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九九私董会
全球盛和塾解散 | 稻盛和夫作告别演讲:《如何讲述哲学》

全球盛和塾解散 | 稻盛和夫作告别演讲:《如何讲述哲学》

作者: Dr徐CEO教练 | 来源:发表于2022-02-18 09:41 被阅读0次

    文 | 徐重九

    来源 | 战略家CEO

    导读

    在中国,论知名度,稻盛和夫不亚于任何一位本土创业明星。稻盛和夫是京瓷与KDDI两大世界500强企业的创始人、日本航空破产命运的拯救者、日本唯一健在的“经营之圣”。但是,真正为他赢得赞誉的,却是其创建的“盛和塾”品牌。解散自己一手创办的盛和塾,对他来说,应该是艰难的决定。但在我看来,这不仅是稻盛和夫对自己名誉的珍视,更是对信任盛和塾、信任稻盛和夫的人负责。可喜的是,稻盛和夫已同意中国继续用“盛和塾”名号来开展活动。只是,没有根基的盛和塾将会何去何从呢?

    2019年7月18日,在横滨举办的第27届盛和塾世界大会上,87岁的稻盛和夫正式宣布:解散全球盛和塾,并作了《如何讲述哲学》的告别演讲,首次提出他的哲学原型和他的谆谆教导。

    回顾2018年的第26届盛和塾世界大会上,86岁的稻盛和夫视频讲话《一切从零出发》,还余音缭绕:

    一切从零开始,实现人生的成长,实现企业成长发展的步骤!

    不将自己的才能私有化的思想和想法,是维持谦虚的源流。

    不能浪费天赐的才能,要为社会、为自然、为宇宙尽力。这才是稻盛将企业发展壮大的目的!

    提到盛和塾,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湖畔大学。稻盛和夫与马云,一个身在日本,另一个身在中国,都是商界泰斗人物,虽然年纪相差30岁,但两人也曾经有过交集。马云曾两次与稻盛和夫深聊,并在会面中谈及自己创办湖畔在大学的想法,因此,不排除曾受到了稻盛创办盛和塾的启发。

    为何要解散盛和塾?

    盛和塾起源于1983年。刚成立时,盛友塾只有25名会员,京都年轻一代企业家们希望稻盛先生向他们传授经营知识和经营思想,并自发组织了“盛友塾”——不久后改名“盛和塾”。

    盛和塾机构的真正扩张开始于1991年展开的“100塾5000名构想”活动,由此,盛和塾的组织开始遍及全日本。1997年分塾达到50个,2015年塾生数量突破了10000名。在国外,1993年盛和塾巴西分塾成立。截至2018年12月,全球已有超过100家盛和分塾。在日本共拥有近50家分塾,在国外有近50家分塾,其中在中国北京、大连、青岛、无锡、上海、广州、重庆等地设有分支,全球塾生超过1.5万名。可以说,盛和塾品牌的发展正如日中天。

    可能正是出于组织太大难以控制的原因,才让稻盛和夫下决心于关闭自己精心经营36年的盛和塾。

    他认为,只让‘盛和塾’存世一代是最好的选择。

    至于为何决定“只让盛和塾存世一代”,稻盛和夫在盛和塾官网上给出了明确的解释:

    “经过反复的考虑,如果(在我过世后)‘盛和塾’的组织依旧留在社会上,总会有人想滥用‘盛和塾’的名义、败坏‘盛和塾’的名声,而且还会出现一位所谓的我的‘代理人’站在台上解说 ‘稻盛哲学’。但这种解说肯定会糅合进去‘代理人’自己的思想,是不能被称为‘稻盛哲学’的。”

    可见,为斩断后人以“稻盛传人”名义以讹传讹的可能,而毅然消灭声名远播的“盛和塾”品牌,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和魄力!惜誉,珍惜“稻盛”“盛和塾”的名声,也许是我们可以瞬间得出的结论!

    但我认为,促使稻盛和夫作此决定的更深层次逻辑,却是对他人、对社会极其负责的态度。

    稻盛和夫一生信奉“敬天爱人”(即敬奉天理、关爱世人)的经营哲学,而京瓷哲学的根基与核心则是“动机至善,私心了无”的利他思想,也正是这种源于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的“大义名分”成就了稻盛和夫持续六十年的创业辉煌。同样,在这一哲学思想的驱动下,关闭盛和塾,就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事实上,在“盛和塾”创建之初,稻盛和夫就计划在80岁时结束“盛和塾”事业,如今他已经86岁,盛和塾的存在比当初预计的多了6年。

    德鲁克与稻盛和夫,我们该学谁?

    大多数中国企业家是从《活法》或《阿米巴经营》的书中了解稻盛和夫的,他们过去更多是把目光放在西方,德鲁克和杰克韦尔奇才是他们学习的榜样。

    而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则被日本企业界奉为圭臬。

    随着盛和塾在中国影响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家开始把目光从德鲁克转移到稻盛和夫身上,并在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中得到启示:华尔街金融危机证明西方企业一味追求利润的做法并非完全正确,而稻盛和夫经营京瓷公司50年没有亏损的“奇迹”,似乎证明东方式经营思想更适合当下的中国。

    我们知道,德鲁克是一位旁观者和学者,他以他的洞察力和远见告诉我们什么是管理,什么是企业,怎样管理你的客户。

    稻盛和夫却是一位实践者,他在日本最南端偏僻的山沟里成长起来,最初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会,靠实践摸索,摸爬滚打,体会到了很多做企业、做企业家的真谛。

    稻盛和夫作为日本的四大“经营之圣”之一(另三位分别是松下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索尼公司的创始人盛田昭夫、本田公司的创始人本田宗一郎),“敬天爱人”是其经营哲学的精华。在他看来,公司运营的第一目标,不是为了股东的利润,也不是为了客户的利益,而是为了公司员工及其家属的幸福。

    可见,稻盛和夫的经营思想带有深厚的东方文化色彩。他认为,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是由人类无休止的欲望导致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企业家不断地追求利润,但是企业家所追求的利润必须用于社会,这一点和东方思想也是一致的,中国的传统思想也是这样认识的——人活着不能为了满足一己私利。

    此刻的中国,企业家们也同样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经营难题和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中国的企业家们渴望着被引导,希望能找到突围口,而稻盛和夫提供一个很好的“样板”,这是这几年来中国掀起“稻盛和夫热”的一个主要根源。

    记得有一次在上海主持九九私董会之“管理论道”时,曾有企业家问我:”我们是向德鲁克还是向稻盛学习"更好些?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

    稻盛和夫在清华大学演讲时,也有企业家提问:“以谷歌为代表的美国公司发展的非常迅速,您领导的京瓷公司五十年不亏损,您觉得我们是该学习谷歌还是京瓷呢?”稻盛先生稍加思索,回答道:“如果想学习经营技巧,可以向美国公司学习,但我自己一直在经营心灵,我认为应该向中国学习”

    我认为:从本质上看,德鲁克与稻盛和夫对经营管理的“道”的认识是一致的,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得到相同的真理,是殊途同归。

    有“管理学之父”美誉之称的德鲁克是一位先“知”,他用其远见卓识和战略性思考,获得了对“”的先“知”,然后说“”,再指引我们“做到”。德鲁克作为管理学大师,创建了管理学,他代表了管理理论的最高境界,他的著作《管理的实践》就是“知止于善”的标杆。

    稻盛和夫则是一位先“行”者,他是将王阳明的”心学“和自己的“心法”进行完美融合取得成功的典范。

    稻盛哲学”是稻盛首先从自己的生活、工作和经营的实践中提炼而来,再将他学习王阳明“心学”的心得融入其中,使哲学理论和经营实践达到了高度统一。稻盛和夫创办KDDI的成功,就是“知行合一“的成功案例。

    王阳明是军事家,却没有军事巨作留下,他一生无败绩,屡战屡胜。有人问王阳明,这都是靠什么取胜的,王阳明答“心学”!

    稻盛和夫是个企业家,创办两家世界五百强,成功挽救日产航空破产,耗时极短,却很少看见稻盛和夫有什么管理大论,最能代表稻盛和夫的就是“心法”。

    王阳明和稻盛和夫在精神上的共同点是:一个叫致良知,一个叫为人何谓正确。

    王阳明讲“去人欲,存天理”,天理即良知。

    稻盛和夫在解决企业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时,总结出来一套哲学,即:当经营者在碰到疑难问题而又没法解决时,作为一个人,该怎么做才算正确了?他认为,按此指引,人就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可见,如果我们仅仅想学经营,就应学习德鲁克;如果我们还想提高心性,就要学习稻盛和夫。

    稻盛和夫经营企业,成功的经验就是两句话:提升心性,拓展经营。

    稻盛和夫说:“如果你想把自己公司经营得很出色,那么提高你的心性很重要。你的心性提高了,你拥有了一颗美好的心灵,公司也会相应变得出色。如果作为经营者的你拥有美好的心性,那么公司员工也会效仿,心灵也会得到净化。如此心地美好的人们团结共事,公司就会取得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功。”

    结语

    盛和塾虽然解散了,但作为王阳明心学思想的追随者,被称为“企业家中的哲学家,哲学家中的企业家”,“知行合一”的时代楷模的稻盛和夫的精神已经深深影响了很多人。正如稻盛和夫所言:“追求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幸福的同时,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出贡献”——能够用一生的光阴去实践自己的理想,这样的人生本身就是幸福的“

    基于此,盛和塾存不存在又有什么关系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全球盛和塾解散 | 稻盛和夫作告别演讲:《如何讲述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doll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