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近几个月,我一直在准备一个资格考试,但在近日进行资格审核时,发现由于报考要求的调整,自己已不具备考证资格,考证这件事就扼杀在萌芽里。
其实想考这个证书,是一年前的想法,但在上半年的考试准备中,自己不够专心,又有诸多事情在身,很不幸但又理所当然地没有通过。下半年,当我调整心态,认真应对时却发现,自己连考试失败的资格都失去了,也是很神奇了。
更加魔幻的在之后,我资格审查失败后,我除了再次确认一下政策之外,立刻百度搜索了法考的要求,没错,就是那个难度第一的法考,以及在知乎搜索了诸如“零基础通过法考需要多久”之类的问题。看得自己是热血沸腾,感觉已经历经千辛万苦,考得了证书,再一次验证了看过就是做过的网络真理。
然而,大圆满后,就是大空虚,大空虚就面临着终极三问:
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二
终极三问真的是困扰一切的问题,也是没有答案的问题。
这个证有什么用,为什么要考,考取了又能做什么呢?能想到的,就是或许或者说万一这个词。也不知道为什么,万一有什么帮助呢。
万一的背后是什么,是不确定性,也是焦虑,对现在的怀疑、对未来的怀疑。或许这就是接近答案的东西吧,总是要做点什么来对抗焦虑,给自己的未来加点砝码,或者以为给未来增加了砝码。
拿我自己这次考证而言,要一些为考而考,并没有很明确的目的性和规划性。思考而来,主要误区有三个:
其一,选择了舒适区。之前看到有人说过,舒适区是一个破沙发,也不见得多好,只是越坐会越陷下去,也越不愿意离开了。这话本来是鼓励大家去奋斗,去学习,去自我提高,去成为斜杠青年的。但仔细想想,我的考证恰恰是为了留在舒适区,而不是为了改变现状。因为舒适区分为两种,一种是身体上的舒适区,一种是心理上的舒适区,而毫无疑问,心理上的舒适区是更难以走出的。考证这件事虽然是一个积极的行为,但没有想清楚的考证就是一个消极地应对,不知道该做什么,也不知道能做什么,那就考证算了,因为去简单地做,总比复杂地想要容易,反正看起来在努力,也说不定会有用,久而久之,就在这个旧沙发里得到舒适,而忽略了更广阔的空间。
其二,伪造了规划感。焦虑源于不确定性,解决焦虑的最好方式就是给生活一个目标,减少不确定,考证正是一个看起来像是目标的东西。对于那些大部头的证,如果契合职业发展的话,努力考取它们,值得成为目标。但我这次并不是,证书既不是一个响亮的敲门砖,也不是一个我未来计划的方向,这样的规划感,其实很空虚,它不过是规划了了几个月业余的时间,并用一个不是太关键的东西填满。对于未来的发展,计划还是不够。
其三,逃避了困难带。为了未来增添动力有两个直接的方式,熟练的能力,金牌的证书,当然,金牌的证书本身就反映了一种能力。但是能力的掌握和金牌证书的考取都是需要时间和努力持续投入的过程,特别是诸如注会、法考、CFA等等,既要在一定时间内有稳定空余时间,更要迎难而上的决心,总之,是一个困难。而我选择走了一条相对简单的路,用更少的时间花费换取一个含金量不那么高的证书,这当然没有错,但是我潜意识里也无意中放大了这个证书的效果,远离长路,其实也就取不得真经了。
三
以上三点是我对考这个证书的一些反思,但没有参与考试,获得证书,依然是一件懊悔的事情,因为在复习的过程中,实实在在感到了记忆能力在降低,无论是环境还是年龄原因,求学时期的学习效果再难以实现了,今后随着各方压力的来临,每一次学习都会更加困难。更加懊悔的是,上半年那次,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并没有太认真准备,总以为可以再来一次,可是哪里有那么多的再一次呢,这不,连资格都没有了,即使证书没有那么含金量十足,我也没有机会考取了。
时间、机会本就是消耗品,首先要选择好的方向,其次要对得起付出的成本。
第十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