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真邪门,文章写着写着就开始指针乱跳,写不下去。只好细心回来修改标题,还是老老实实写影评好了。
本来因着《达拉斯家买家俱乐部》而对这部国产高分电影不甚感冒,不过好赖也是9.0高分电影不是,总好过看低分无底线,最后被官方禁止评低分的英明神武女主戏了呗。看过之后,先把达拉斯放在一边,这片子确实很不错。小人物前后对比,情节的推动,个人的道德责任上升等,一步一步的将观众带入到这个事件当中。在看这片子之前,陆勇案不过是新闻报道中的假药贩子。看过之后,当事人的形象整个都高大起来。这也刚好跟前两天看的斯坦若维奇的《这才是心理学》中提到的鲜活性的概念不谋而合。
鲜活性指的是当你面对的是冷冰冰的数字和文字时,你很容易忽略到事实的严重性,好像新闻报道只是遥远的某处发生的毫不相干的事情。但是如果将其具现化展现在你面前,通过看到实际的一个个面孔,一个个人物事件,其影响力大过上百篇之前的相关报道。
一个很著名的关于人们如何对鲜活的轶事信息作出不同反应的例子,来自于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媒体对越战的报道。随着战事的拖延,美军的死亡人数仿佛无休止地增加,媒体开始报道当周美军死亡的人数。一周接一周地过去了,这个数字在200至300之间徘徊,公众似乎已对这种报道习以为常了。
然而,某杂志用几个版面的篇幅连续刊登了前一周阵亡者的个人照片。这时,公众非常具体地看到了在这样一个有代表性的一周内逝去的大约250个鲜活的生命。结果,此举导致了大规模的、针对这场代价巨大的战争的抗议声浪。250张照片所产生的影响是每周数字报道所远不能及的。
2004年,一档叫做《晚间在线》的电视节目在伊拉克战争一周年之际公布了在这场战争中死亡的700多名战士的名字和照片。在这一时刻,历史又重演了。
这些例子都是鲜活性带来的影响与关注度。很显然的,人们对于冷冰冰的数字没有太多的实感。但是对于一个个鲜活的脸盘和故事,却是很容易产生生活联想的。可能照片上的某人触动了你,觉得他可能就是隔壁家的小李,街头的小明。他们还好好活着,这些照片上的人却死在了战场。电影相较于照片和故事型报道更加直观,通过情节推动和特写音效等,能够更加精准的踩点和推动高潮。不知道其他人怎样,但是,至少在它转折的几个点,小高潮和大高潮我都是被导演和编剧牵着鼻子走的。难怪《弱传播》中会一再强调,个人化才能产生影响力,而群体化则会导致面谱化,丧失影响力。所以,以后若是写文章,为了吸收关注度和扩散影响力,还是故事化最便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