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儿童是教育的起点
——读成尚荣《儿童立场》思悟行小记
“校长,他们两个又跑到厕所里玩,不出来!”
“校长,他们两个又钻到地下车库去了!”
“校长……”
连续三天,班上的纪律小队长将小涵和小青带到我的办公室。道理讲过了,可是昨天讲今天忘;批评过了,只是今天批评明天仍然是这样;约定签了,不过守约的是老师,他们依然故我。
我知道,不用把这件事反映给班主任,因为班主任如果有办法,他们俩就不会被频繁地被送到我这里来。我也深知孩子的教育是有反复性的,仅仅靠讲大道理,靠一两次的谈心谈话,不管用。
想起假期阅读的成尚荣先生的《儿童立场》,那些鲜明的观点浮上心头:“教育的大智慧是认识和发现儿童。”认识和发现儿童就是“儿童立场”。“儿童研究是教育研究的母题,儿童立场是教育的基本立场”。
这两个儿童的行为如何看?透过表面深究他们看似自由的言行背后是什么?教育不是一刀切,对于不同的孩子,要看到他们身上不同的特点,并且去发现它,认识它,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这才是因材施教。我开始打听他俩的家庭、习惯、人缘。占有的资源越多,我的分析就会更准确。几天的明察暗访,我绘制出了一幅颇有动感的画面:一对“难兄难弟”,脑子灵光反应快,父母忙于工作较少管理。平时回家被严管,来到学校搭伴放松找快乐。
考虑到这两个孩子聪明活泼,动手能力比较强,我想起曾经拍到的一张手工制作的百家姓文化墙。我找出照片,让这两个孩子认真看图,告诉他们,这是同龄的孩子自己做的一面文化墙。俩孩子不服输的士气被激发,说他们也能做。
于是浩浩荡荡的文化墙建设就开工了。他们兴致高昂,第2天就拿来一个边长5厘米的盒子,我写上字贴墙上让他们看效果,他俩意识到盒子做得太小,最后商量改为边长为18厘米的正方体盒子。动手制作盒子时,刚开始几天做一个,后来改进了剪裁6个纸片粘贴盒子的做法,速度快了,一周就能做10多个。缺乏耐力是孩子的普遍问题,看他们进度缓慢我就去催促。同时,一边鼓励孩子坚持做,一边和家长沟通,希望得到支持。最后全班同学参与进来了,终于,100个盒子凑齐了。
制作盒子是第一步,后续工作还有很多。我引导俩孩子学写文化墙创意思路,指导讲述百家姓的来历,并录音在公众号推送,让另一位同学整理全班同学的姓氏,找文化设计的工人帮他们上墙。其间我手书介绍信,让他们自己去找美术老师和书法好的语文老师在纸盒子上写字。这个过程让孩子们课间有事做,磨练了耐力、毅力,他们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做有意义的事情上,用在了想办法花心思完成任务,他们学会了与人交往,主动沟通,学习洽谈衔接事情,成长就在一点一点的工作里、一天天的变化里。
孩子们经历了4个多月的时间终于有了自己的成果,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最终这两位调皮的小男孩可以面向全班、全校同学、面向家长讲解他们的文化墙。他们制作了PPT,带着故事来到了“好儿童大讲堂”,分享制作文化墙的过程,两个彬彬有礼的小男孩就这样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孩子激动,父母感激。我从来没有奢望用这一件事一件事能够改变他的一生,但是我相信这一件事会带给他们自信,会让他们重新认识自我、定位自我,会知道做什么事情更有意义。我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运用儿童立场的理论和观点,研究儿童,发现儿童,用儿童乐见的方式去影响、塑造儿童,实现了习总书记提出的“三传三塑”要求,完成了改变儿童态度、丰富儿童实践、培养儿童情感的任务。我验证了成先生所说,“儿童最伟大之处是三个字,可能性。”“回到儿童去,就是要确认、承认、坚信儿童就是一种可能性。”实践告诉我,儿童立场就是去发现儿童的特点,认识的儿童的特性,找寻解开儿童这把锁的金钥匙,而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儿童的年龄特点以及心理特点出发,回到儿童去找答案。
研究儿童不应该是写在笔记里,挂在嘴里,而是要落实到教育的细节里。孩子的内心非常的敏感脆弱,不走进他的内心,就不能了解他的情感世界。童心诗社的好诗发布台上,浩宇诵读了周日的原创诗歌,还讲述了创作过程:周末补课回家,他有些累就去喂鱼。他看到鱼儿在水缸里欢快游来游去,就写下一首诗:“鱼很快乐/在水里唱歌/在水里吹泡泡/在假山间自由嬉戏/我羡慕鱼/它也会羡慕我吗?”这样的诗读来令人内心触动又心疼:孩子该是多么期盼自由自在?
成尚荣先生说,“当下,儿童的解放、自由、快乐,远远没有到位。解放、自由、快乐,是儿童应有的权利,不是别人赋予的,更不是别人施舍和恩赐。作为一个成人,尤其是作为一个学者,你们凭什么自己要解放、自由、快乐,而不让儿童解放、自由、快乐呢?为什么对成人儿童采取双重标准?……”回想我们的生活,难道不是这样吗?有人说,现在的家庭里,一对不读书的父母逼着孩子去读书;学校里,是一群不读书的老师,逼着孩子学生去读书。家长可以得空去放松玩手机,而孩子为什么非得一个辅导班接一个辅导班奔波呢?学习应该是终身而为之,学习力的培养功夫在当下,获利在未来。研究儿童,就要研究儿童的喜怒哀乐,研究儿童的情感世界,研究儿童的渴望与需求,关心儿童,疏导儿童。教育是为了儿童的未来奠基,而不是短时的分数竞争。
在谈到儿童研究的关键时,成尚荣先生说儿童研究的关键是确立正确先进的儿童观。他指出了目前我们存在的认识上的一些偏差,比如对儿童的认识是肤浅的,是抽象的,是不完整的。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则是这段话:“教师对儿童是陌生的,对儿童的认识停留在表面,对儿童内心世界及其秘密还很茫然。儿童内心与表现的不一致,让我们的教育有时‘南辕北辙’,对儿童的认识停留在现实性上,常让现实性遮蔽儿童的可能性,教育的目光短浅且功利。”去年冬天发生的一件事,证明了我们对儿童的内心世界关注的太少,大多时候我们是以“眼见为实”来判断,而不是走进儿童的内心去倾听。
那是大雪过后,老师们清理校园积雪,把雪堆到了院子里的松树下面。课间,别的孩子打雪仗、堆雪人,在雪地里奔跑。只有一个男孩,用手把树下的积雪抠出来,往外扔。“淘气的孩子!”我暗自思忖。看了足足五分钟,他没有发现我,也没有停止的意思。我走过去,蹲在他身边。他抬头一看,略微有些惊慌。
“你在做什么?”
“树太冷了。”
“你说什么?”我确实没听明白。
“这么多雪堆在树下,树太冷了。”他小声却坚定地说。
我一把拉过他的手,小手冰凉。“你不冷吗?”他摇摇头。
我跟他说雪水的作用,雪堆的温度,他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脸上是很信任的表情。我的内心被触动,一个孩子内心有多么柔软,才会替大树保暖?有多少时候,我们依据大人的经验认定他是在捣乱,又有多少时候,我们能走近他们,倾听来自儿童内心世界的呼唤?泰戈尔说,教育就是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菊花也会怦然心动的情怀。事实证明,儿童立场要从了解儿童、倾听儿童开始,建立起科学的儿童观。
成尚荣先生说:儿童研究是大学问、真学问。只有认识到研究儿童是教育的起点,才能真正做好儿童的教育。愿我们走进《儿童立场》,走进教育现场,与儿童一起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