸口;决不迎合流俗,把两条眉毛画得长长的去同别人争妍斗丽。

         这样的世态人情,这样的操守格调,调愈高,和愈寡。纵使良媒能托,亦知佳偶难觅啊。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个人的亲事茫然无望,却要每天每天压线刺绣,不停息地为别人做出嫁的衣裳!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一针针刺痛着自家伤痕累累的心灵!……



        诗人刻画贫女形象,没有什么手法, 只是通过独白揭示她内心深处的苦痛。语言没有典故,不用比拟,全是出自贫家女儿的又细腻又爽利、富有个性的口语,毫无遮掩地倾诉心底的衷曲。最后终于突破抑郁和窒息的重压,呼出那“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的慨叹。这最后一呼,以其广泛深刻的内涵,浓厚的生活哲理,使全诗蕴有更大的社会意义。

          语意双关、含蕴丰富。未嫁贫女的独白,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感恨。

     


         沈德潜说这首诗“语语为贫士写照”( <唐诗别裁>卷十六),

        近人俞陛云指出:“此篇语语皆贫女自伤,而实为贫士不遇者写牢愁抑塞之怀。”(<诗境浅说>)     

        沈、俞二氏都很重视本诗的比兴意义,并且说出了诗的真谛。良媒不问蓬门之女,寄托着寒士出身贫贱、举荐无人的苦闷哀怨;夸指巧而不斗眉长,隐喻着寒士内美修能、超凡脱俗的孤高情调;“谁爱风流高格调”,俨然是封建文人独清独醒的寂寞口吻;“为他人作嫁衣裳”,则令人想到那些终年为上司捉刀献策,自己却久屈下僚的读书人──或许就是诗人的自叹吧?诗情哀怨沉痛,反映了封建社会贫寒士人不为世用的愤懑和不平。


    “娥眉”:女子眉毛弯曲的很美丽。

    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   ———温庭筠《菩萨蛮》

    一双愁黛远山眉                   ——韦庄《荷叶杯》(黛为眉之色,山为眉之形。)

    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卫风.硕人》

    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离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唐宋词十七讲》摘记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bwmy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