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生活中我们经常要做选择。
小到衣食住行淘宝购物,大到工作伴侣金钱理财,无时无刻都在“算计”。
以前是没得选,现在选择反而变成了一种“负担”。
01
相信or不相信?
比如:网上买东西的时候,商品的留言评论能不能信?
网上的打分和评价,是一种群体智慧,只有当所有人独立做出判断,综合起来的群体智慧才是正确的。
换句话说,那些受了别人影响而做出的评价和选择,并不值得信任。
无论是在大众点评、携程,还是淘宝这样的网站上,只要是我们看到了别人的评价和打分,再做评价的话就会受到别人的影响。同样,你的打分以及评价也会影响其他人。
以淘宝留言评价为例,越是后出现的评价,越容易跟先前的评价截然相反。之前说好的,后面会说不好;之前说不好的,后面肯定会有说好的。因为读者的预期被之前的评价影响了,他们不再是评价书本身,而是评价之前的那些留言。
那该怎么办呢?我通常看一下总体的评分,以及有多少人评价。
但是不要去细看那些评价的内容。既不要看那些最好评价,也不要看那些打一星的评价,而要看中间区域的人怎么说,还有就是多看用户上传的图片,这样你会很容易得出自己的结论。
另外,我也同时看看京东等购物网站对这个商品的打分和评论再做决定,因为既然是群体智慧更靠谱,那就找更多的群体来贡献智慧。
样本量越大,结论才越准确。
02
满意or不满意?
比如:在外就餐时该怎么点餐更满意?
一个不成熟的小建议,如果你想在吃饭之前就有满足感的话,那你就点一些之前点过,觉得很不错的菜。
因为在你想到这些食物的美味时,你就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满足了。但是如果你想要一些将来能感到满足的体验的话,那你就要点一些新的、没点过的菜品,而且不要在吃到这道菜之前,提前去想象它的味道。
哪怕你只是想一下这种食物可能的味道,都会造成“感官溢出效应”。当你想象之后,实际上这个食物从进到你嘴里的那一刻开始,你的满足感就会下降。不要纠结于是不是每个菜都特别对你的胃口。
有时,我也会点到令人错愕的菜最后只能硬着头皮吃下去,不爽的感觉也只会延续到下一顿饭开始为止。
所以想要有一个不错的进餐体验,就不要管你的朋友点了什么,也不要在意服务员是怎么给你推荐的,就听你自己的,想点什么就点什么。
03
离开or不离开?
比如 :该不该离开现在的公司。
首先,当人们开始考虑要不要离职、接受其他公司的offer时,已经掉入了选项狭隘的误区。因为这时你只给自己留了一种选择,就是要不要离开这家公司。
其实,你可以考虑一下自己离职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你只是想增加收入,在职的时候其实也有其它增加收入的方式。
考虑跳槽的同时,你也要清楚目标公司的待遇,跳槽的选择应该尽量多一些,“只有一种选择,当然不是选择。两个选择也容易令人左右为难,只有三个选择才叫有所选择”。如果你确定要离职,而且也有了多家公司的offer,就可以试试下个步骤了。
第二,当人们面对多个选项时,如果你已经对某个选项感到满意,大脑就会自动找到许多理由支持它,这时很容易掉进认知偏差的陷阱里。
当你需要在原公司、A公司与B公司三者中做出选择时,你可以先列出一些在每个公司吸引你的地方或因素,然后进行检验和打分,比如,从其他渠道了解新公司的那里的工作气氛是否真的像面试主管说的那么好,再比如,某公司的前景与经营状况有没有什么大众不知道的问题。并且寻求他人的看法与建议,综合这些信息来判断机遇和挑战。
第三,人们容易受到短期情绪的影响,继而做出糟糕的决定。做出决定前,抽离自我情绪才能有效地把事情看得更清楚。比如,当你认为开出高薪的A公司是一个理想选择,对方也要你早点确认、尽快到职时,你应该缓一两天再确认,让情绪平缓下来,问问自己:“如果是我最好的朋友面对这种状况,我会给出什么样的建议?” 大家都有类似的经历,当我们给别人提建议的时候,容易聚焦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如果一直以自己的角度看事情,就会沉浸在情绪里。
第四,评估自己的承受极限。即便深思熟虑之后做出了最终选择,还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去迎接可能出现的错误。假设未来某一刻出现意外情况或你在这份工作上失败了,你是否可以承受。评估可能的变化或失败的风险,并为此做出一些预先准备。
04
喝or不喝?
比如:关于选择的“鸡汤”
“如果有机会做选择,一定要选有挑战的路,因为这个是向上的路,是让明天的你和今天的你更不一样的路。无论是大学生涯还是以后的择业,总会面临越来越多的选择权,这时心力往往比脑力还更加重要,特别当你选择了艰难的道路时候也一定不能放弃,哪怕心里很虚,也必须咬着牙给自己鼓劲。”
“当你努力到无能为力,上帝会给你开一扇窗。”
以上励志的“鸡汤”满地都是。
让我想起小时候看过的动画片,比如《圣斗士星矢》、《七龙珠》,里面的角色都是每次快被打死时才能突破一次,能力变得更强,“
当时以为这是套路,后来才发现是“鸡汤”。
网友评论