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是一名著名的清朝官员,他干的最有名的一件事情,就是在外国鸦片入侵的时候,做了一件振奋人心的事,也就是虎门销烟,那么林则徐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做的这件事情又是否正确呢?
林则徐出生在福建的一个小农村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秀才,他的母亲名不见经传,那么林则徐处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他是否有更好的未来呢?
在当时比较靠谱的三条路就是经商种植和考官,这三条路看起来都可行,实际上对于林则徐来说,也许只有考官也就是入世才是最好的选择。种植其实就是当农民,可是当农民在清朝并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当时的农民巨多土地根本就不够用,每个人能分到的地根本就不多,而且要想当农民的话,也可能只能穷苦一辈子了,并且福州的地全都是近似山地的地,在海边有一些平原,可全都都是盐碱地,所以从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的因素来讲,也不适合种植。看似经商也是一个很好的路径,毕竟林则徐的家在福建,福建靠海,也许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而且从现代人的眼光来讲,经商也是一个可以很快致富的东西,只不过需要的是一些天赋。可问题在于清朝实行的政策实际上是封闭所有海关,也就是所谓闭关锁国,所以在现代人的眼光看起来非常正确的路,实际上对于林则徐来说根本就不是一条选择,除非他选择去走私。所以在当时唯一能改变命运的也许只有通过科举来出人头地了。
很幸运,林则徐是一个很有天赋的人,他在27岁的时候就考过了进士,同时他是一个非常有志向的人,在年轻的时候就写下了一句诗:海到天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看得出来他想有大作为,而且有大志向。林则徐干的一般都很干净利落,被人们称为林青天,解决了很多的案子。到了36岁时,林则徐就当上了正四品的官,去杭嘉湖当官,本来他想在杭嘉湖做出一番事业,因为他一以贯中的志向。当时的民生出了很多的问题,问题在于当地的官员都不想配合林则徐做事,这些人只想等着领俸禄而并不想做出什么有作为的事情,或是为百姓多着想,林则徐感到非常失望,没过几天他的父亲生病了,而且还很严重,此时摆在林则徐面前的有两种选择,第1种是继续在官场混下去,第2种是回到家中陪父亲养病。
实际上,对于林则徐的性格以及他自己的志向来说,他可能能选择的路只有回家陪父亲养病了,因为他有自己的志向,可是如果继续留在官场,也许他并不能做出任何有作为的事情,而只能继续在里面混着,最终可能就会变成像他同事一样的人,这么来讲,他继续待在官场就没有任何的意义了。所以说林则徐决定陪父亲,既然不能为国尽忠,那就回家尽孝。
当然没过多久,就好比上天眷恋林则徐一样,当时的皇帝嘉庆没过多久就生病死去了,而且当时的宰相欣赏林则徐,于是把林则徐推荐给了新皇帝道光,于是林则徐的仕途之路就开始了。
因为他得到了道光皇帝的宠幸,所以他开始能够干正事儿了,在几年内连连续当了好几个地方的布政使,最后他当上了江浙布政史司,成为了现在大约整个两广的总督。
现在摆在林则徐的面前的问题就是很多其他在此当地方官的人同时也遇到了问题了,那便是鸦片的问题。
当时的鸦片从广东的零丁洋开始贩卖,先到广东再由广东扩散到整个中国,当时的中国有1200多万人,都在吸食鸦片,上到王公贵族,下到平民百姓,甚至是奴隶,所有人都被这种毒品吸引着自己的味蕾,甚至八旗军也有很多人在吸食鸦片,导致军队毫无斗志。
林则徐在发现了这个问题之后,有很多种解决的方案,第1种方案是很多朝廷中的大员都希望采用的方法,那就是弛禁派,他们认为可以不用管鸦片的贸易,而甚至可以在中国本土的种植鸦片和英国争夺鸦片市场,这样刚好还能让鸦片触动中国的经济流通。第2种方案就是彻底解决鸦片的问题。
很明显以林则徐的性格,他并不会选择第1条路,那么第2种方案究竟是否能更细致的分步呢?
想要细致的给出解决方案,就需要了解当时的鸦片的贩卖背景,鸦片造成的最大影响的有三群人,第一群人是官吏,第二群人是百姓,第三群人是鸦片的贩卖者,官吏在得到鸦片贩卖者的贿赂以及自己吸食鸦片之后,就会不管百姓们吸食鸦片,百姓们没有自己的主见,会受到鸦片的危害,而鸭肾的贩卖者就是其中作祟的一个人。
很明显想要管住鸦片的吸食者是不理想的,也是不现实的,因为鸦片的吸食者当时在中国有整整1,200万人,想要完全断绝这些人吸鸦片片子的念头,完全是不可能的,并且当时的地方官全都没有任何作为,林则徐总不能一个人去管这1,200万人吧?想要管官员也是不太现实的。因为当时的官场实在是太过于腐朽,如果想要改变官员的品质,就需要把整个官场大洗清,这样受到的阻力会实在太大。
所以最后能解决的就只有那些鸦片的贩卖者了,想要解决贩卖者,要不然是解决每个地方的经销商,要不然是解决总贩卖的经销商,想要解决地方的经销商是不现实的,因为地方经销商都有非常大的势力以及地方官员,也不会配合林则徐消灭这些经销商,所以说林则徐唯一的办法就是去广东的零丁洋把英国的商队“干掉”。
最终林则徐选择并且只能选择这种方法,他一共找到了好几百万箱鸦片,最终成功的把鸦片全都消灭了。并且林则徐还希望和当地的英国商人签协议,让他们永远不要再向中国贩卖鸦片。
可很明显林则徐对于当时的国际情形是不了解的,所以说他的这个提议实际上根本就没有可能成功,因为当时的英国人从中国购物的需求很大,要购买中国的丝绸,中国的茶和中国的等等物品,可是中国并不需要从英国那里购买什么,所以就形成了英国的贸易逆差(当然从中国的角度是贸易顺差),可问题在于当时的美国刚好独立了,导致英国并不能通过自己国内的财务实力来补偿这种逆差,于是他们只好选择贩卖鸦片这一种中国人都需要的东西来使逆差变成顺差。
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人根本就不可能不再卖鸦片,因为他们如果不卖鸦片,他们国内的经济情形就会非常差,所以当英国人听说林则徐干了这些事之后,他们的国会非常微弱的胜利,最终决定要开舰队攻打中国。
于是英国人就到了印度的一支舰队,来到了中国,当时的林则徐虽然也兼于防守,可是英国人并没有直接在广州徘徊,而是直接北上来到了皇帝的住所,最终皇帝的保卫军战败,然后林则徐也被罢免,被流放到了伊犁, 道光皇帝和英国的人谈和,可是当听说英国人要求哥让香港的时候,道光皇帝不能忍受这样的屈辱,所以最终选择继续和英国打仗,可是当时的中国军队毫无斗志,所以最终只好战败。
英国派出璞鼎查和中国人进行谈判,最终要求了2000多万两的白银的赔款以及割让香港岛,同时英国人也可以继续在中国贩卖鸦片,虽然在条款上并没有提到(道光皇帝还是要面子滴)
林则徐在被流放伊犁之后仍然为中国考虑,他的徒弟魏源在经过了他的托付之后,写出了一本海国图志,这本书使得中国的一些读书人慢慢开始意识到了外国情形,同时这本书也促进了日本的明治维新。
那么林则徐他一生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也就是硝烟这件事情到底做的对不对呢?
其实这件事情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讲。
第1点是有利的方面,当时的整个中国人毫无斗志,军队毫无斗志,民族根本就没有自己的自信心,那么此时的林则徐选择用一种强硬的手段消灭了鸦片,消灭了英国人对于中国的妄想,这无疑是一种大快人心的事情,在这个方面,林则徐干的是非常不错的。
可是同时从不利的方面林则徐虽然说是睁开眼睛看世界的第1人,可是他仍然没有意识到英国人和中国人的交易逆差,他仍然没有意识到英国人的强大,他仍然没有真正的睁开眼睛看世界,所以说林则徐并没有成功的意识到这件事情可能会带来的后果,这导致整个中国根本就打不过一个弹丸小国英格兰,而且这件事的主要后果就是让很多国家都发现了中国的弱小,于是纷纷想要从中国的利益中分一杯羹,在英国和中国打完不久之后,美国就和中国签了望厦条约,法国也和中国签了条约,从此让中国走上了一条半封建半殖民的道路。
那么此时既然林则徐意识到了问题,那么我们就需要有一种手段来解决问题,那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解决问题呢?
其实在当时比较好的方法就是学习,洋人也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英国人的文化,学习他们的技术,让中国变得和英国一样强大,这样中国就不会被随便瓜分了。
可问题在于当时的官员往往都并不能意识到这样的问题,很多人并不能真正的痛定思痛,并且如果想要真正实现,这样就可能需要对整个封建主义进行大改动,也就是想要反封建,相当于想要反殖民(反帝国主义)就必须反封建,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讲,满人想维护自己的统治的正统性,维护自己统治的稳定性,就必定不会选择通过改变体质来使中国在这个方面变得更强大,而只能使用一些有其表而无其理的方式,就算是真正有内在内涵的变法,可能也不能真正的实行下去,就比如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到了后来民族慢慢变得觉醒了起来出现了54运动等等的活动。
其实这个问题本质上也就是从中西冲突变成了满汉冲突,这导致这个问题进一步升级。那么就像我前面讲的清朝统治者,为了保证政权的稳固,肯定不会以让有真正才华的汉人去做变法的主导人,可是也只有汉人有这样的能力,所以说清朝的变法注定不会长久也不会成功。
虽然说林则徐干了一件有利有弊的事情,可是他的这个人的一生还是值得肯定的,首先就是他做出了虎门销烟这样大快人心的事情,其次就是他整个人对于中国的影响,林则徐是第1个睁眼看世界的人,虽然他并没有看的很清楚,可是至少他睁开眼就看了,这就比和他同时代的很多人都要强许多,他徒弟写下了海国图志,也成为了当时的人们,了解外国的一个很好的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